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传统文化领航人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传统文化领航人生(第一集)主讲:蔡礼旭老师时间:2005年12月9日地点:清华大学诸位老师、诸位同学,大家晚上好!刚刚有同学说我早上去录音很辛苦,诸位老师看我像辛苦的样子吗?其实辛不辛苦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我们以一颗欢喜的心来工作、来生活,每一天都会过得很快乐。人生最快乐的事,是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读的书一定要是好书,一定是那种读了以后可以像夫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也」的书,不是读了以后会得忧郁症,会去跳楼的那种书。真正的好书是契合真理的书籍,能告诉我们解决迷惑的人生哲理。人生的迷惑解决掉了,心里没有忧郁、没有牵挂,就能「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我在还没有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以前,确实也有很多的人生烦恼。所谓「忧郁使人老」,记得上大一那年,因为读工科,班里女同学特别少,我们就找了一所女校的女生去联谊。大家一起去唱KTV,交谈之中,我就请教一位女同学:“你看我是哪年生的?”人生最可悲的就是自取其辱,我还自己去问。她考虑了很久才说:“你是不是67年的?”我是73年的,她却猜我67年的。我那时皱着眉头跟她讲:“你再猜猜看。”结果她很严肃地想了一下,说:“你不会再年轻了。”从这件事中可以想见当年没读圣贤书的时候,常常忧郁,常常牵挂,所以看起来很老。诸位同学,假如不相信,我拿大学的照片拿给大家看,我现在比那时年轻多了。所谓「相由心生」,为什么会忧郁?「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有所求就有求不到的痛苦。那为什么会有“求”的态度呢?因为从小学2开始,念书就有一个目标“考中学”;考上中学以后目标是什么?考大学。全是为了分数在那里琢磨,在那里计较。这样的生活会把人的心境搞的什么样子?假如我小学的时候,能够遇到像赵校长这样的好师长,我现在的成就不会只有这样而已。小时候若能读到《大学》,就能够了解「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就有那种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心量,就能以天下为家,而绝不会为了分数在那里打转。人生的作为很大程度在于遇缘不同,一个好的缘能够成就人一生的德行,成就一生的事业;但是一个不好的缘,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搞偏颇了,就会误了我们的一生。所以我们要有判断力,对于很多的现象、很多的观念要懂得分辨正邪、是非。那么这个判断力来自于哪里?这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生而知之的,一定要通过学习,不学就无从分辨。孔老夫子告诉我们「好学近乎智」,「学」就是觉悟的意思,要学习觉悟,绝不只是填充大量的知识;吸收了很多知识,结果变得贡高我慢,不懂得造福于家国天下,那是书读到肩膀上去了,没读对地方。所以要有理智的建立才能有判断力。比如现在整个社会都在鼓吹一切靠竞争。诸位朋友,这个观念对不对?当我们觉得它对,它就已经在影响我们的人生。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形成性格,当我们的性格里面充斥着对立、斗争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生?没有啊,性格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所以看一个人的命运,就看他的思想观念;看一个家庭的命脉,它的家风能否承传,就看这一家人脑子里装了什么东西。至于一个民族能不能源远流长,能不能长治不衰,靠的是什么?还是这个民族的思想。因为任何的结果都绝非偶然,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们来看看这个观念的「果」,现在社会所呈现的是什么结果?现在在家庭里孩子杀父害母的案子,每周都有一两件,多不多?怎么3会不多?看到这个数字,我们要洞察其情。现在一个礼拜有一两件,请问五年之后一个礼拜会有几件?你可能无法想象,现在才只是开头而已。假如我们教孩子依然不教他做人的根本,不教他学「孝道」,以后这个情况会愈演愈烈。说实在的,很多社会状况我们还没到身临其境,很难感受,可问题是你感受不到的事不代表跟你没关系。这些孩子再过三十年,已经是社会的中坚,那时候你们已经多大了?50多岁了。假如这一代孩子没有仁慈之心,处处只想着竞争,想着我有没有好吃的、好穿的,等到他做决策的一天,他会说:“这群老头子,把他放一边吧!”