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信息交流和分享平台。监测交流Q群⑦:120238321XXXX·文化广场基坑及周围环境监测方案审定审核编制20XX年XX月XX日目录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第一节工程概况........................................................................................................2第二节方案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2第三节监测目的及内容............................................................................................2第四节监测布点方案................................................................................................3第五节使用仪器........................................................................................................6第六节监测方案........................................................................................................6第七节人员安排........................................................................................................7第八节观测成果的计算、分析……………………………………………………7第九节观测资料的整理和统计……………………………………………………8第十节质量保证和控制……………………………………………………………92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第一节工程概况。本工程地址位于XXXX,场地南侧为XXXX,东侧为XXXX。整个项目包括综合公建(包括购物中心、办公、酒店等)及服务式公寓等。整体开挖深度为22.5米。第二节方案编制依据及技术标准(1)根据提供的基坑支护设计方案(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3)《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第三节监测目的及内容1.监测目的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土体及基坑相邻建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才能对基坑工程的安全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以确保基坑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必要的工程应急措施,甚至调整施工工艺及设计参数。2.监测内容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建设单位对基坑监测的有关要求,本次基坑监测包括以下内容:(1)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主要包括周边建筑物及道路的沉降监测。(2)基坑支护结构的监测:主要包括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监测;支护3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桩体内力监测;锚杆轴力监测。(3)深层土体的位移监测:主要为基坑周边深层土体的位移观测。第四节监测布点方案1.基准点布点原则(1)沉降基准点必须坚固稳定且便于长期保存,位置在基坑较远的视野开阔地,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的地方。拟在距基坑较远的视野开阔地50米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至少做2个永久性的标志。(2)沉降基准点尽量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位置,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3)临时工作点可借用市政点,相对稳定的现埋点。(4)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同时为了防止沉降基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沉降基准点的埋设深度不小于5米,以保证沉降基准点的稳定。2.基准点的埋设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并结合本工程周边建筑物分布情况,在工程压力传播范围以外预先合理埋设至少两个永久性高程基准点BM1—BM2(埋设方法如示意图所示),组成该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每隔一个月对以上各点进行联测检核。4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高程基准点埋设方法示意图一3.观测点布点原则(1)周边环境观测点宜布设在距开挖区周围1倍基坑深度范围内的道路上每????米左右设置一个。(2)外围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在外围建筑物的拐角或特征点部位。(3)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每隔????米左右均匀布设在桩顶5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梁上。(4)桩后土体(放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可在桩后放坡部位顶端沿基坑边线每隔????米左右布设监测点。(5)锚杆轴力监测点布设在张拉锚杆的锚头部位。(6)地下水位监测点,可利用降水井监测。(7)桩体内力监测点布设在桩体钢筋上。(8)深层土体水平变形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外围开挖边线附近。4.观测点的埋设(1)沉降观测:周边道路沉降观测点采用铁钉1000mm长,共计14个(S1~S14)见图三。建筑物沉降观测点采用暗藏式。埋设时用φ25的电锤在设计位置打孔,将直径24mm、长度10cm的预埋件放入孔内,周围用环氧树脂填充使其牢固。共计19个(S1~S14)见图二。(2)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φ22或φ25罗纹钢,预埋在桩顶梁上,共计19个(1~33)见图二。(3)桩后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φ22或φ25罗纹钢1000mm长,钉入坡顶止水带上,共计????个(1~????)(4)深层土体位移观测:沿基坑布设测斜孔,孔深23米,孔径110mm,孔内埋设70mm直径的滑动管道。共计4个(st1~st4)。(5)桩体内力监测点布设在桩体内外侧两根受力钢筋上,每根钢筋焊接7个点,共计6桩×2根×7=84个。(6)锚杆轴力监测点共布设????层,每层设置1个锚杆应力环,在锚杆张拉前进行安装,安装于锚杆的锚头部位。6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第五节使用仪器为确保本工程周边建筑物及支护结构的安全,精确提供观测数据,观测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水准尺;全站经纬仪[型号TOPCONGTS-332,精度指标±2”,±(2mm+2ppm·D)];经纬仪(型号T6);数字式测斜仪。7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第六节监测方案1.沉降观测(1)沉降基准点埋设稳定后,测设一条二等闭合水准路线,从而得到BM1-BM2的高程,作为沉降观测基准点的高程。(2)各个观测点,尽量采用不转点直接观测,也可采用闭合路线或附和路线法观测。如条件允许可连接成结点网。观测过程中遵循观测仪器、观测路线、观测方法、观测环境、观测人员五固定的原则。(3)观测精度::观测中误差取0.5mm,观测等级:二级,光学测微法。2.位移观测(1).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和桩后土体(放坡顶)水平位移监测点,使用全站仪监测。(2)深层土体位移观测,在基坑开挖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开挖结束后,应根据稳定情况适当减少观测次数,观测至基坑回填后结束。3.观测周期:(1)沉降观测基准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连续观测两次,取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值。(2)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观测点,在基坑开挖期间,每天观测一次,发现变形过大,应增加观测次数,并及时反馈给建设单位。开挖结束后,应根据稳定情况适当减少观测次数,观测至基坑回填后结8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束。第七节人员安排1.测量总负责人1人。2.沉降观测1人,司尺员2人。3.施工安装监测1人,司尺员2人。第八节观测成果的计算、分析1.观测限差:(1)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下表要求进行: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二级≤50m≤2.0m≤3.0m≥0.2m(2)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不超过下表的各项规定:等级基辅分划读数差(mm)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mm)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mm)二级0.50.71.52.观测顺序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9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3.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由水准网环线闭合差w(mm)计算每测站所测高差中数中误差mw(mm):mW=±]/[1LWWN式中:N——水准环数L——相应线路长度mw——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允许值≤0.50mm根据最小二乘法和统计检查原理对监控网的观测值进行平差计算,合理处理随机误差,正确区分测量误差与变形信息,对观测点的变形进行分析及必要的物理解释,通常采用变形绝对值作为曲线变化参数的主要控制指标。第九节观测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对观测资料整理成册,平差计算成果统计成表,绘制时间——沉降曲线;绘制时间——位移曲线,统计沉降量及位移量。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汇总技术说明报告。第十节质量保证和控制1.质量保证(1)在基坑开挖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守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10专业监测资源共享网站。确保质量。(2)选派熟练使用测量仪器的工作人员进场,并严格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3)在基坑开挖前,应测得各监测项目的初始值,初始值的测试不少于2次。(4)监测数据应及时校核,如有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2.质量控制现场监测应严格按照下列控制标准进行控制:(1)环境监测地面沉降允许值30mm。(2)外围建筑物沉降允许值120mm.外围建筑物倾斜允许值0.004xHgmm(Hg为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3)支护结构水平位移预警值:支护桩顶水平位移30mm,位移速率3mm/天。支护结构墙体水平位移50mm,位移速率3mm/天。(4)土体水平位移预警值:水平位移40mm,位移速率3mm/天。监测过程中,上述若有一项超出预警值,应及时通知业主,并积极配合业主及设计单位,提出合理化建议,以确保施工安全进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