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秦论》复习练习题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崤.函(yáo)囊括.(kuò)拱.手(ɡǒnɡ)要.害(yào)B.合从.(zònɡ)逡.巡(qūn)遗镞.(zú)鞭笞.(chī)C.藩.篱(fān)锋镝.(zhé)劲弩.(nǔ)瓮牖.(yǒu)D.墨翟.(dí)行.伍(hánɡ)万乘.(chénɡ)作难.(nàn)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东割膏腴..之地()(4)蒙故业,因.遗策()(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6)逡巡..而不敢进()(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8)将.数百之众()(9)蹑足..行伍之间()(10)揭.竿为旗()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1)才能不及中人..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的历史事实,突出了“”这一中心,说明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B.而倔起阡陌之中C.蹑足行伍之间D.百有余年矣7.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A.会盟而谋弱秦B.追亡逐北C.天下云集响应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委命下吏C.铸以为金人十二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9.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与对比,二是与对比,三是与的对比。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结论之所在。如此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2磐石置地,不可移易。10.(1)战国四公子:齐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以东,“山东”指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_________的宗庙。11.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陈涉,请用五个词语依次概括。(不能用原文词语。)、、、、、12.请用课文原话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用哪句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哪几句写他的对内政策?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在写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用哪些话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哪句话概括了起义的结果?;;;;(3)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的?;。(4)从后三段中找出三组骈句。;。(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6题。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3.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8分)(1)迁徙..之徒也()(2)非有仲尼、墨翟之贤.()(3)斩木为兵.()(4)赢.粮而景从()14.“行伍”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陈涉的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一个有利的方面是:_________(都用自己的话概括)16.这段话中共有五个“而”,请分别指出其意义和用法。(10分)(1)而.迁徙之徒也:(2)而.倔起阡陌之中:(3)转而.攻秦:(4)赢粮而.景从:(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过秦论》复习检测题一.选择题1.下列不含上通假字的一句是()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倔起阡陌之中C.赢粮而景从D.蹑足行伍之间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可靠的。C.焚百家之言.言:言论,句中指著作。D.……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徒:门徒。3.下列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宰割天下利乘便因遗策因蒙故业,,B.尊贤而重士人爱宽厚而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不,C.六合制履至亲而其弊制秦有余力而D.庄襄王及孝文王延敌延秦人开关、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5.下边含有相同词类活用同例句“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相同的一句是[]A.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尊贤而重士。C.外连衡而斗诸侯。D.伏尸百万,流血漂橹。6.对下列各句“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④东割膏腴之地⑤收天下之兵⑥聚之咸阳⑦有宁越……之属为之谋⑧有田忌……之伦制其兵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④⑤⑥/②/⑦⑧C.①③④⑤/②⑥/⑦⑧D.①③④⑤/②⑦/⑥⑧7.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B.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E.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3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4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奋.六世之余烈奋:发展。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D.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镝:兵刃。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以弱.天下之民D.南.取百越之地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自以为..关中之固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11.“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加点词语正确的意思是()A.奋起猛烈振作B.奋斗功德振撼C.发展功业举起D.奋发烈士挥动12.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13.下面句子中哪一句的“也”字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为天下笑者,何也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4.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4分)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