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届新课标高中总复习——浙江地理2聚焦点一:常见区域地图的判读类型判读思路与内容常见图像举例普通地图①地理要素——主题(是什么、发生了什么);②区域定位信息(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理景观)——区域判断(在哪里);③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政区图、交通图、地形图、区域平面图经纬网图①区域位置(半球、局部区域)定位;②方位判断;③两地间距离计算;④最近航线方向判定经纬网图、有海陆分布的经纬网图(2010年浙江卷)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1)~(2)题。(1)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B.甘蔗、棉花、柑橘、葡萄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D.花生、大豆、茶叶、棉花3B(2010年浙江卷)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1)~(2)题。(2)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A.自给型农业B.混合型农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D.集约型农业4D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海陆轮廓及河流特征,可以判断出四地的位置、气候,从而确定四地的主要经济作物。甲地位于台湾西部沿海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甘蔗;乙地位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丙地位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柑橘生长;丁地位于法国南部罗讷河下游,属于地中海气候,以葡萄种植闻名。5解析:经济作物的种植显然属于商品农业、种植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故A、B、C错;甲、丙、丁三地位于发达地区,经济作物的集约化程度高,棉花在埃及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集约化程度也高,故四地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集约型农业,故选D。误点警示:一些考生由于空间定位不准确,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做第(1)题时,很容易误选择A选项。6(2010年上海卷)亚洲某地(约27°N,86°E),蓝天与白云交织,雪山与湖泊辉映。回答(1)~(3)题。(1)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稀树草原气候B.高原山地气候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7B(2010年上海卷)亚洲某地(约27°N,86°E),蓝天与白云交织,雪山与湖泊辉映。回答(1)~(3)题。(2)该地的相对地理位置位于()A.喜马拉雅山脉南侧B.德干高原北部C.阿拉伯海沿岸D.地中海沿岸8A(2010年上海卷)亚洲某地(约27°N,86°E),蓝天与白云交织,雪山与湖泊辉映。回答(1)~(3)题。(3)该地属于亚洲地理分区中的()A.中亚B.南亚C.西亚D.东南亚9B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明确喜马拉雅山脉的经纬度位置。根据题干中“蓝天与白云交织,雪山与湖泊辉映”,可以推测该地地势较高、空气稀薄。根据经纬度进一步确定此地处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在亚洲地理分区中,该地属于南亚;从气候类型来看属于高原山地气候。10聚焦点二:等值线图判读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和极值、读延伸方向、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分析成因。如下表:11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数值范围和极值①区域地势起伏大小;②海拔最大、最小值①所在南北半球: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向南递减为南半球;②区域气温差的大小①判断高、低气压中心;②区域气压差大小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延伸方向地形走向①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②与海岸线平行(海陆位置);③与等高线平行(地形地势)_疏密程度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②坡面凹凸:凹坡是高密低疏;凸坡是高疏低密①温差大小:密大疏小;②冬季密,夏季疏;③温带密,热带疏;④陆地密,海洋疏风速大小:密集风速大、稀疏风速小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弯曲方向①山脊:凸向低数值处;②山谷:凸向高数值处;③鞍部:两山或两谷之间①向高纬凸:夏季的陆地、冬季的海洋、暖流经过和地势低的地方;②向低纬凸:冬季的陆地,夏季的海洋,寒流经过和地势高的地方①高压脊:凸向低压处;②低压槽:凸向高压处局部小范围闭合①山顶、山峰:中间高,四周低;②盆地、洼地:四周高,中间低;③表示高度不在正常范围,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①盆地闭合曲线:夏季炎热中心,冬季温暖中心;②山地高原闭合曲线:冬夏均为低温区;③表示温度不在正常范围,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①高气压中心:中间高,四周低;②低气压中心:四周高,中间低;③表示气压不在正常范围,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14答案: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长,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15(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解释原因。答案: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为充足。16(3)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答案:丙地属于丘陵地形,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丙地更易被侵蚀。17解析:第(1)题,由题干信息知,雪期是指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可理解为当地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读图中经纬度,结合轮廓特点可知图示地区为我国东北地区。图中等雪期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且在中部地区向北凸出。凸高为低,说明中部雪期较东西两侧短,即中部地区气温持续低于0℃的时间较短。联系影响气温的因素,回忆气温高低与地形地势的关系,按题干要求组织答案即可。18解析:第(2)题,看清图右下角的图例,结合甲、乙两地的雪期和降雪量线的数值,不难得出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雪期长短主要由气温决定,降雪量主要受水汽多少影响。联系甲、乙两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找到差异的原因。第(3)题,要正确理解题干中融雪侵蚀的含义,即为积雪融水水流形成的侵蚀。其侵蚀作用的强弱取决于融雪水径流量大小、地形状况和植被好坏。融雪水径流量与地形、地势相关,地势越低,融雪水汇入量越多;植被好坏与人类活动有关。19误点警示:等值线图的判读难度较大,由于没有看清图例和题意,一些考生容易把等雪期线和等降雪量线混为一谈,从而混淆了影响雪期和降雪量的因素。20(2010年全国Ⅰ卷)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A.4℃B.12℃C.16℃D.18℃21C(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22B(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23B解析:第(1)题,图中等值距为2℃,最高温度大于21℃,小于23℃,最低温度大于5℃,小于7℃,故图示最大温差大于14℃,小于18℃。选C。第(2)题,9日气温最高值达21℃以上,高于8日气温最高值,A错;9日9时到18时比8日等温线更密集,说明白天气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剧烈,选B。一天中,14点前后温度达到最高,故从正午12点到午夜0点温度不是逐渐降低的,C错;白天等温线比夜晚密集,说明白天温度变化更快,D错。24解析:第(3)题,首先明确城市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废热排放,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所以热岛效应最强时段应是城郊温差最大时段,选项中8日22时左右符合要求。2526(2010年全国Ⅰ卷节选)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相关。图5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图5a图5b27(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12分)名师点评:该生没有准确把握甲地的地理环境特征。甲地位于河谷地区,不仅地形平坦开阔,而且水源充足、灌排条件好。此外,还误判此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导致失分较多。28答题指导:由图中等高线、河流、经纬度位置等特征可知,甲地位于河谷,处于西南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昼夜温差大。请注意:分析农业区位条件时要说明因果关系。参考答案:(1)甲地位于(南北向的)河谷中,灌溉(和排水)条件好;(北纬45°附近)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