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xx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xx市xx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一、基本县情XX市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隔黄河与东乡县、临夏县、积石山县相望,东北部与兰州市七里河、西固、红古区接壤,西面与青海省民和县相连。全县辖17个乡(镇)、151个村(居),总人口20.9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9万人,占总人口的13.85%。全县总面积1863.6平方公里,设有两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恐龙足印、炳灵丹霞)。全县有耕地35万亩(计税面积),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60毫米,且不能合时合节。国家级贫困县,地域条件差别大。2011被列入六盘山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属甘肃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面27.26%,其中74.6%的贫困人口在东西山区。东西山区11个乡(镇)苦甲陇上,自然条件严酷,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群众生活非常困难。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镇条件相对较好,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土地肥沃,是发展旅游业和高效农业的理想之地。水库移民大县,移民遗留问题多。在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电站建设中,共迁安移民3888户、21637人,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的66个村,基本覆盖全县。移民现状人口65340人,占全省移民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全州的近一半。移民区台缘滑坡、土地塌陷、库岸坍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土地盐碱化日益加剧,耕地逐年减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遗留问题十分突出,移民生活贫困。水电能源大县,地方工业层次低。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建有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4座大中型水电站和白川、福川、英东3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225万千瓦,年发电103亿度,占全省水力发电量的近30%;水域面积32万多亩,总库容量60多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储量的20.9%,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摇篮、西北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依托水电能源发展了一批地方工业,但发展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多以“两高一低”企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改造提升和转型发展的难度大。旅游资源大县,旅游开发起步晚。黄河三峡4A级旅游景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有炳灵石林、恐龙足印2个国家地质公园,有刘家峡水电站,有因建设刘、盐、八三大水电站形成的三座高峡平湖,有恐龙之乡、彩陶之乡、傩舞之乡、花儿之乡、工匠之乡、水电之乡等美誉。但由于投入不足,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滞后,旅游业发展比较缓慢。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发展欠账大。县城距兰州市中心直线距离不足40公里,境内国道213线、109线、309线与通往兰州、西宁的高速公路相连,但“最后一公里”尚未联通,已有的兰刘、折达两条二级公路都属于最低标准,兰刘沿黄河快速通道虽建成通车,但与兰州、西宁等地的时空距离仍没有大的改观,交通制约尤其是对外畅通和内部路网不合理仍然是永靖旅游乃至未来发展最大的瓶颈。中省企业较多,历史包袱沉重。县域内有刘家峡水电厂、刘化集团公司等10多家中省企业,刘家峡水电站闻名国内外,邓小平、胡耀邦、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先后视察指导,胡锦涛同志曾亲手参与修建了刘家峡、八盘峡两座水电站,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7年时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电四局、刘化、盐化等中省企业的棚户区改造欠账大、矛盾问题多,属地管理任务繁重。今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总体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坚持“发展当先、教育优先、旅游领先、生态率先、清廉首先、创新争先”工作共识,围绕建设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旅游名县和全省绿色食品供应基地、西部健康养生养老服务基地,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健康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2017年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7.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47元。二、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抢抓国家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大政策机遇,坚持精准扶贫实打实,以精细精确精微“绣花”式功夫,深入推进基础设施改善、富民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改善、内生动力提升等重点工作,全力加快脱贫攻坚进程。2016年底,全县贫困人口2.2万人,贫困发生率13.56%;2017年退出贫困人口0.86万人,贫困面下降到8.25%。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一)坚持公平公正,动态管理扶贫对象。严格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识别程序,把好贫困退出验收关,真正做到了规范操作、阳光透明、民主监督。一是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适时进行核查调整,做到了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今年,新识别纳入1580户5347人,返贫标注796户2811人,补录677人,自然增减4357人(自然增加2665人、减少1692),删除不符合条件人员614人,脱贫标注2172户8661人。二是开展严格的贫困退出考核。先后接受了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观摩、国家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验收和省级贫困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实地测评。今年10月份,根据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度贫困退出验收工作的通知》精神,制定了《XX市2017年度贫困退出验收工作方案》,紧扣时间节点、压茬推进工作,全面开展了乡镇自验、部门认定与县级验收。特别在部门认定和县级验收工作中,成立了由包乡镇县级干部任组长,县住建、农牧、卫计、教育、民政、水务、人社和统计8个行业部门为成员的17个验收工作组,按照“谁验收、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原则,扎实开展了贫困退出验收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州上抽查考核反馈的问题和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2017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的通知》要求,对全县贫困人口退出验收工作进行了“回头看”。经过严格审核,全县0.86万贫困人口达到贫困退出标准。(二)坚持建管并举,全面改善基础面貌。按照“巷道水泥化、民居砖混(砖木)化、村庄园林化、环境整洁化”的要求,融合推进基础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改善农村面貌。一是基础改善工程。