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门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5)一培养目标专门史专业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专门史研究和教学、外交外事工作的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具体要求是: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2、掌握专门史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专门史专业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外交、外事工作,而且具有主持相关科研项目,并有解决涉外工作中实践问题的能力。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基本掌握第二外国语,能运用第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同时,能运用第二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如果该生第一门外国语不是英语,则在选修第二门外国语时必须选择英语。二研究方向1.中外关系史(1)中国传统对外关系史(2)(3)(4)中西关系史2.中国经济史3.旅游文化4.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源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为三年至五年。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五至六年。四应修总学分数博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必修11学分,选修4学分。2五课程设置1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2学分外国语课:共6学分。其中,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1学分,第二外国语2学分。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必修第二外国语,一般要修英语。学位专业课:中外关系思想史导论,3学分中外关系史学术前沿讲座:5学分。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6学分。“前沿讲座“应贯穿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前沿讲座”旨在使博士生熟悉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提高博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其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成果介绍等。“前沿讲座”的形式,一是博士生本人做专题综述报告,要求主讲者撰写讲稿,讲稿内容要充实,要有个人见解,能过反映所研究领域进展的新动态,并准备接受有关提问。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做出杰出成绩的专家作学科前沿系列报告。可以有讲授、讨论和对话等多种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样。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15次,其中主讲不得少于5次。“前沿讲座”由参加讲座的教研室的老师和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考核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计分,成绩及格以上记5学分。2选修课:至少选修两门或4学分,具体课程见《中外关系史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情况表》。3补修课:同等学历、跨学科考入的博士生,需补修“中外关系史文献导读”和“中外关系史研究导论”两门硕士生课程,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六中期考核博士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考核的内容包括博士生的思想表现、课程学习和科研能力、论文开题报告、身体状况以及学科综合考试。学科综合考试的目的是考核博士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综合考试由考试委员会主持。考试委员会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至少五名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主席由博士生指导教师担任。被考核者的导师也可以参加考试委员会,但不能担任主席。考试委员会成员由本院学术委员会决定,并报研究生院备案。考试的方式可以是口试(口试必须事先有提纲)也可以是口、笔兼试,按优、3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评定成绩(取多数委员意见)并写出评语。综合考试成绩不合格的,不得补考。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考核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处理。无硕士学位者,可视情况改写硕士论文。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博士生学位论文应当是一篇完整的、系统的学术论文,应能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做出创造性成果。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博士生一般至少用二年时间完成学位论文。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用于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三年。为了保证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做好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博士论文的选题直接关系到博士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调查研究、大量阅读中外各种相关文献资料、系统掌握主攻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导师一起拟定题目,独立完成选题报告。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中期考核时,向不少于5名专家做开题报告,由专家严格把关。开题报告通过者,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未通过者,应在三个月之内进行修改,再度进行开题报告。2、定期检查学位论文的写作进度和写作质量。每隔3-5个月,博士生要向导师以及指导小组教师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和指导小组教师帮助博士生分析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以使论文写作顺利进行。3、认真进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辨工作。博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的正式答辩前3-5个月,向导师和指导小组教师提出,组织校内相关专家进行一次预答辩,以此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并完善学位论文。4、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所授学位的质量。博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导师、指导小组及院、部(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和主管院长、主任,按照《山东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细则》认真组织做好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的各项工作,保证学位授予质量。5、论文发表要求。在学期间,博士生必须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和专门的学术论文集(国家级学会和重点大学内学术机构编辑的论文集)上发表二篇以上与其研究方向有关的学术论文,并要求博士生为第一作者(单位为山东大学),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一律以公开出版4或出版清样为准。八实践环节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第三学期,参与到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外关系史文献导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承担主讲教师的助理工作,包括主持三次左右的导读课程、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等,时间安排为三周或者12教时左右。附:需阅读的学术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一、著作1.(挪威)托布约尔:《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金应忠、倪世雄著:《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4.王福春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5.(美)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1—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版;6.王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7.(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8.(英)贾斯廷·罗森伯格:《质疑全球化理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9.(美)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10.(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享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11.(美)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12.杨堃:《民族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3.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14.王联主编:《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6.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版;17.(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18.(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19.林梅村:《西域文明》,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20.(日)护雅夫:《汉とローマ》(日文),日本平凡社1970年版;2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22.(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3.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版;24.(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25.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两册),中华书局2000年版;26.张广达:《西域史地初稿丛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27.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8.(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9.(美)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0.(德)傅海波等:《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1.(澳)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32.(日)佐口透:《モンゴル帝国と西洋》(日文),日本平凡社1970年版;33.黄时鉴:《东西文化交流史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34.(美)牟复礼等:《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35.郑樑生:《明日关系の研究》(日文),东京雄山阁1985年版;36.陈尚胜:《闭关与开放:中国封建晚期对外关系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7.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38.张天泽:《早期中葡通商史》,香港中华书局1997年版;39.蔡鸿生:《俄罗斯馆纪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0.(法)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三联书店1993年版;41.(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42.(日)榎一雄:《西欧文明と东アジア》(日文),日本平凡社1971年版;43.(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44.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5.(美)郝延平:《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46.汪熙:《筹办夷务始末》,中华书局1964年版;47.陶文钊选编:《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48.(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两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会社1993年版;49.梁伯华:《近代中国外交的巨变----外交制度与中外关系的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50.高伟浓:《走向近世的中国与朝贡国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51.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52.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3.(澳)颜清湟:《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0年版;54.袁丁:《近代侨政研究》,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55.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期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56.黄枝连:《天朝礼治形态研究》(三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7.高明士:《东亚教育网形成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58.杨鸿烈:《中国法律对东亚诸国之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9.(韩)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60.陈尚胜:《中韩关系史论》,齐鲁书社1997年版;61.陈尚胜等:《朝鲜王朝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2.王明星:《韩国近代外交与中国(1861----19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63.严绍鐋: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64.陈文寿:《近世初期日本与华夷秩序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65.(日)伊原泽周:《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日近代关系史探研》,中华书局2003年版;66.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人民出版社1999年;67.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68.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9.邵循正:《中法越南关系始末》,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0.(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