目录•第一章园艺理论•第一节园艺概述•1.1园艺概念•1.2我国园艺的历史•1.3我国园艺发展现状•第二节园艺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1植物合成了有机物,贮存了能量,为其它生物生存提供物质保障•2.2植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即物质的不灭定理•2.3植物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2.4植物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和进化•2.5为地球上一切生命提供能源•2.6参与形成土壤,为生物准备栖息场所•第三节植物对人类的贡献与作用•3.1植物对人类的贡献•3.2瓜果蔬菜为人类提供营养•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与人的关系•第二章园艺实践•第一节栽培工具•1.1锹类工具的使用•1.2壶类工具的使用•1.3剪类工具的使用•第二节栽培方法第一章园艺理论第一节园艺概述1.1园艺概念园艺是指特殊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园艺生产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果树、瓜蔬以及观赏植物的生产。园艺学(Horticulture),是研究、发展园艺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与栽培管理技术的科学。园艺学覆盖了果树、瓜蔬和观赏植物的栽培、育种、采后管理的学科知识。园艺一词包括“园”和“艺”二字,《辞源》中称“植蔬果花木之地,而有藩者”为园,《论语》中称“学问技术皆谓之藝”,因此栽植蔬果花木之技艺,谓之园艺。•1.2我国园艺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兴起园艺业的国家。•我国园艺和园艺学的发展要比欧美国家早600-800年。•1.2.1新石器时代•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的先民已有了种植蔬菜的石制农具,开始栽种葫芦、白菜、芹菜、蚕豆、西瓜和甜瓜等。在陕西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遗址中,就有榛子、朴树子、栗子、松子和蔬菜种子出土。•1.2.2商代•从河南安阳小屯发掘出的商代都城殷墟中,有大量用以占卜的甲骨刻辞,已认出的字中就有园、圃、囿,其中园是栽培果树的场所,圃是栽培蔬菜的场所,囿则是人为圈定的园林。这说明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商代,园圃已开始从大田分化出来。•1.2.3西周•西周时代蔬菜、果树种植发展迅速。蔬菜种类有直根类、嫩菜类、葱类及香生菜类多种。果树有落叶果树带和落叶常绿果树混交带的种类40余种。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在此期编辑而成的,涉及到132种植物,包括多种园艺植物,其中蔬菜有芹菜、韭菜等;果树有枣、桃、猕猴桃和杜梨等;观赏植物有梅、兰、菊、杜鹃等。这反映在三千年前园艺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1.2.4战国•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了观赏树木14处、花卉5处。蔬菜5处和果树14处,同时扦插技术在当时的文献中也有记载。•1.2.5秦汉•秦、汉时期,果树和蔬菜生产已从园圃扩大至山野,出现了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果园和菜圃,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品种开始出现。汉朝我国农民创造了葫芦嫁接技术。汉武帝时代,利用旧时秦代的上林苑,加以扩建,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植物园,植物多达2000余种,有名称记载的约100种。同时开通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从西方引进葡萄、无花果、石榴、核桃、扁桃和榅桲等果树,以及黄瓜、西瓜、胡萝卜、菠菜和豌豆等蔬菜。同时张骞也给西亚和欧洲带去了中国的桃、杏、茶、芥菜、萝卜、甜瓜、白菜和百合等,大大丰富了那些地区园艺植物的种质资源。•1.2.6南北朝•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栽培果树明显增多,如柚、枇杷、频婆子、韶子等,而且出现了一些大面积的果园。此期,北魏贾思勰于六世纪中叶所著的《齐民要术》记载了31种蔬菜和17种果树的品种、繁殖、栽培技术和贮藏加工等,表明当时我国园艺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齐民要术》中首次记载的“嫁枣”、“嫁李”等促进果树多结果的技术一直沿用至今。•1.2.7唐代•唐代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果树和蔬菜种类。促成栽培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可使黄瓜在二月采收。创造了蜡封果蒂的果品保鲜技术和促使花朵提早开放的“堂花技术”,使牡丹、桃等在冬季开花。开始了食用菌的人工栽培。茶叶生产及茶叶栽培技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同期,花卉业大兴,长安城郊出现专业的花农,长安成为“四邻花竞发”的城市。