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形式美《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的意大利电影,讲述了弃儿1900一生从未离开过大海的经历,包括音乐、友情、爱情、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意的电影。自1998年10月28日上映后,《海上钢琴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斩获很多奖项,影片中蕴含着各种美的存在,让观者对之触动不已。形式美是指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形体、线条、声响等)及其有规则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其中必然也有形式美这一审美形态。《海上钢琴师》这部梦幻般的影片与形式美结合得十分紧密,变换起伏的画面,天籁般应景而生的音乐,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构成了一段美而愉悦的旅程。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海上钢琴师》中的形式美。一、变换起伏的画面电影是一种在规定的时间内展现不同画面的视觉艺术。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必须在画面上给人留下美的感官享受。《海上钢琴师》就以其变换起伏的画面感征服了观众的眼球。首先表现在色彩的合理搭配上。色彩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情感生的效果,对于烘托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变化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变化。柏拉图指出:“真正的美来自于所谓美的颜色,美的形式。”在电影中,不同的色彩基调能给观众不同的感受。《海上钢琴师》的主色调是蓝色,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以蓝色为主色调十分符合电影的大环境。1900幼年时在船舱底的小窗眺望辽阔壮大的大海,蓝白色的海面引人遐想。船到达美国时,在自由女神神像下的大海泛着朦胧的淡蓝色,仿佛诉说着一段旅程的漫长而遥远。站在弗吉尼亚号船上的人们从低头俯视大海,对着深邃如墨的蓝黑色的海直摇手的画面,表现出人类对大海的敬畏及感谢。灰黄色是电影里的另一重要色调,《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故事背景是从1900年开始的,主人公1900出生后被抱养在添煤工人住的舱底,那里充满黑煤和陈旧的钢铁,到处是污渍,脏乱不堪,甚至连人的脸上也是灰黄色的,灰黄色的一片,既给人沉重的时代感也能从中感受主人公1900的生长境遇。其次,在1900的一生中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带给人的总是破败不堪的景象,灰黄的色调也体现出了时代背景的变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提示作用。在弗吉尼亚号船不再航行,而废弃不再使用时,我们看到曾经富丽堂皇的弗吉尼亚号变成了灰黄的破旧不堪的如废旧钢铁组成的一艘破船,到处是锈迹斑斑的场景,让人不仅想到一艘船的命运,还想到了主人公的命运以及一段难忘的岁月。金色也是电影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色调,主要是在描绘船上的富人乘客生活的场景以及1900弹奏钢琴的情景,金色适合描写这样一种优渥闲暇的生活状态。《海上钢琴师》在电影画面上的色调搭配有主次之分而且符合需要,并对情节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其次是在画面比例上的合理分配。在电影中,画面比例的调配十分重要,在画面的比例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张力和对比,从而能深刻感受被强调突出的内容。电影开头,在弗吉尼亚号抵达美国的时候,自由女神的神像由小及大,由远及近,立刻给人旅程已达终点的感受;同时展现船上的人时,是从少到多,从大到小,直至整艘船都变成大海里的一小片,告诉观众刚开始只有少部分人看到自由女神像,继而越来越多的经过。从画面比例的调整可以清晰感受电影的节奏快慢。小1900在舱底看海的那一个画面,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将主人公置身于一个大环境中,渺小的主人公与大环境产生对比,形成一种张力,从中可以感受幼小的1900在海上的孤独的生活。二、天籁般应景而生的音乐。电影除了是视觉艺术,还是听觉艺术。《海上钢琴师》里充满了听觉的盛宴,音乐在其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影片的配乐出自大师颜尼欧·莫里克奈之手,他以深情飘逸的典雅曲风,又一次虏获观众与乐迷的心。《海上钢琴师》被誉为是1999年最不容错过的电影原声带之一,并众望所归地荣获了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奖。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诉诸听觉的表演艺术。音乐以其音响对人的感官的直接、迅速的刺激,而引起人们即时的情绪波动和情感反应。通过声音的变化能引起人们情绪的反应,使得本无情感的声音,负载了情感的意味,使得声音具有了生命的存在。《海上钢琴师》里到处是音乐美的存在。如丹尼博德曼把1900抱到舱底抚养后,工友们虽然嘲笑他,但也和他一起唱起了圣歌,安抚哭泣中的1900,那浑厚朴实的嗓音体现出了他们对新生命的呵护。另外一段让人记忆深刻的场景是,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兹或探戈的舞者,让人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狂风暴雨亦为其伴奏一样。电影中音乐的高潮当属1900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的部分,Jelly本就弹得极好,但其中蕴含着太多技术和名利因素,1900则凭借着他过人的钢琴天赋,在每一次竞技中都高出一筹,并且如行云流水般轻快灵动,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此时,音乐的节奏和电影的节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并推动着电影情节的发展。为《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的是世界电影界著名和资深的意大利最具风格的作曲家EnnioMorricone埃尼奥·莫里康内,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其中随性的爵士音符随处可见,出彩的配乐表现出这张大碟决不流俗的态度。三、人与人、人与环境构成的张力美。《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是一个出生在海上,生长在海上,从未离开过海的人他在弗吉尼亚号上与形形色色的人相处,船员们给他温暖和关怀,Max给了他一段深厚的友情,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那个不知名的女孩,让他感受到爱情的滋味,甚至他曾为了寻找她而下定决心离开海而走到陆地上去。但他们最后都离他而去。爱情、友情都没能使1900有勇气真正离开海而走向陆地。1900与走向他的人曾亲密相处,但注定孤独的他又与他们之间有着无法越过的鸿沟,他孤寂地看着游客上上下下,自己却不敢迈出一步。1900与他们形成了一种张力,透过这种张力,我们可以窥见他孤独而恐惧外界的内心世界。对于音乐,1900是这样认为的,“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1900把海看成自己的家,他恐惧陆地,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对Max所说的:“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就连最后,Max在破旧的弗吉尼亚号上找到他,劝他走下来,他还是说“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1900把海当成自己永远的唯一的归宿,让之心安的地方;1900对于音乐可以与之相容,和谐共存,那是因为他所有的音乐灵感都来自于对海的认知和感受;但对于陆地,或者说真正的人类社会,1900却选择了逃避,畏惧。可见,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张力冲突构成了具有生命感的形式美。席勒说过:“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可见,形式美的根源在于生命,具有生命感的形式才是美的。形式美是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电影《海上钢琴师》凭借着变换起伏的画面,天籁般的音乐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张力构成了一幅浪漫主义的画卷,将形式美与电影艺术结合得十分完美,使形式美在电影中得到生命体的存在。参考文献:[1]习休鹏《论形式美与西方形式美》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2]朱婷婷《浅析电影画皮2中的形式美》文艺评论2012年[3]林荣妍《形式美的法则及其应用》合肥学院学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