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城市建设发展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昌市城市建设发展史摘要:从公元前202年汉朝颖阴侯灌婴在南昌筑城以来,南昌建城大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南昌城址和规模虽然几经变迁,但都按照一定的制度筑城。而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正是筑城的制度依据。现在南昌的城市建设应意历史文化景观轴、革命旧址风貌轴、自然山水景观轴和现代城市风貌轴为主体,把南昌建设成为具有水滨为特征的绿色生态城市。关键词:历代城市建设和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思考一、古代部分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国——夏朝,南昌当时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称,三苗为炎帝神农氏后裔,即后来的古越族。在唐、虞、夏、商、周时期,南昌地域属古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南昌地域先后为吴、越、楚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铁、铸铁技术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进工艺。秦代南昌地属九江郡。秦代广修驰道,南征北越时,修筑从京师咸阳经南昌直达岭南的驰道,沟通中国南北的联系。1.1西汉时期——初生之城1.11建城背景和条件据《尚书?禹贡》记载:在夏、商、周时代,“南昌”已被列入“扬州地域”范围内。“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起争霸,南昌地区从属曾发生多次的变易,当时,南昌处于楚之东,吴之西地区,故为“吴头楚尾”之地。秦统一全国,南昌属“九江郡”,但当时还没有城市之设。直至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乃命御史大夫(后封颖阴侯)灌婴率骑平定江南。惟当时赵陀乘刘、项相争时,占据越南,即今两广及安南一部分地区。汉高帝恐他窥视中原,乃于汉高祖六年(公元201年)命灌婴建立豫章郡。1.12城市建设灌婴城在今天南昌城的东南面,四周有高大的夯筑土城,“城广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南面为南门和松阳门,西面为阜门和昌门,东北面为东门和北门。昔日的灌婴城,在今天顺化门外的城隍庙至兴福庄一带,即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的黄城寺周围区域。灌婴城为豫章郡所领十八县郡治,它确立了南昌从始至今作为江西地区中心的地位,对南昌地区及江西全境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城市绿化汉朝时期筑南昌城时城内外遍地都是樟树,可见在汉朝时就已经有了城市绿化的意识。1.2隋唐时期——华美之城1.21城市发展背景初唐的年轻才子王勃在那篇后来传唱百世的《滕王阁序》里开篇就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平仄不过八个字,却沧桑尽显,遗韵无穷。这是盛唐初启时的华美骈体,奠定了南昌“江南昌盛之地”的文化基业。唐朝是一个大手笔的时代,唐朝的南昌不仅有滕王阁,还有绳金塔。唐时南昌称洪州管,先后是洪州总府、都督府、江南西道的治所,唐贞观十年(公元637年),灌婴城西迁并扩大,在原城西北隅重筑新城,城界接近赣江、抚河,新建的城墙是用青砖石灰砌成,壮观华丽,这座新城也是今日南昌的雏形。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韦丹出任洪都观察史使,更进一步扩建洪都府,使之周围达十余公里,比汉初时灌婴城扩大了四倍,当时城内人口稠密,商业发达,亭阁楼宇,鳞次栉比,一派昌盛景象。这时期,南昌为南方的手工业中心城市。唐末五代时的中主李璟在交泰元年(公元959年)决定升洪州为南昌府,并建南都于此,他在城内营建长春殿、澄心堂,将东西两门改为东华门、西华门,修筑了宽阔的“鸣銮路”。公元961年,李璟迁都南昌,这是南昌城市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建都。同一年,李璟病死在南昌,即位者后主李煜遂还都金陵。1.22城市建筑和商业市场唐城,是用青灰色巨砖砌垒,石灰勾缝,不仅坚固,气势也更为雄伟。此时,洪州已是江南一大都市,人烟稠密,商贾云集,城内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宫苑寺庙,滕王阁亦在此时高耸赣江之滨。在隋唐时期开辟的大运河--长江--赣江南方黄金水道,使得鄱阳湖、赣江岸边的商船风帆如织,连樯而至,舟车不息,商贾云集就是当时南昌城的一派繁荣的真实写照。