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植物概述廖星摘要: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苏州园林中运用的植物的造景,展现的是造园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经霜雪而傲冬,抗寒冬以迎春。“以景寓情,感物吟志”的花木精神是把诗情画意写入了苏州园林。从“生境”到“画境”到“触景生情”,终于将情景相融推向了高潮,把“意境”的细细微微体现到淋漓尽致。关键词:造境、风韵美、苏州园林植物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植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而是人工美与自然美的融和。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故与山石、水面、房屋有机结合,形成了江南园林独特的风格。不论是是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还是乔木、灌木,都具有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不同的植物各有所长。1园林植物的色彩美1.1观花类的色彩美。因花色艳丽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其中红色花系有山茶、月季、杜鹃、夹竹桃、红花牡丹、垂丝海棠、石榴、紫薇、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秋葵、鸭趾草、。黄色花系有金桂、迎春、金丝桃、蜡梅。白色花系广玉兰、栀子花、含笑等;蓝色花系的有、紫荆、八仙花、木槿、毛泡桐、等。红色能形成热情兴奋的气氛,黄色象征着高贵、白色象征着纯洁、蓝紫色象征着幽静。1.2观果类的色彩美。在树种园林中此类花木主要作为夏秋观赏之用,或作为冬季点缀。橙黄色的有枇杷、桔、柚,红色或紫色的有南天竹、枸骨、珊瑚石榴、花红、柿、枸杞、枣等。其中枇杷既能观赏,又可供食用,各园颇多采用。南天竹亦称天竹,冬季结红果,常与蜡梅合栽,也是园中常用的重要树种。1.3观叶类叶的色彩随着树种的环境不同而不同,有些还随着季节的交替变化而变化。有的早春新绿,夏季浓绿,秋季红叶变化极为丰富。在苏州园林中绿色类的有黄杨、桂花、广玉兰、枇杷、榕树、八角金盘、女贞、丝兰、棕榈等;春色类得有樟树、五角枫、茶条槭、秋色叶有爬山虎、卫矛、栾树、落羽杉、水杉、金钱松。异色叶类有红叶李等。2园林植物的形态美从树干的形态来看。树干的直干型,如梧桐、泡桐、水杉、悬铃木、落羽杉、桉树等。给人挺拔雄伟之感匍匐型的有铺地柏等。丛生型的有南天竹、迎春等。从树冠的形态来看,圆柱形的有,如塔柏、球形的有五角枫、伞形的有龙爪槐。从树木的花、果、叶等形态来看;其中牡丹有“花王”之称,花大色艳,春天盛开,气息豪放。梅花随小,“一树独先天下春”。玉兰树之花,亭亭玉立。合欢的头状花序呈伞房状排列,花丝粉红,细长入缨。络石的花排成右旋风车形。让园林又有了一个奇特美。3、园林植物的风韵美及对造“境”的分析风韵美也称“内容美”、“象征美”多为历史行成的传统美,是极富于思想感情的联想美。人们往往以一种树作为形象,而成为一种事物的象征。使其“人格化”。从而产生一种心境。园林植物的风韵美是植物对造“境”的一种升华。3.1植物与环境在苏州园林里,生机勃勃的植物,对于没有生命的建筑环境至关重要,正因为厅、廊、堂、榭的内外空间是依靠了植物的衬托,才显示了它与自然的呼应,才能有天然雕琢的意境。所以,园林中的许多景点,便以植物的品种和寓意来命名。如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花步小筑,网师园的竹外一支轩。这时候花木在园林中不仅是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主题。这些观赏的主题隐喻在建筑的匾额里,就像遇到了知音一样相互欣赏,相互衬托。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倚玉轩、雪香云蔚亭、梧竹幽居亭等,其它各园此类名称也屡见不鲜。远香堂位于拙政园中部,面园中荷花池。