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牢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同志们:今天,是落实自治区巡视反馈意见处级干部第一期培训班,参加的都是各单位的负责人。巡视反馈意见指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不够;基层党校围绕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课程设置比例普遍不足;党校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落实好自治区巡视反馈意见是各单位、各部门重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是理论学习的“风向标”和“排头兵”,必须以上率下,带头学习,先学一步、学深一步,成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践者、先行者、模范者。今天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树牢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认识。一、什么是发展观与政绩观发展观属于世界观的范畴。科学的发展观是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系统结构的认识和总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包含着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核。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多数人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或少数人为本;全面,就是全局,就是整体,而不是片面或不顾整体的局部。协调,就是统筹兼顾,就是和谐,而不是顾此失彼;可持续,就是连续性、长远性、稳定性,而不是间断的或大起大落。政绩观属于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正确的政绩观是人们对成绩的科学感悟。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勤政为民,求真务实”。正确的政绩观具有高尚的目的性。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摆花架子。正确的政绩观具有科学的真实性。这就是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正确的政绩观具有标准的实在性。这就是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是高度一致的,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观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政绩观的标准。正确的政绩观应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战略的思维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另一方面,只有树立了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舍弃个人得失的政绩观,才能坦诚地、自觉地接受科学的发展观。没有科学的发展观,政绩观必然要发生扭曲和变形;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也必然会失去了主体的认同和社会价值的支撑。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于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正确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观的重要论述是全方位的,就林区而言,生态保护建设是我们最大的主责主业,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有现代生态科学基础,又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是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涵,体现了对生态问题的历史责任感和整体发展观。这些思想以及他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间积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量宝贵经验,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依据。(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的关注和论述很早。“生态文明”概念是1984年才提出的;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把“生态文明”作为保持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新思考。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宁德主持工作期间,已经运用生态平衡思想指导实际工作了。他指出,修堤能够解决人行车通问题,“但水的回流没有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大量使用地热水可以解决疗疾洗浴问题,但地面建筑下沉了。在规划闽东发展时,习近平同志力主立足实际发展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他强调“振兴闽东在于‘林’字”,要求对资源应进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他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发展与环保冲突时,他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确,生态是文明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埃及、巴比伦文明都因生态环境破坏而衰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系统的生态意识,孕育了数千年文明的山河大地至今仍能支撑人们生存。正反经验,都值得我们深思。)习近平同志形成的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内涵。他给新发展观增加了生态维度,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他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2015年3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今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系统部署和安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由此确立。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些重要论述我们要深刻理解、正确把握。——必须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中国哲学认为,万物由气构成,物与物、人与物都以气为媒介构成一体,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天地之心”,这是天人合一的自在意义。自然的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维持健康的自然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天人合一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又将其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些举措为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为本的生态观进一步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政治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期盼享有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历史上,欧美一些老牌工业国家大多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特别是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至今没有恢复。1930年,比利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有几千人呼吸道发病。20世纪40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使美国洛杉矶“闻名世界”。英国是最早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1952年伦敦有4700多人因毒雾引发呼吸道病而死亡,治理50多年才告别“雾都”。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发展新阶段和人民新期待,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造福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新境界。——必须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生态文明新理念,这一生态文明新理念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不仅成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与共鸣,为促进世界环境保护理念与行动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是我们民族既有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是一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生存智慧,在今天仍具有启发与实际意义,必须继承与发扬光大。当然,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必须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秉持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因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与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新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始终以人为本,改革发展观,更新政绩观,为职工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必须牢牢把握“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招,符合世界绿色发展潮流和各国人民共同意愿,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世界意义。三、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政绩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令五申,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对领导干部来说,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政绩观与发展观紧密相关。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看,领导干部的政绩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更要立足深层的内容上,可以说,没有深功夫,就没有真政绩。躬身实践、为人民谋幸福的领导干部,常常心系基层,不做花架子,倾力下功夫,各项政策均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