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城市的痕迹——《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读后感摘要:“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关键词:城市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定义城市发展阶段划分在大一上城市规划导引这门课程时,依稀记得老师提过刘易斯·芒福德,因为那时的专业知识还很少,不敢去读这样的大作,因为自己弄不明白。虽然现在也还是积累的知识不够多,但是上了中外城市建设史、中外建筑史之后,再读他的大作,已经有一些眉目了。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了解了一些刘易斯·芒福德的生平。刘易斯·芒福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特别是他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他一生撰写了30多部专著,他被广泛地公认为世界上空前伟大的城市科学专家。他所涉及的学科有建筑学、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科技发展史、哲学、技术、英国文学、美国研究和城市科学,所涉猎的知识很广泛。他最优秀的著作《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史》,至今仍被公认为全世界城市科学研究的经典著作。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对世界城市的发展史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当然,最可惜的是刘易斯·芒福德没有将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列入其中。对于这本书精华的部分实在太多,凭我小小的能力,我只能选取最感兴趣的小部分做一些自己浅陋的理解了。芒福德先生在72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城市发展也有非常特别的意义。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在我国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应该读一读芒福德对于非理性的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对现今日益拥挤、丑陋而紧张的居住和生存状态做一定的反思,领会他一直倡导的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读完这本书我不禁要慨叹:20世纪的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芒福德先生对欧洲城市兴起发展做了细细的描摹,让我们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他的城市演进观点。今天我们的城市不仅印证了他几十年前的推断,而且还在努力实践着他的生态文明发展思想。芒福德对他理解得城市做了精辟的定义,他认为,“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更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从实质上来说,城市就是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相似的发展过程。芒福德还认为“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中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他们能够超越其神灵的局限,这是人类最初形成城市时所始料未及的。”也就是说,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2类自身的场所。城市还是人类文化、精神的容器,在城市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过程中,文化是灵魂,没有文化,人类不可能发展,城市也不可能发展!读完芒福德的书,我个人进行了一些总结,可以把西方的城市的变化过程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的城市。“从外观形式来看,新石器时代村庄已经具有小型城市的许多特征,如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拉格什,古代西亚巴比伦尼亚南部的奴隶制城邦。”我们可以看出,村庄是城市的原形。“村庄的秩序和稳定性,连同它母亲般的保护作用和安适感,以及它同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后来都流传给了城市:即使这些东西在城市的过度发展中整个儿地丧失了,它们也仍会残存在寓所内和邻里之间。”村庄中一直存在的防御设施、贮藏设施、生活维护设施等,这些都是城市的一些基本核心内容。直到现在村庄依然是新城市得以不断产生的根源,虽然经历的时间可能比较漫长。村庄那如母亲般的安适感应该就是我们现代社会中所提出的邻里单位、街坊、社区等的最初来源吧!“于是,村庄数量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其发展比城市要迅速而有效;虽然村庄目前在城市化面前面临灭顶之灾,它却依旧保存着那些古朴的风俗,并且数千年流传不变;在那些更大、更富有、更有诱惑力的敌手们(指各大小城市)迭次兴衰变换时,村庄却显出顽强的生命力。”村庄的形式和内容比城市更持久,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民风习俗是现代城市无法继承下来或者模仿的。村庄有时比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城市产生前就有村庄;如果有一天城市消亡了,村庄依然还是会存在下去。第二阶段:城邦。“村庄形式礼俗完美但能力有限,因而只有人口数量的增加无论如何也不会使村庄变为城市。这种发展变化须待一种外来挑战将村庄生活急骤扭转,使之脱离以饮食和生育为宗旨的轨道,去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这个时候,从村庄到城市的一种过渡阶段——城邦产生了。在欧洲,一些远古人类文化废墟常被认为是古代城市的遗址,而这些废墟里面有城市形成之初最富有活力的基础核心部分:庙宇和宫殿,有些地方还有谷仓。同样,在中国古代的羌寨遗址、半坡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祭祀等公共活动的场所集中在聚落的中心。自然堡垒的形式,周围有村庄的环绕,又有陡峭崎岖的山坡为屏蔽,不经过特别设防便很容易守卫——这是希腊一带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村庄或有血缘关系的人聚集在一起有助于防止外族的掠夺,希腊城邦就是典型的各个村庄的联合,那里往往有共同的圣祠和共同的集会场所,也有定期的市场可进行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拥有剩余的能量和剩余的时间,从而有可能锻炼身体、思考问题,发展科学、艺术等,开始有了数学.天文学和哲学等学科。故奥林匹克文化始于希腊,很多哲学理论始于希腊。然而,城邦依然是家庭的集合体。人们在城邦里形成聚居不是因为出生和习惯,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更好的生活,自觉地到城邦里来的。在城邦形成之前,必定有过一些潜在的中心。城邦并不是完全独立于村庄,仍和村庄保持着季节性的和其他形式的人口流动和联系。第三阶段: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城市。