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终护理与生命质量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当一个人患病后治疗无效,对患者的生命质量而言,有无生存价值以及治疗有无意义,怎样实行临终护理与关怀等问题,一直为医学界所关注和讨论。但是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来说,我们虽然无法挽救不可避免的死亡,但可以发扬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和对人民的极端热忱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用精湛的护理技术、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做好方方面面的护理工作,使病人在临终前得到应有的护理和治疗,帮助病人度过他有限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尊重他们的人生权力和意愿,从生理上解除肉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缓和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1]。一.做好临终护理1.对患者判定临终要适时准确。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死亡是生命活动运动发展过程的必然归宿。在从病情恶化到最终死亡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适时、准确地对病人做出临终判定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护理人员就应该认真仔细地观察病人各方面的表现,依据医生的诊断,利用自己所学的护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加上日常工作中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适时的做出临终前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及早地、有准备地对患者进行一系列地临床护理工作[2]。2.满足病人心理需要,减轻病人痛苦,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制订其临终前的护理计划,并切实执行之。临终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易产生如下心理[3]:①恐惧心理:病人常有一种可怕恐惧感和悲伤感。这时应让病人知道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治疗康复中起重要的作用,采取保护性心理护理,诚恳与病人进行交流,和蔼耐心让2家属陪伴,消除恐惧心理,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提高疗效。②绝望心理:由于病情的发展,病人越感病情的严重性,情绪焦虑,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应帮助病人正确对待人生,消除轻生邪念,稳定其情绪,让其在生命的最后的一刻安然离去。③愤怒心理:由于病人了解到自己将要失去健康的身体和宝贵的生命,常发脾气,不配合治疗。应主动和病人交谈,让其把愤怒心理表达出来,理解同情病人,消除不良心理,帮助度过人生最后阶段。④求生心理:病人希望延长生命,他们仍然积极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这种求生心理反应,会使大脑产生良好的兴奋灶,它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传输到自律神经中枢——脑下垂体,使免疫活动增强,异常细胞下降[3]。医护人员应紧紧抓住病人这种特有心理,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维护其自信心,而不是让病人去彻底扮演病人角色,在绝望的不良刺激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痛苦。⑤抑郁心理:病情进一步发展,病人出现全身衰竭,表情呆板,已认识到自己接近死亡,心理抑郁悲伤。这时要使病人减轻心理不适,达到精神上的解脱,稳定病人心理。⑥认可心理:表现为平静而安宁,昏睡、孤独,不愿和别人交谈。此时不要强迫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陪伴病人并给与精神上的安慰、心理上的支持,同时给予生活上照顾,注意卫生,预防并发症,予以适当的保护,使之能安宁平静地度过此期。3.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患者临终前病情复杂多变,有时症状不够明显典型,许多病人甚至不能用语言或其它方式准确表达自已的意思,这就需要护理人员时时刻刻、认真细致地观察病情,及时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抢救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尽力挽救病人生命。4.帮助接受死亡。害怕死亡,不能接受死亡,必然给一些晚期病人心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承古到今,中国人执着谈生,淡泊言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从童年“懂事之初”就已3萌发,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对死亡感到不可抗拒,为人类不能永生而感到悲哀,十分留恋生命。面对这种病人,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必要的保证和心理支持,帮助病人认识生存的价值,树立正确豁达的生死观,让病人认识到只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才真正理解了生命存在的意义,真正安慰了亲友和家属,在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的基础上,提高其生命质量[4]。5.对病人实行心理“安乐”护理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指的是医护人员通过语言或其他交往方式而达到消除患者痛苦的目的和方法[5]。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把心理结构分为原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身患绝症或临终前的焦虑、悲哀、恐惧和痛苦,就是求生欲望的原我和正确对待死亡的那个超我之间所形成的心理冲突。由此提出对临终患者实行心理“安乐”护理[6],就是对病人讲述死亡是人生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死亡本身并不痛苦,而疾病的折磨是痛苦的,包括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故死亡应该是从这些痛苦中的解脱。死亡既然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就要顺其自然,不要惋惜,更无须有后顾之忧,亲人自会平安生活,未竟事业也会后继有人,让病人安心离去,也减轻了家人的的悲伤。二.