到时候,社会福利从哪来?整个社会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社会所有人都休戚相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是清华、北大的学子,代表着我们中国最有水准的学子,我们应当为人群起到模范的作用。假如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自私自利,那我们的社会将被带到什么样的境地?人们会想:看,北大、清华的人都那样,都急功近利,我们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对。读书人应该了解他的使命在移风易俗,这是读书人的态度。我们常说自己是「知识分子」,什么叫「知识分子」?学历高就是知识分子吗?每一个称谓的背后,都暗含着一种责任。「父亲」这个称谓包含着教育好子女的意思,教育好后代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家庭,还要为整个宗族、社会、民族作交待,所以他不敢把孩子教成有辱列祖列宗,有辱自己的国家。所以称谓的背后含有很大的责任,一个「总经理」背后可能就含着几十个、几百个家庭的责任在里面。相同的,知识分子也正因为肩上的责任,几千年来在中国受到了生民百姓莫大的敬重和感念。而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却没有受到像以前一样的礼遇,为什么没有?这不能怪外在的环境,是自己的存心变了。孟子有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君子所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我们学圣学贤,最重要的是学习那一份存心,会学的人,最直截了当契入那份存心;不会学的人,只学些枝枝末末,可能学了几十年还是徒4劳无功。你看圣人的教诲都是「去芜存精」,他告诉我们的都是终其一生所领会的智慧的精髓,所以一个人能很老实地受教,确确实实是人生最大的福分。古往今来太多的读书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学问。我们在古书上常常看到十八岁的人就能当县长,为什么?因为他从两、三岁起就读书。他读书的目的在哪?诸位同学,我们读书的目的在哪?这句话我读了十八年的书也没有老师问过我。假如有老师问我,相信我会思考一下。而那时每天的日子,一天考五科、六科,同一个题目做多少次……训练出来什么?一个写考卷的机器。而我们回首来时路,这些数学题,这些考试卷,里面的内容对你一生影响长远的有多少?几乎没有。你不能到「垂垂老已」的时候,才发现一生一无所得。我们读到《大学》的「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这个「所厚者」是什么?人生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所薄者」又是什么?人生的枝末。该重视的没有去学,却一味重视知识技能这些枝末。这是什么结果?这叫本末倒置。所以现在的大学生中频频发生不好的状况,很多的讯息都在告诉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某所大学的一名新生,在刚开学一个月之际,仅仅因为学校餐厅的伙食不好,又不会自己洗衣服,竟烦恼得自杀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你看现在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独自生活的能力如此之差。还有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打电话给父母说自己生病了,要一千二百元医药费。这对他贫寒的家庭是一笔很大的数目,本来他的学费都是父亲向乡亲们东借西凑垫上的,心急如焚的父亲无奈只好又去村里告借,甚至村民看到他父亲都有点怕了。能借到的钱都已经借过了,最后也只借到三百块钱。一筹莫展的时候,孩子的爷爷看到了,把给自己送终的棺材板也拿了出来,卖掉换钱。在过去的农村,棺材本对老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财产。就这样勉强凑够这笔钱。因为父亲担心钱不能及时汇过去,就亲自坐车去给孩子送钱。一到宿舍便问儿子的同5学:“我儿子是在哪一个医院?”那位同学就说:“你儿子根本没生病,他是跟女朋友去拍艺术照了。”看了大家的表情就知道大家都没照过。我们清华的校风就是好,没有奢华虚浮之气。拍这个很贵呀,一千多块。要把人拍得很英俊,很美丽,照出来还要是朦胧的,怕青春痘都照出来。听到这个消息,这位连日来忧虑劳累的父亲当场昏倒在地。等他醒过来,看到回到宿舍的儿子就问他:你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儿子不但毫不惭愧,还对父亲说:“我的同学都这样。”在这句话背后,有多少个大学生正在用父母的血汗钱在那里挥霍啊?