官府巨宅亦沿着地势拔地而起,所谓“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和“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就是形容当时当地的情景。1.23手工业和宗教的发展整个唐朝,南昌地区在青瓷器的烧造、漆器、纺织、铜器制造和金银首饰的生产工艺方面都有很大发展,“洪州窑”是唐时八大名窑之一,象征着古代南昌文明的滕王阁和绳金塔先后建成。南昌也成为江南的冶炼、纺织、造船中心,南昌还是当时东南重要的佛教胜地,波斯商人、日本僧侣、富贾官宦、文豪武将,世子名媛,纷至沓来,那时南昌已是繁华的江南都会,成为唐代举足轻重的商业中心之一。1.24城市绿化唐代时东湖已经是“荷花满地、寒梅临水”的风景区。1.3北宋时期北宋时南昌仍为洪州,洪州已成为全国五大造船基地之一;城区面积达14~16平方公里,设16个城门,是历史上南昌古城最大时期。宋徽宗时期,南昌行政区辖地2.5万平方公里,人口561730人,每平方公里达21人。1.4明清时期——鼎盛之城1.41城市发展背景元朝,南昌为隆兴路,是江西行中书省治所,元末,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烽烟四起,两支主力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南昌展开了一场决战,最终,朱元璋击溃陈友谅,建立明朝,南昌复称洪都府,明初,洪都府改称南昌府,属南瑞道。1.42城市建设明南昌市平面图朱元璋攻克南昌后,命都督朱文正改建南昌城,将西城墙内移三十步,又将东、南、北三条护城河疏通,废去五道城门,仅余七座城门,即顺化门(今八一大道、孺子路交汇处)、进贤门(今永叔路、系马桩交汇处)、惠民门(今船山路与南浦路间)、广润门(今船山路、棋盘街、直冲巷交叉处)、章江门(今章江西路与榕门路交接处)、德胜门(今胜利路与阳明路交汇处,八一桥旁)、永和门(今八一大道、叠山路、南京西路交汇处),城门虽减少,城防却巩固了。为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将皇子皇孙封藩各地,朱元璋的儿子朱权,被封为宁王,立国南昌。明朝时期的南昌城,一度进入了鼎盛时期。在南昌民间,老百姓中流传着一句民彦: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说的就是当时南昌城的盛况。清代时,南昌基本沿用明制,南昌府为江西省首府,管辖范围增加了铜鼓营。清时的南昌,尤其是康乾盛世时的南昌,城市规模继续扩大,人口也激增,商业活动空前繁荣。1.43文化发展明末戏剧大师汤显祖曾在南昌城南南湖著书立说,集合了吴应宾、刘应秋等一批顶尖学者成立“杏花楼社”,著有《闲云馆集》,南昌也是当时中国文化中心之一。汤显祖以“临川四梦”垂名千古,其中《牡丹亭记》更是璀璨鸿篇,汤显祖被誉为是与莎士比亚并肩的剧坛巨人。明末清初八大山人是一位“燃起了全世界中国艺术圣火”书画大师,八大山人以轶世之才,集先贤笔墨之大成,又为后来者广拓视野,中国画到八大山人这里,在笔墨的运用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削尽繁冗,返璞归真,笔简意密,构图精审,达到部裂玄微,意匠独运,观于象外,得之寰中的高远境界。《古梅图》、《河上花图》皆是传世杰作。(5)历代南昌城的建设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洪都城曾经历过多次重大的变迁、发展和维修,有史料可查的有: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洪州都督李景嘉继续扩大增筑,全城辟为八门。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韦丹出任洪都观察使,又进一步将城扩建,周围达二十余里,各门之上均建有敌楼,每逢春秋佳日,常在此宴客、避暑、放风筝、登高眺望。这种风俗在唐代甚为流行。宋代的洪州城,在唐城的基础上又继续扩展近一倍,周围达三十一里,现今的青山路口至贤士湖一带都属于城内的范围。共设城门十六座。宋代时南昌为东南大阜。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秋,大水毁城三十余处。到仁宗时,知州赵概调遣民力用石砌筑章江门外江堤200余丈,此为南昌城建史上用石筑江堤之始。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李纲帅洪州时,由于城北沙阜高涨,几与城齐,乃令截去城东北隅一角,城移进三里左右,废去北廓、故丰,广丰、望云四门,全城剩留十二门。直至明代,朱元璋亲来南昌,以城滨临赣江,不易守御,乃命都督朱文正改建南昌城,将西城墙收缩内移三十步,城高二丈九尺,厚二丈一尺,周长二千七十丈(约7000米,仅宋城之半),加浚濠三千余丈,废井步、仓步、观步、宫步、洪乔五门,留有七个城门。从此,这座古城墙才固定下来。清照明制,没有变更,直至民国十六年(1927年),为扩大市区,乃将这座古城拆毁。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汉朝的灌婴城到清朝的南昌城,南昌城址和规模虽然几经变迁,但都按照一定的制度筑城。而战国时期的考工记正是筑城的制度依据。