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但家庭教育尤为重要,起着主导作用,人们常说:教育子女要做到“言传身教”并且“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之深刻是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家长对孩子思想品德、文化学习、身心发展教育要从小抓起,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形式,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及思想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奠定好的基础,在这里,针对家庭教育情况浅淡几点体会。一、从教育孩子“做人”入手,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许多家长谈起培养孩子,普遍是“重智轻德”只注重学习成绩,放弃如何“做人”的教育,重视智力的培养并不错,错就错在唯智教育而忽视孩子更好品德塑造,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在培养孩子“做人”的教育中,我们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孩子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教育孩子做善良、正直的人,做品学兼优、对社会有用的人,为了使孩子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防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染上不良的习惯,我们做家长的首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无论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邻居关系方面,还是在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方面,我们都堪当孩子效仿的榜样,还时常给孩子讲实际事情,推荐相关书籍阅读,选择性地看电视,启迪她爱的心灵,来促进德育方面的发展。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配合教育下,我们发现女儿沃莹在幼小的心灵中逐渐的产生尊重老人,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在家里能主动为父母分担照顾姥姥的重任,给姥姥端饭、倒水、送药,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街上看到乞讨的残病体弱老人主动将自己存下的零花钱放入他们的手中,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走在公交车上还能自觉地为上车的老人让座位,在学校里能够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先后被评为好学生、优秀班干,从这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充分的表现出了孩子的思想品德,助人为乐的风格,为孩子今后的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结合孩子的特性,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家庭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多读书,营造家庭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总结出适应孩子的学习方法,经过几年的培养教育,我体会到孩子的学习必须有独创的一面,我们让女儿采用的是多读、多想、多写的学习方法。多读:读是加深孩子理解事务能力的方法。在女儿刚懂事时,我就给她讲故事、看画片、识动物,慢慢的引导她读书,逐渐得让她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四岁时,她就能自己阅读简单的儿童读物、童话故事、有趣的动物,海底的奥秘等。上学后,每天完成作业后,我们要求她阅读课外读物,几乎每个周六、周日大部分时间都带她到书店看书,几年来他不仅读过《世界童话故事》《名人故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少儿读物,还看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除读书之外,我觉得看电视也能增长知识,当然要选择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节目,我女儿不仅喜欢儿童节目,而且非常喜欢一些综艺、益智类节目,如:“幸运52”“开心辞典”“历史题材节目”等,从中使孩子掌握了各种知识,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以我感到适当的让孩子看电视不仅没有影响学习,反而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对学习也起到促进作用,在老师的培养教育、在书的海洋里熏陶,更加丰富了她的知识,增长了她的智慧,懂得了学习的重要,经过努力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想:想是增加孩子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独特方法,平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多思考问题,每天放学后要把老师当天在课堂里讲解的内容,象放电视一样回放每一个细节,遇到难解得题要认真审题、思考、分析,理解提意、理清解题思路、按照每道题的解题步骤认真解好题,并且要多请教老师,按照老师的解题方法加深理解题意。多写:写是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学习中不仅做到读、想,最重要的要做到写,我们要求女儿要多写,她基本养成了无论在那里看到好的词、句、段都会把它抄写下来,我觉得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同时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孩子一个写作特点是体验生活,让孩子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比如:写包饺子,那就首先让孩子亲自动手试试怎么去做,然后再把过程写出来,这样的写作不仅有真实感,而且还能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写出真实作文,正因如此,我女儿写作文从来不犯难,并且有多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到目前为止,已有四篇作文登摘在校办的“春芽杯征文”书集中。三、按着孩子的兴趣和发展特长,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每个孩子都有个人爱好和特长,但如何去发现孩子的爱好,发挥孩子的特长,陶冶孩子的艺术情操,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也是一门学问。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就根据孩子活泼好动、喜爱音乐,在众人面前能够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她参加了幼儿园舞蹈班,在班里她不仅能完成老师教给的每个动作,还被挑选参加了全旗教育系统举办文艺汇演中的“双人舞”“单人舞”表演,渐渐的我就发现,孩子对音乐很有兴趣,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又让她参加了手风琴培训班,练琴和练舞能使孩子思维变的活跃,并且还能把自己的一些想象通过动作表达出来,有利于大脑和肢体的协调发育,根据女儿的表现我们发现她不仅爱好文艺,同时也非常喜爱参加体育活动,在学校举办的赛跑中曾几次获得好成绩,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在文体活动中取得的好成绩,也不断的为她树立起了自信心,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注意掌握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我们针对每次获得成绩都给予表扬及肯定,并提出新的要求。我感到,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要给予表扬,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对失败要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对错误要采取严厉的批评,提高孩子的认识能力,家长要从多方面教育孩子树立自信心,有了自信,才能有信心,才能在各方面取得好成绩。