•1.2.8宋元•宋元时期原来主要在岭南种植的橙、桔、香蕉、荔枝、龙眼等果树分别向浙、赣、川、苏等地推移,扩大了种植区域。对花卉的观赏已从上层人士向民间普及,除了专业花农,还出现了中间商“花客”。北宋蔡襄编著了我国第一部果树专著——《荔枝谱》,记载了32个荔枝品种。南宋韩彦直编著了我国第一部柑橘专著——《桔录》,记载了27个柑橘品种或种,并全面地总结了当时桔农的栽培经验。•1.2.9明清•明清时期我国主要通过海路从欧洲和美洲引进了芒果、菠萝、番木瓜、苹果、西洋梨、西洋李和西洋樱桃等果树和番茄、辣椒、结球甘蓝、花椰菜、洋葱、南瓜、马铃薯等蔬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园艺作物的种质资源,促进了我国园艺专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的宽皮桔、甜橙和牡丹、菊花、山茶等也传向世界其他国家。清代陈子所著的《花镜》(1688年成书)一书记载了352种观赏植物,并采用了实用分类法,书中还逐一阐述了嫁接技术、微量元素的施用及观赏植物的园林配置技术。《花镜》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观赏园艺植物学的诞生。•1.3我国园艺发展现状•1.3.1果树•近十年是我国果树发展最快的十年。据中国年鉴统计,2000年我国果树的栽种面积为8931.6khm2,比1990年增长了72.5%,年产量为62251.5kt,比1990年增长了232.1%,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面积的增长速度。•栽种面积增长最快的树种是梨、葡萄和香蕉,2000年分别比1990年增长111.1%、130.80%和129.0%,荔枝生产面积达558.1khm2,仅次于苹果、柑橘和梨。产量增长最快的树种是苹果、梨、葡萄和香蕉,2000年分别比1990年增长373.0%、257.6%、282.2%和239.4%。•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2年我国水果种植面积为9896.8khm2,年产量为66275.5kt,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9.9%和14.1%,均居世界首位。我国果树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河北,其次是广东,果树总面积均超过1000khm2。目前我国落叶果树的主要产区是河北、山东、陕西和辽宁,但2000年与1990年相比,山东、辽宁的苹果面积分别下降28.8%和39.7%。我国常绿果树的主产区是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但近十年来我国柑橘总面积下降20.1%,其中广东、福建、浙江分别下降71.5%、23.4%、31.6%。•1.3.2蔬菜•我国是世界蔬菜生产第一大国。2002年蔬菜生产面积为19578.7khm2,产量达368578.9kt,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1.7%和47.7%。在我国种植业中,蔬菜生产居于第二位,仅次于粮食作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增长81.8%。•我国蔬菜生产种类中,马铃薯、西瓜、甘蓝、番茄和黄瓜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前五位,这5种蔬菜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蔬菜生产总量的50.6%和54.1%。•从产区分布看,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前五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和广东,5省蔬菜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9.6%,产量占全国的43.6%。其中近十年来蔬菜生产发展最快的省份是山东,蔬菜面积增长2.8倍,其次是河南和江苏,蔬菜面积增长分别增长1.4倍和1.2倍。•1.3.3花卉•我国花卉的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1984年11月成立了中国花卉协会,当时全国花卉生产面积仅14khm2,总产值为6亿元。•90年代后我国花卉商品化生产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时期,每年生产和销售以25%的幅度递增。1994年我国政府将花卉商品化生产正式列为产业。•2000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增至147.5khm2,已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花卉生产面积的1/3以上。•2001年全国花卉种植面积达246.0khm2,销售量达215.8亿元。与1984年相比,十七年间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增加了16.6倍,销售量增长了35.0倍。•2001年我国花卉生产中观赏苗木的种植面积为116.3khm2,销售额为89.6亿元,居第一位。其次是盆栽植物,种植面积为33.0khm2,销售额为62.2亿元。同年我国花卉出口总额为0.8亿美元,主要是观赏苗木、鲜切花和盆景出口。