古希腊城市的核心便是雅典卫城。雅典卫城是神灵的家园,自然和历史流传下来的各种神圣职司也都设立在这里。雅典卫城之所以那么著名,是因为她将自己的全部生活都展示在外,统治者的权利,无论是朝政的还是商业的,让人观察,任人思考,人们总会发现点什么,总会得到些什么。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3过:如果一个城市超过了发展限度,所吸收的人口超过了自身提供住房、粮食和管理或教育的能力,接踵而来的混乱将使它难于发挥城市的各种功能。城市往往利用的是其优势的战略地位,比如,大量的饮用水源、有利的防守地形、较好的可耕地、较易控制的陆路或水路、较安全的港湾等条件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居民,并逐渐壮大,发展成为中心城市。该城市和其他区域发展经济贸易,随着大量外地商品的输入和本地商品的输出,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出现了一些新的新发明和打破常规事物,从而大大释放出中心城市文化的力量,社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希腊比较有名的是米利都式的规划形式:宽度一致的街道,和尺度基本一致的城区街坊,棋盘式的路网格局,形成一个个标准的街坊单元,而这些单元之间的空间则作广场或建筑庙宇。而罗马人从希腊化城镇中学到了基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规划形式中的各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还有剧场等——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特有的变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但是罗马帝国从未设想过把限制、有秩序的安排、以及平衡等原则应用到它的城市和帝国的实际生活中去;而且他未能给稳定的经济和公平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未能充分代表每一个集团的民主利益,因而无法改善大城市的生活,顶多只能维持平衡——使威信和腐败相互抵消。第四阶段:中世纪的城市。“没有一个城市的规划能仅仅用二度空间(通过平面)来说明,因为只有在三度空间(通过立体)和四度空间(通过时间),它的功能关系和美的关系才能充分显示。这对中世纪城市来说尤其如此。”到13世纪时,中世纪城市的主要格局和形式以及固定下来,开始支配城镇的新的制度削弱了修道院和城堡的旧的影响。在中世纪初,流行过一种正规的、整齐匀称的几何形规划,城内的地块主要以长方形为基础进行划分,其重要建筑物的周围并不是空荡荡的,也没有一条正式的轴线。到中世纪后期,大多数城镇在大小、规模和内容方面,都比较接近卡尔卡松,而不像米兰;城市中拥有各种社会机构,人才众多,能提供各种各样的才能和技巧,这在中世纪城市的布局和建筑上都有表示。中世纪的城市一般有三种基本的布局形式:1.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城镇,常常保留着长方形体系的街区布置;2.从一个修道院或城堡周围的一个村子或一簇村子发展起来的城市,常常更适应地形;3.为开拓殖民地而预先为之设计的。无论是哪种布局形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邻里单位和功能分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世纪的城市时由许多小城市组成的一个个团块,它们各自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给自足的能力,为了各自相互的需要而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城市更加充实丰富,并能够取长补短,使得城市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第五阶段:工业文明下的焦炭城。“城里各处机器都在发出震耳的噪声:铁砧不断发出当啷声,发动机不断发出轰鸣声,火焰沙沙,沸水嘶嘶,水蒸汽在咆哮,试验室里不时发出雷鸣般的声音。人们生活在一片喧闹声中,真好像他们的乐趣也赶上了时代的总调子,变得像他们发明的东西那样喧闹了。”这应该是对工业文明下城市迅速发展的最贴切的描述了。在这期间,大城市里的破坏和混乱情况简直与战场上一样,不堪入目。在经济、社会舞台上普遍呈现寄生现象,由于人们对财富的无尽地渴求,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陷于瘫痪状态,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包含着炫耀和铺张。掠夺性的手段取代了贸易和平等交易,赤裸裸地剥削工人阶级。对经济的盲目追求导致饥饿、疾病流行,生活伤风败俗,人们对未来失去信心。工业对环境的巨大破坏以及人4们居住条件的恶化,导致大量人口外迁,城市只剩躯壳!那些留在城市中的人已无力进行原有的市政服务或维持原有的城市生活。街道失修,环境恶劣,水管干散发着无尽的臭味。反而在那些偏远的胃受到工业侵害的村庄依然保持着古老的文化,虽然也有所崩溃,但是并没有完全消失。这就出现了下一阶段的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第六阶段:城市的郊区化。从19世纪起,由于害怕传染到瘟疫,所以周期性地发生人们大批离开城市涌往郊区的现象,从这一点意义上可以说,郊区是作为一种农村隔离病房起始的。那些劳动专门化的城市苦工,是多么向往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然而这些只有那些拥有金钱的资产阶级能够享受到。而郊区的发展一旦放任其自由发展不受限制之后,这种自由式布置的平面图无限扩大,这就必须建立一个巨大的道路网,很不经济。而且这种郊区化的发展抹淡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使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因为地域的原因显得极为淡薄,人们缺乏安全感,人们也缺少相互会面的中心。这些都造成了邻里生活的不稳定性。所以后来这种广大的郊区化发展起到了反城市的作用,城市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后,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回到城市。第七阶段:特大城市的发展。许多国家现在进入这样一个新时期:不但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多,而且由于城市发展的结果,城市现在占用的或已预留的土地面积与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几乎差不多,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是大城市的数目和大城市的人口与面积都在增加。城市在资本主义神话的作用下,其规模和权力越来越大,财富也逐渐向少部分人聚集。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用军事手段掠夺物质财富;用贸易、法律程序取得其他国家的财政控制。为了赚钱,在艺术、文学、建筑、语言等方面也出现了标准化倾向,机械复制代替了原来的艺术。现代城市中崇尚一种抽象的巨大化的东西:最大的纪念碑、最高的建筑物、最贵的材料、最大规模的超级市场、最多的崇拜者、最集中的人口数量。教育也在求量和面,填鸭式和百科全书式教育处于主导地位,知识严重脱离生活。城市失去自己原有的特色,变得模数话,出现千城一面的结局。城市文脉在城市逐步发展的同时一点一点消失掉。这些都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芒福德在其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