孩子的成长过程使我们深深感到,家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它具有启迪性、个别性、终身性的特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要依靠学校的教育,家庭的配合,自己的努力,家长要多观察孩子的发展情况,让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教育,用美德和智慧,洒满孩子纯洁的心田。为什么有些父母文化程度很低,也没听说过什么教育理论,却可以培养出很有出息的孩子;相反一些父母文化程度很高,也很重视教育方法,孩子却不尽如人意?家庭教育不是专家才晓得的事情,实际上自古以来,教育孩子都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普通百姓也能做得很好。对家长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所谓己立而后才能立人。家长关注成绩没有错,但别忘了平易朴实的做人常识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根长好了,末梢才能更茂盛。家庭教育是教孩子做人别让孩子遭遇“本末倒置”的教育方式。打一个比方,一个人就像一棵树,“根本”是埋在泥土里的,我们看不见。“末梢”则是长在地面上的,我们看得见。通常我们只会关注那些看得见的,对看得见的末节,操心过度;而对看不见的根本,则用心太少。对应到一个人,所谓“本”就是心灵的滋养、人文的素养等。优秀人物不见得都是刻意按照某种理论、方法塑造出来的,倒是看到不少被家长“折腾”坏了的孩子。就像好身体不是靠吃药、吃补品吃出来的,而是靠一日三餐、规律的作息、舒畅的心情这些日常行为养出来的,好孩子也是一样的。家长最重要的,是打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为孩子做好榜样、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我们如何证明: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我们把他教育好的,还是他本来就会好,甚至可能他本来会更好,我们给他拖后腿了呢?亚历山德拉和米娅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她们出生后不久就被不同的家庭领养,一个生活在挪威的小村庄,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大城市。长大后当她们再次相聚时,养父母惊讶地发现,这两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个性、脾气、喜好等却几乎一模一样。大量关于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后天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大学》里说,“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当父母树立起自信心,能够自然而又放松地照顾宝宝的时候,就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即使会出点差错,也比由于强求完美而过分紧张好得多。孩子不是橡皮泥,更像橡皮筋如果你种下一棵苹果树,没有结出你想要的梨子,你会不会觉得这是栽培的失败呢?显然不会。而实际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远比苹果树和梨子树之间的差异大得多。我们常说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其实更确切的说法是孩子的弹性、生命的柔韧性很好。孩子不是橡皮泥,可以让你随意塑形,而更像橡皮筋,当承受压力时就会变形,当压力消失时又会重回原形。大量关于领养儿童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与养父母的相似性慢慢消失,而与亲生父母的相似性则会日益明显,我们可以在身边观察到父辈的兄弟姐妹,越到老年,他们的长相、脾气、言谈举止会越来越像。人在外力的作用下确实是可以发生改变,但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母爱比恋爱博大、深沉得多,但毕竟还是一种外因,如果我们发现某个孩子发生了影响一生的重大改变,或许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外力最终转化成了他自身成长的内力。而这种转化本质上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它更需要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孩子的缺点也可以成为特点如果你都觉得自己的孩子笨了,那么谁来鼓励他呢?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他的妈妈有没有说过他笨?因为她知道,父母的看法会左右孩子的看法。所以家长一定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这样才是完整的。成功的人,往往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在他们身上,缺点可以成为特点。扬长不避短。当孩子在社会上获得自信的时候,这些缺点就成了他特有的特点,当然,我说的缺点不是人品上的。家庭教育并不是技巧问题,而是心灵问题。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这样说: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此可见,家庭对于孩子性格的养成影响重大,需要家长用心关注孩子的言行。那是不是“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呢?小时候特别乖的孩子,家长反而要特别注意。首先要看他的“乖”是真心实意的还是迫于外界压力表现出来的。不少“乖孩子”一直处于真实自我和家长希望的理想自我的挣扎中,往往存在心理问题。归根到底,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氛围”,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心理气氛”。不少家长疑惑:对孩子到底该严一点还是松一点?严和松不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他有一个安全、自由、信任的家庭氛围,那么即使你打他一顿,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家长给他的是不和睦的家庭氛围,那么即使呵护得再好,孩子也会焦虑恐慌。有了合适的氛围,生命自会茁壮成长。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教出来的,其实孩子走路说话的能力都是他本有的能力,所以我们说“本事”、“本领”,是他自己学会了这些,我们能做的只是给他提供合适的土壤和环境。背诵经典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很重要,但许多孩子只有漫画、绘本、小明小红的故事之类的“浅阅读”,这些书虽然也有其价值,却不宜作为孩子精神食粮的正餐和主食。鲁迅、巴金、茅盾等等,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文化大师,但是为什么在他们之后,就鲜有文化大师出现了呢?他们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小受的私塾教育,私塾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背诵经典。比如巴金10岁就能背《古文观止》,钱穆9岁就能背《三国演义》,茅盾能背《红楼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就连杨振宁这样的物理大师,也能背《孟子》全文。真正可以为孩子奠定终生受用的深厚文化根基的,是那些经得起时间长河大浪淘沙的经典作品。大人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多文字孩子真的记得住吗?你要相信,孩子是可以的。孩子13岁之前有足够的记忆力去背诵,其实一点也不困难。有家长问,诵读“四书五经”这些“老古董”,既读不懂又用不上,长大之后基本上都会忘了,真的有用吗?也有家长虽然了解诵读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意义,却苦于不知如何引导孩子去接触。我的一位学生也曾对儿时爷爷要他背的大量古文嗤之以鼻,认为现在都忘了,没有用,但是在看了这位学生写的文章后,我不禁感叹:字字充满古韵,文采很好,这些都是小时候背诵经典潜移默化的作用啊!如果背熟了哪怕一本经典,经典的种子就会跟他一辈子了,他可以用自己的一生来慢慢咀嚼、体会经典的无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