从公元前202年汉朝颖阴侯灌婴在南昌筑城以来,南昌建城大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二、近代部分——英雄城1949年的南昌城南昌解放后,1986年经实测是:进贤门至惠民门约千米,惠民门至广润门约六百米,广润门至章江门约八百米,章江门至德胜门约千米,德胜门至永和门约一千五百米,永和门至顺化门约千米,顺化门至进贤门约一千三百米,共长有7200米,约合二千一百多丈,与明朝新城二千七十多丈基本吻合。民国十四年(1925年),南昌市市政处制定的南昌市政计划大纲,对城市建设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划,之后由于日本的侵略,城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到1946年国民党针对对日本破坏的城市,拟编了南昌市五年建设计划草案,但由于经济不景气,所以大部分都未能实施。三、现代部分解放后省市人民政府对南昌的建设十分重视,1950年成立了南昌市城市建设研究会,专门研究城市市政工程和区划问题,并先后制定了南昌市建设方案,南昌市总体规划草案(1956--1967)和南昌市城市规划说明书等,初步确定了城市发展方向。尤其是南昌市总体规划草案确定了“全面规划、分区建设、由内向外、填空补实”的规划方针,在较长的时间内指导了南昌的城市建设,如人民广场的开辟和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的落成等等,为初步确立南昌市的城市形象奠定了基础。“文化革命”中,南昌市的城市规划工作被迫停顿,城市建设出现混乱局面,大量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建筑被破坏。直到1978年城市规划工作才得以恢复,开始着手编制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使南昌市的城市规划和管理都有了依据,也为城市面貌改观提供了保证。这时期的城市建设成果:(1)城市道路系统的完善。(2)里洲、青山湖等居住小区的建立。(3)梅岭、青山湖风景区的开发。(4)滕王阁的重建等。然而随着国家以开发浦东为龙头、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决策的制定和京九铁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变了南昌外部的经济环境;特别是这一时期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南昌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的需要,南昌市人民政府开始编制了新一轮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此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崭新的城市生态绿化系统,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它将指导南昌以后十多年的城市建设,为树立一个全新的城市形象打下良好的基础。《南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获原则通过,“规划”对南昌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市域城镇体系、城市交通、旧城改造等诸方面描绘了宏伟蓝图,在城市整体发展思路上提出“西进、东拓、北控、南延”原则。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一城两核”发展新南昌。在城市整体发展思路上提出“西进、东拓、北控、南延”原则。其规划总体空间格局为“一江两岸,一核五片,沿着赣江两端延伸,多点、多组团推进”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将“依山傍水,两核拥江”列入城市核心区域的规划中,即以赣江为分隔,两岸分别按照功能自我完善、自成体系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城区即昌南、昌北进行布局,形成一江两岸即“一城两核”城市新格局。(2)中心城带动重点镇。南昌市至2020年城镇体系发展的基本方针:做强做大中心城,适度拓展中心城用地,发挥次中心城镇各自特色职能,促进小城镇发挥。提高城市化水平,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次中心城为主体,重点建制镇为基础,并辐射到广大农村居民点的多层次、网络状的城镇体系。(3)各片区功能独特。昌南城:城市适度发展,重点是疏散旧城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改善环境质量,理顺交通体系,调整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昌北城:作为城市重点发展新区,将高标准、高起点地进行建设,保证设施配套,城市功能自我完善,自成体系,集中建设,开发一片,建成一片,形成规模。吸引和疏散旧城人口和产业,发展外向型工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