“远香”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之句。“倚玉”源自文征明拙政园诗“倚楹碧玉万竿长”,如诗所指,倚玉轩前原种植有竹。“雪香”意为梅花,“云蔚”指山间树木茂密,梧竹幽居亭旁有梧有竹。江南水量丰沛,温度、湿度都很高,可以入园的植物也就品种繁多。据记载,在苏州园林中,树木、花卉和藤萝,就有100余科250余种,可供四季观赏。品种虽多,但造园家于园林植物的具体配,却是十分考究,没有随意搭配。他们注意植物的造型、色彩,尤其是人赋品格的特点,用以营造环境情趣与景观的构图。苏州园林对花木种类的选用与士大夫阶层的意识形态、艺术标准以及园主们的喜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讲究近玩细赏的,则会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并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这些植物,或富贵,如紫薇、榉树,象征高官厚禄;或简淡,如萱草让人忘忧,竹象征风雅闲适。这些植物都渲染了深院幽亭的高雅气氛,或瓜棚豆架的田园情调。就连水面栽种的荷花,栽多栽少,栽与不栽都是着意经营,拙政园占地4.7hm2,三分之一的面积都是水,造园者便养殖了大片的荷花;而占地只有0.6hm2的网师园,为了保持碧水荡漾的开阔感,就没有栽种那些香远益清的红粉佳人。荷,一种多年生水生花卉,既可植于旷野湖藻,又可植根芳园宅地,并以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中国的荷文化,包容了丰富的精神内容。文人说,荷,出淤泥而不染;佛陀说,人与莲没有两样,每人都有自己个别的先天条件,因为丰富的寓意,人们栽种了荷花,同时也栽种了自己。因为当年苏州园林的主人,崇尚荷花的品质,荷花便成了一些园林的传统花卉。不过主人们也爱别的花,象沧浪亭的兰花,留园的牡丹和芍药,早就远近闻名。只因拙政园是著名的山水之园,水生的荷花便成了吴下名园花卉话题的首选,拙政园的荷花向来是一大景观,而与荷花有关的建筑也有许多处,芙蓉榭、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留听阁、藕香榭等等,串在一起就象是一根节节相连,段段同体的藕。3.2植物与古窗植物是融合园林建筑与自然空间的重要元素。室内陈花,案上插瓶,固然是一种手段,但还不如使各种花木探窗,翠色倚门更有生趣。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苏州园林的一些厅堂与轩廊之间,在建造的时候,便安排了若干天井,并配置花石。让人感到花石在建筑里,建筑在花石中,几无室内室外之分。而可以让人在室内也能够直接观赏园林景色的,便是一方方精美的花窗了。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绿上窗纱”,“窗间竹影”,“窗前月下”这些词汇,是出现频率极高的字眼。本来是一种出于实用的窗户,因为在视觉上,使人产生一种绘画感,所以,它往往成为一方赏心悦目的独特天地。而苏州园林的窗户,更是把这种审美的功能,作了艺术的提升。以园林的窗户为画框,让人看不尽桃红柳绿的妩媚,烟锁重楼的迷朦,竹影梅风的爽朗,冰清玉洁的玲珑是有千差万别的。因此,也可以这样认为要深入发掘园林之美,就需要有一种独到的眼光。这独到的眼光,便是每个人心中的漏窗。在这里不得不谈一下有关程式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景观中,常常由于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或观赏者对它的主观认识,而形成一些既定或俗成的程式,如栽梅绕屋,院广梧桐,槐荫当庭,堤弯宜柳等等,这些程式常常会影响到风格的形成。而“移竹当窗”这种程式是苏州园林里常用的一种程式,为当初多数园林主人所喜爱。性喜温暖气候和肥沃土壤的竹,姿态挺秀,终年不凋,与松、柏并重。且生长极快,不择阴阳,墙根池畔,皆可种植。狭长秀丽的竹叶,聚簇斜落,显示出一种碧绿青青、潇洒脱俗的雅趣。耐寒经霜的傲骨让它的适应力非常强。苏州的园林主人就是看中竹的品性而视竹为知己,用栽种竹子来隐喻自己。中国古代文人向来认为竹子具有“刚,柔,忠,义,谦,常,贤,德”这八种品德,遂将其比喻为君子。