总投资3.43亿元的西山公路和总投资1.36亿元的环城北路全面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西山7乡镇6万多群众和城北新区搬迁群众行路难问题,有效激发了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260公里,硬化村组道路40公里、巷道近1000公里,全县建制村道路通畅率达100%,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426公里。编制完成《XX市交通扶贫工作方案(2018-2020)》《XX市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规划(2018—2020年)》,计划利用3年时间全部实现全县贫困自然村道路和主巷道路面硬化的目标。先后实施了东部山区、西部山区、川塬区等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县适宜区自来水入户全覆盖。西山人饮巩固提升工程正在进行招投标,工程建成后将实现西部山区安全饮水常通久通。二是群众安居工程。大幅提高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对全面改造的建档立卡户由1.15万元提高到3万元,对修缮加固的提高到1.7万元,今年共改造旧房180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2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村所有旧房改造全覆盖、全县无D级危房的目标。建成易地扶贫搬迁点34个,搬迁东西山区贫困群众5200户、2.52万人,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8团移民搬迁49户、172人。城北新区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环城北路建成通车,住宅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经济林等产业配套动工建设,计划搬迁安置群众1022户、420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04户、2416人。三是环境美化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无垃圾创建工作,大力开展以面源污染治理、垃圾清理清运、庄院绿化美化亮化等为重点的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制定了《XX市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暂行办法》,县财政每年将村级垃圾处理经费列入预算,今年共发放农村垃圾收集补助资金523万元,新建农村垃圾收集点141个,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三)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增收产业。针对山川塬不同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宜富民产业,助推群众持续增收。东山区大力发展百合产业,建成百合农合组织6家、龙头企业2家、冷藏保鲜库6座,百合留床面积达4.8万亩,年均出售百合1.6万吨,总产值达3.3亿元,户均纯收入1.06万元以上,百合已成为东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西山区大力发展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脱毒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旱作农业,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完成旱作农业30万亩、推广优良脱毒种薯17.4万亩;依托旱作农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建成规模养殖场160个,规模养殖户达5402户,羊存栏达到43.2万只,实现养殖收入2.39亿元。川塬区依托刘盐八库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农业工程,大力培育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以苹果、花椒、核桃、红枣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业,以休闲观光和农趣体验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业,使更多的农民变成“菜农”、“果农”,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建成三塬、岘塬、盐锅峡3个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新增优质林果面积2.8万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95万亩,年产各类蔬菜28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四)坚持多源共济,着力破解资金瓶颈。一是强化资金整合。坚持“渠道不变、充分授权、县抓落实、权责匹配”的原则,将扶贫专项资金和部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今年整合各类资金2.08亿元,全部用于贫困村改善基础和发展产业,组织实施了脱贫攻坚第一、二批项目,建成村委会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处,百合交易市场1处,衬砌道路边沟7.27公里等。二是强化东西协作帮扶。加强与中国地震局、厦门市翔安区等对口帮扶单位的协调联系,今年落实帮扶资金2400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村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8月份,翔安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带领相关镇街、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专程来我县实地考察调研东西协作帮扶工作,在帮扶重点、帮扶方式、帮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对接,并签订了《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协议》,翔安区下属5个镇街与我县西山5个贫困乡镇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使结对帮扶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具体实在。积极加强与厦门市相关企业的合作,双方企业出资2083万元(其中厦门市翔安投资集团和翔发集团各出资500万元,刘家峡农业集团出资1083万元),组建成立甘肃黄河农谷农特产品销售贸易有限公司,围绕产业扶贫,重点开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优质苗木繁育、饲草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等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我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先后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赴厦门市翔安区进行了县区对接,进一步推动了东西协作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强化社会帮扶。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组织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动员XX市三峡天然气公司、甘肃古典建设集团所属分公司等15家企业,结对帮扶6个贫困村,实施帮扶项目6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22万元。(五)坚持探索创新,切实增强扶贫实效。立足深度贫困县实际,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要求,着力在发展产业、助农增收、破解难题、强化管理上谋创新、求突破、提水平,力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一是产业到户促增收。针对贫困户增收缺产业、发展缺资金的现状,精准定向施策,对建档立卡户落实户均1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建立督促约束机制,促使各级扶贫干部把产业扶持资金精准足额落实到产业上,真正使产业扶持资金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创业增收的启动资金,切实发挥产业扶持资金的“酵母”效应。累计落实1万元到户项目10167户,其中今年实施2508户,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坚持特惠与普惠相结合,防止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心理不平衡,避免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又投入1.72亿元,实施了产业提升工程,按照贫困户6:4、非贫困户5:5的比例,扶持东西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