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说课稿(完整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长度单位》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来自基础教育系08级理工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一、教材分析1.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1.2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知识,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助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方便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二、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认识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这些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二)能力目标: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三)情感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五、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识,此外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六、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漂亮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学选用三角形纸片,有的同学选用小刀,同一本数学书,他们的测量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总结出了这是因为选用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我们要统一长度单位。(3)巩固操练选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小木块,来测量这些摆放整齐的物品。(通过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实际测量以后,体会到测量活动中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从而引出国际同意长度单位的新知)(4)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5)练习我们统一选用小方块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一下这些物体的长度。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设计以上两个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七、课堂小结在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提出新的要求,这能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八、课堂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2-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2.《两位数加两位数》说课稿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1——92页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口算方法。2、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三、学情分析:本节口算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此已经比较熟悉口算的方法,我认为口算的方法一定会受到笔算的迁移作用,因此想到,学生的口算方法可能会相对单一,缺乏各种算法间的沟通与联系。所以有必要适时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算法,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也可借此感受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四、教学设想:本节课的安排,参照小学数学认知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交流的意识和进取精神,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五、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在大课间活动中,你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一、情境引入师:今天张老师带大家去体育用品商店看看:出示:足球、篮球和排球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我想买两个球,你猜我会买哪两个呢?生猜:板书:篮球和排球足球和篮球足球和排球【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1)师:如果买一个篮球和排球,我想知道一共要付多少钱?你能帮我算一算吗?生:能、不能师: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说不能呢?生:价格不知道随机出示32元和21元钱币(2)谁会列出算式?生:32+21=师:这道题该怎么算呢?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提示:怎样才能改成已学过的的口算呢?32可以看成哪两个数的和呢?那么该怎样加呢?)反馈:你是怎么算的?生可能回答:①2+1=330+20=5050+3=53他是怎么算的?你看懂了吗?(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②32+20=5252+1=53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是怎么想的?说给同桌听一听③32+1=3333+20=53师:他又是怎么算的?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口算。【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积极提倡算法多样化,-3-目的是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希望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不断地讨论、表达,在表达、讨论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数学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2、再出示两样:足球和篮球(39+32=)师:如果要买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出算式?买这两个球,大约多少钱呢,我们来估一估生估计师: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并把想的过程写下来。指名三人上前板演:反馈:①30+30=60②39+30=69③39+1=409+2=1169+2=7140+31=7160+11=71小结: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呀,说说你的理由?3、出示:足球和排球(39+21=)这两个球,要付多少钱呢?谁会列式?请你挑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算?反馈:【设计意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对于新知识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对此做出主动的反应,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从而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这一个环节是构建算法模型,优化算法多样的重要部分。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借助直观,产生算法。通过出示人民币,问学生:32+21,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第二层次:展示交流、描述算法。估计学生会出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三层次:归纳、提炼、优化算法。这里一是要缩小个体差异,二是尽可能的选择大多数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的算法,三是有效构建了算法模型。因此我在此特意安排了个提问:“在这么多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构建数学模型。】4、指着三道题:看看这些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加法生:这些数都是两位数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师: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生:一道是进位的,一道是不进位的三、巩固练习导入: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算式:哪几题是进位的,哪几题是不进位的?1、出示:53+36=37+54=32+46=15+65=76+23=54+28=指名说:挑二道算一算?反馈:你是怎么算的?2、再看这两组题:出示:34+56=45+22=34+52=45+28=挑一组算一算:反馈:你算了哪一组?为什么都是45加20几,得数却一道等于67,一道等于73呢?2、师:用我们的新知识,我们去帮小鸟找家好吗?(课件出示小鸟和房子图)算出得数,帮小鸟们找到自己的家。43+15=25+39=25+34=37+56=(1)挑一题算一算(2)反馈:你算了哪一题,是怎么算的?(3)还有一只小鸟丢失了身上的题,它家的门牌应该是几号呢?(63)你猜小鸟身上可能有哪些算式呢?(学生独立写得数是63的算式,然后再同桌小朋友互相检查计算结果。学生汇报后再问谁能有序地把这些算式写出来?可以写0+63、1+62……62+1、63+0)3、解决问题(1)商店里还有很多的玩具,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用这些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呢?指名说用算式表示出来反馈:你的问题是怎样的?猜猜他的算式是怎样的呢?说说是怎么口算的?你的算式是怎样的,猜猜他的问题是怎样的?怎么算的?(2)出示:48-23=,你猜他解决了什么问题?机动:用100元去买小熊猫和小兔,够吗?-4-【设计意图:当学生的新知构建以后,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加强新知的巩固与应用,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练习:每个练习都有一定的目标,第一、二题让学生加深对这两类加法题的认识,并进行算法技能的训练,第三题是在运用新知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第四题是一题解决问题,旨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运用新知,让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效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所在。】四、全课总结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六、课后反思:为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部分:第一,创设情景,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第二,合作交流,引导主动进行认知结构;第三,巩固应用,强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第四,课堂总结。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打破传统教学计算时的“枯燥”、“机械重复”的缺陷。本节课利用了生活资源,把“去商店买球”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猜测。又如在练习的最后环节设计了“买玩具”这一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生活问题。2、重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比较好地掌握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