苏州园林竹子广泛种植,把这种花木精神推向了极致。“移竹当窗”这种植物营造方式,应采取自然式,不是一行行,而是要一丛丛,或是二三枝,耐荫的多种植于朝北的窗前。推开窗户,玲珑苍翠之倩影,微风拂竹叶淅淅之声,清香之气飘然而至,这是何等的意境!难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得此竹窗之作: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窗下,窗与竹相当。绕屋声渐渐,逼人色苍苍。烟通香蔼气,月透玲珑光。植物与文人作为文人山水之园的苏州园林,其创作者最终的用心,是强调一种诗意,这一点,与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如出一辙。文人画讲究画意,也看中题款。那些画面上的诗句,或是富有诗意的品题,使作品的内涵丰富了许多。在苏州园林中,也有大量的文人品题。这些品题,或是匾额,或是楹联,悬挂于厅堂,书刻于亭台,富有浓郁的书卷气。它不仅提高了园林的格调,而且还在意境中具有点题的导向作用。不管是即景杜撰而来,还是移花接木之作,它们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写景抒情都能富于哲理,紧扣主题却又意向纵横。实际上,它们既是园林艺术的一种构成,又是景观立意的再度升华。这些品题,有个共同的特点,即传导了园林主人心目中的花木精神。耦园的一副典型的园林楹联,把这种花木精神与文人品格的融合几乎推到了极致,“卧石听涛,满杉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芭蕉,一种生长极快的草本植物,有阔长的叶子,高大的身躯,常给人以稳重与沉穆的感觉。假山旁,幽窗下只栽数本芭蕉,这园林里便添加了许多幽幽的绿。夏天,暑日炎炎,溽热难当,芭蕉可以给人一片阴凉。冬日,江南是一阵潮湿湿的冷,而这芭蕉的身姿,便又悄悄地包裹着春天的希望。芭蕉,没有红红紫紫的花,只是绿的单纯。单纯之美,原是一种很高的格调,无怪乎许多的艺术作品都将芭蕉作为吟唱的主题。雨打芭蕉,当是最有意味的情境了。造园者充分考虑到了雨中的园林所产生的观赏效果,早就筑就了留听阁或听雨轩之类。这一派潇潇烟雨,也的确使这一幅写意的画卷充满了淋漓的气韵。细雨霏霏,蕉叶上的雨声是轻轻的响,就像人在回忆绵绵往事,那样朦胧,那样淡远;雨下得大了,珠珠点点,又唱出了明明白白的天籁之歌。对于十分专注的蕉窗听雨的人,那蕉叶上滑动的雨水,顺势而滴,就象是一颗颗滚落的心事。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年的那些园林主人,在将手中的一方官印换作了几枚闲章后,也将心中的仕途风雨换成了眼前的蕉窗之雨。芭蕉,或可就是童年时代嬉戏玩耍的见证,或可就是少年时代寒窗苦读的伴侣,或可就是淹留他乡时回忆故土的念物,或可就是归隐江南后十分亲密的知音。结束语酷爱游山玩水的苏轼曾对园林有过这样的评价,“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意思是说亭台楼榭只要富有了,有了钱,就可以马上建造起来;而园林的花草植物却不是瞬间能长成的,这种花木营造需要十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营造。如果中国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只是为了绿化,那种诗情画意般的感受便无处可寻了。苏州园林的意境,乃依赖植物营造的韵致,若是缺少了“亭亭径直”般的诗意,“移竹当窗”般的画意和“蕉窗听雨”般的情致,便不会有名扬中外的苏州古典园林了。参考文献1、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45-482、计成.园冶[M].赵农,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67-172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2-734、李进选付晓渝苏州园林植物配置6、尹航、李慧希漫谈苏州园林的植物造“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