•第二节园艺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植物是整个生物界中的一部分,形形色色的植物遍布地球的陆、水环境之中,为人类和自然界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植物对地球最初的生命形成为原始生命,为绝大多数生物生存提供了条件,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因为生物界(动物界)是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植物才获得生存与发展。•2.1植物合成了有机物,贮存了能量,为其它生物生存提供物质保障•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叶绿体、将无机物(二氧化碳、水)转化为有机物并贮存了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是糖类物质)可进一步再转化为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除一小部分自身消耗外,绝大部分以能源形式供其他生物利用。有机物的生成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结果,光合作用的产物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物质保障。•2.2植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即物质的不灭定理。•自然界的物质总是处于不断运动中,一方面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另一方面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植物在物质循环中起着调节作用,主要以水、碳、氮、氧四种元素为例予以说明:•水,没有水的循环,生命则不可能维持和存在。如植物每生产干物质1公斤,需要蒸腾掉1千公斤水,其中5%的被吸收水用于维持原生质的功能和光合作用,其余95%则通过蒸腾作用以气体形式由植物体的气孔排出返回到环境中,从而使水循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不断放出氧气,以补充呼吸、燃烧等过程消耗而引起的不足,从而保持了大气中氧的平衡。•非绿色植物(微生物)对动物、植物尸体进行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和物质燃烧、火山喷发等形成的二氧化碳一起补充了绿色植物因光合作用而消耗的二氧化碳,从而保持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平衡。•氮是生命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氨基酸、各种蛋白质、核酸的主要成分,氮在大气中含量较高约为78%。只有细菌、蓝藻可利用大气中游离氮。其它植物通过固氮作用,把氮转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然后吸收利用,并进一步转化合成蛋白质。动物摄食植物经消化吸收后又重新合成动物蛋白,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把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含氮废物,排入土根。动植物尸在微生物分解下边产生氨也排入土壤中,土壤中的氨又经硝化作用形成硝酸盐,又可为植物吸收利用,这样就在生物群落内形成封闭性循环,从而维持了自然界中氮的平衡。2.3植物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植物叶片表面具有细毛、粘液、油脂等物质,因此可以吸附灰尘,转化空气中的毒素、减少大气中的毒气含量,水生植物可获取汞、银、酚等有毒物质并使其失去毒性。保持水土不流失的作用,茂密的树枝叶和强大的根系能缓冲地表径流,减少冲刷,同时能涵蓄水源达到调节气候的环保作用。•2.4植物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和进化•地球形成初期,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蓝藻,直至有了光合作用的色素,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产生氧气,释放氧气,使大气中氧成分增加,在高空中形成臭氧层,改变了地球的整个生态环境,植物有了更大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没有氧气,就没有生物界,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出现,不仅推动了地球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生物界的发展,而整个动物界更是依靠植物界才获得生存和发展。•2.5为地球上一切生命提供能源•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活动能源和能量,均来自太阳的光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有机物的光合作用产物。如糖类,在植物体内进一步同化为脂类、蛋白质等有机产物,为人类、动物及植物自身提供了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源。•2.6参与形成土壤,为生物准备栖息场所•植物对人类、动物、各种异界生物提供生命活动能源的物质保障的同时,在地球表面土壤的形成,加快对成土母质的分化,通过漫长的岁月,以强大根系的穿透力和植物残体的异界微生物的分解,改善土壤母质理化性质,使土壤变成具有一定结构和肥力的基质,为植物滋生,和动物在其中或其上繁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