护理伦理与生命质量如今,人们已不再单纯地强调生命的延续,不再对死亡报着极端恐惧心理,而是以发展生命、完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追求完美的生命为道德质量。所以,在进行护理工作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生命的延续,还要考虑到生命的价值和质量。1.如何判断生命的价值和质量。生命的价值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生命本身的质量(体力和智慧状态),二是生命对他人、社会和人类的意义[7]。生命本身的质量是指人的自然素质是不是具备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标准,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以体力和智慧来衡量,严重的残废、畸形、智力低下、白痴4等都降低了生命质量和价值;另一方面用痛苦和意识来衡量。例如,一个晚期的癌症病人极度痛苦,一个不可逆性昏迷的病人,他们的生命价值和质量就相对较低。同样,对于他人、社会来说,不管设备如何先进、照顾如何周到,昏迷病人照样昏迷的,救治措施也是无意义的,是对家庭的人力、财力、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说无谓地延长生命是无价值的。2.生命质量与临床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强调生命的价值和质量是很重要的,因为临床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维护和延长人的生命而且还要努力提高生命价值和质量。只有具备基本的体力和智力水平(或潜能)的生命个体才可能对他人、社会、人类有积极的意义,而有着严重的体力和智力缺陷者,对他人、社会、人类就有着很小的或有着负的意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把生命的取舍与生命的价值联系起来。医疗的目的是保护健康,并不是单纯无限制地延长生命过程或征服死亡。因此,医学除努力去继续和战胜一些生命的衰亡过程之外,还必须担负起新的时代责任,即采取一些行动加速一些生命的衰亡过程[7]。另外,在治疗中,首先考虑保全生命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如何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并力争最好的生命质量。因此,只有既有益于维护病人生命,同时又有益于提高生命质量的方案才是最佳的治疗方案。3.生命质量与临终护理的道德评价。病人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无有生存的希望,而临终护理是一种照护方案,即从事临终护理的人员为垂死的病人及家属提供缓和性的支持性照顾,它不以延长临终者的生存时间为重点,而以提高临终阶段生命质量为宗旨。故临终护理有着较为独特的和宝贵的价值和道德,同时也对从事临终护理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将广泛地为临终者、家属及亲友、社会所需要,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方面,对临终病人的护理,归根到底就是一种道德的体现,它的本质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各种方式对临终病人5倾注人世间的道德责任、义务、情感及良心等诸方面的综合作用的体现[2]。同时也对实施此方案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道德要求。三.临床护理中对护士的要求首先,护士对临终护理的认识,是接受和发展临终护于是的关键所在[8],护士应树立正确的护理观,积极接受这门新型的学科,掌握临终护理的基本知识。其次,临终护理人员能正确对待死亡,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消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减轻死亡阴影对其生命活力的限制。过去对临终阶段的患者和家属表现出的痛苦,以为是无可奈何的忍受的观念应该转变,护理人员不但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应有优良的职业素质,要有同情心,关心别人,奉献自己,要有高度熟练的护理技术、广博的学识[9],才能帮助临终病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再次,护理人员应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对外界各种影响因素都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10],这样对护理临终病人的质量才会起积极作用。总之,随着旧的医学模式被新的医学模式代替,临终护理将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正确开展临终护理十分重要,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生命具有两重性,包括生物学存在和社会学存在。生存和死亡只是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环境平衡的基本条件。所以,临终护理是一种生命文化和死亡文化的比较。因此,作为临终护理是人类自身和社会环境认识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赋予护理工作者的责任。要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光内安详、舒适地并有尊严地而无憾地度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因此,要求护士须具备护理思想美德原则、义务原则及公益原则,所以从职业道德的观点来看,真诚、宽容地对待第一位患者,才是高尚的伦理道德所要求的,也直接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6参考文献1.牟进英,滕秀珍患者临终前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4):1482.李其英,翟海玲生命质量与临终关怀实用护理杂志1996,12(8):1403.栾荣生,王晓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独特的死亡观中国医学伦理学1993,6:404.陈保红,李力晚期病人的心理需求与照护中华护理杂志1996,1(31):15.S.布洛尔著陈一钧,金铎译心理治疗必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56.张春红临终患者的心理“安乐”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6,2(31):27.张韶华护理伦理与保健系统生命质量的关系实用护理杂志1996,12(8):1408.焦蝶英,崔以泰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和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2,8(3):319.朱凤云临终关怀的发展与护理中华护理杂志1992,27(7):32310.陈建萍临终护理中护士心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6,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