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主讲:刘蒙之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1)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环节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第一节、人内传播(2)要素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合;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人内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第一节、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这种现象: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理论第一节、人内传播(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Iandtheme)基本假设:人都有一个自我。主要观点:①社会性自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第一节、人内传播②客我代表社会成员所认定的观念系统,是自我的传统、习惯和常规等方面;主我是自我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某个时刻的主我是下个时刻的客我。③主我的发展可以促成社会变迁的实现,因为社会控制最终是落实在自我控制实践中的。④当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道德品行的人格出现,并对社会形成改变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便显著地凸显出来。第一节、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自我辩证互动主我有意义的象征符客我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它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第一节、人内传播意义:①从个体的主观意愿与社会的角色定位之间阐释个体的行为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与人内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②社会关系网络是建构和决定个体行动的作用力之一;③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一节、人内传播局限性:①忽视人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控制和被控制的状况;②忽视社会分层与变动状况;③无法解释社会系统中的权力关系。第一节、人内传播(2)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社会心理学家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1864-1929)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以“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也称未反射的自我)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别人好像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怎么看的我。第一节、人内传播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第一节、人内传播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感觉阶段)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猜测和想象(解释、定义阶段)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的感情倾向(判断阶段)第一节、人内传播镜中我有三个维度:(1)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目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2)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某些评价。(3)我们由此产生了某种特定的自我感觉。换言之,我是按照我认为你怎样想我的方式来感觉自身的。第一节、人内传播意义:(1)镜中我理论理论关注人们与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换行为,并将此看作是社会形成的日常结构。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2)开创了将自我意识置于意识中而非置于行为的先河。(3)局限性在于:该理论主要依据个人的观察而提出的,带有想象性的特征。第一节、人内传播(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第一节、人内传播(4)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含义: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第一节、人内传播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大脑中的“认知基模”在起作用。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第一节、人内传播基模具有以下特点: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第一节、人内传播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接触新信息,激活相关基模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强化原有基模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第一节、人内传播“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核心路径边缘路径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符号互动。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动机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理论观点:(1)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在书中认为,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互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爱。人际传播交换的主要是后三种资源。第二节、人际传播(2)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第二节、人际传播2、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人际传播的功能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特点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第二节、人际传播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第二节、人际传播(2)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应的符号/信号——传播媒介:面对面传播→语言延时传播→文字电子传播→电子信号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包括:面对面: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语、绘画语言等;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第二节、人际传播(3)人际传播的功能①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②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等。第二节、人际传播3、人际传播的模式平衡模式均衡模式第二节、人际传播(1)海德的平衡模式(POX模式)•P代表个体•O代表他人•X是第三者(人或物)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则被假定是不稳定的,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只有在状态发生变化、达到平衡时才会缓解。第二节、人际传播将三者的关系用三角形的方式进行图解,肯定关系和否定关系分别用“+”、“-”号表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相反,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共有8种形式,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第二节、人际传播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第二节、人际传播海德的平衡模式示意图:第二节、人际传播(2)西奥多·纽科姆的A-B-X模式(均衡模式)XAB纽科姆的A-B-X模式第二节、人际传播A与B和X之间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角。如果A与B和X之间的倾向越强,即双方都希望能够全面了解X,并且有关X的信息对于A和B都是公开的、流通的,那么A和B与X的关系像A-B-X模型一样形成一个稳固的等腰三角形。第二节、人际传播图中A与B之间的吸引力越小,A与B之间的距离就越大,但是他们为了保证这个模型对称,必须维持A-X和B-X这两条边对等的关系,这种对等关系是建立联系所必需的。但是如果A和B对X产生了不同的认识,A会不顾B-X,或者B会不顾A-X,那么A-X和B-X之间的影响就会不同,A-B-X模型就会失去了对称和平衡,则A-B之间的失衡关系更加速了A和B关于X的不一致观点。第二节、人际传播它由3种要素、4种关系构成:3种要素是:认知者A,对方B,认知对象X;4种关系是:A-B感情关系,A-X认知关系,B—A感情反馈(B对A-B感情关系的认知),B-X认知反馈(B对A-X认知关系的认知)。4种关系构成认知主体A的认知系统(图a);当把反馈包括在认知系统中时,A和B的地位是互换的,A是认知主体,又是认知对方;B亦然。于是,B作为认知主体出现时,也形成一个认知系统(图b)。第二节、人际传播A的认知系统和B的认知系统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图c),呈集合状态,是一种群体式认知系统。在图c中至少有8种关系,A和B任何一方的认知变化都是这8种关系互动的结果。第二节、人际传播XcXXabBAABABA---B----X棋型示意图-------表示对认知或感情关系的反馈表示认知或感情关系第二节、人际传播海德的模型是关于认知主体自身的认知平衡,纽科姆的模型则是把认知平衡扩大到人际互动过程和群体关系。纽科姆对人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相互之间的感情、态度、信念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人们的认知系统有趋向于某种一致性的倾向。第二节、人际传播4、人际传播与说服理论耶鲁项目研究麦奎尔的信息处理模式认知不协调理论与说服第二节、人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