我们思考一下,这样的大学生踏上社会时,我们能期望他利益社会吗?读过《大学》都知道不可能。因为「家齐而后国治」,连自己最亲的父母都不去关怀照顾,我们还希望他能利益这个社会,无有是处啊。父亲听到这句话痛心地对儿子说:你简直连畜生都不如。诸位同学,我们看到的这个故事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一个大学生年龄也不大,却做出这样忤逆父母的行为,请问他愿意吗?可是一个力量推动他已经超过了他对父母的尊重。什么力量?欲望的力量。所以我们从事教育的都非常清楚要「禁于未发」,对于不良的习性不能让它发作,发作起来再把它压下去容不容易?难。所以中国人的思维相当有远见,很注重「防微杜渐」,所以教育要「禁于未发之谓豫」。诸位同学,我们学习当中要保持专注,专注于学习,心才能定下来,所谓「定、静、安、虑」。看到同学上去擦黑板,你们就不能专注了,思想飘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心非常脆弱,我会觉得受伤的。所以你看,「处处留心皆学问」。比如你去谈生意,好不容易请来一个欧洲客户,谈了半天忽然有一个清华的美女走过,你实在忍不住转过头去,看了两秒又回过头来,客户见了心里很不好受,本来很多的灵感一下都没了。全在于我们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别人留下一种印象。正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生活之中,片刻没有离开过。6那么道是什么呢?恭敬心是道,仁爱心是道,孝心也是道。什么是仁爱?仁爱就是当我们使用完教室,我们会想到后面还有其他同学会来用,我们应该要把它整理好,给后来者留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这就是仁慈之心;或者我们想到不把教室弄得太脏太乱,为那些做保洁的工人减少一些清理的辛劳,这就是仁慈之心。仁慈之心在哪儿?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是我们什么时候继承我们的文化宝藏?我们的道德学问什么时候提升?绝对不是念了《大学》一千遍境界就提升了,最重要的是落实了,那叫真才实学。读一千遍却没有做到,不只没有好处,很可能还形成坏处,《弟子规》就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也是在教我们,根本是在要求自己,莫向外求。要了解「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要让家庭好而不是要求家人,要让团体好不是要求别人。我们有仁慈之心,有礼让的态度,整个团体的氛围自然就会带动起来,这是处事待人的一种态度。当我们时时都能修习仁慈、礼让,我们每一年的境界都会不一样。故此常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一个人有没有学问看其面貌就知道了。什么是贵在变化气质?气质的根源在哪里?还是在「心」。所以如果十年以后你的朋友看到你说:“哎呀,你怎么跟十年前一样年轻?”那说明你的学问不错。为什么?最起码代表你的忧虑很少,忧虑少,心才能正。忧虑多,心不能正;心不正,身不能修;身不修,家不能齐。我们注意观察,当一个为人父母者每天都唉声叹气,「杞人忧天」,请问他能不能教出很乐观的孩子?不可能。因为他自己都心不正啊。你看,世间的好话都被我们的圣贤人说尽了,而这些好话都足以让我们的人生少走几十年的弯路。确确实实,我们越深入经典就越对7老祖宗生起无比的崇敬之心,这不是照着课本念几句「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所能比的。诸位同学,二十年的人生一路走过来,你们走的很轻松吗?我觉得我走得很累,而且不知道为什么累,为什么看起来这么苍老。后来才知道根源所在,一个人苦就苦在「求不得苦」。「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结果老祖宗用一贴药就把烦恼病全治了。人生假如懂得知足常乐,哪里来的这么多忧虑、这么多牵挂?可是很多人又想,知足了,吃得又不好,穿得又不好,这样是不是很委屈自己?其实,真正知足的人,当下就已经在积累他的福分,所以知足者有福。因为知足的人有德行,能以他的有余去奉别人的不足,去接济一些生活更贫苦的人,越接济人,他的福分就越大,不论他走到哪里都有福。你看,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我为人人」,感召的结果是什么?「人人为我」。孟夫子有句话:「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仁慈的人懂得爱他人,有礼貌的人懂得恭敬别人,这样会得到什么样的回馈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诸位同学,当我们周围所有的亲友都对我们敬爱,日子好不好过?太好过了。问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