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秦汉以来政治制度发展趋势和特点(知识体系)“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的两大趋势(两对矛盾)1、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初期)(1)西汉背景:分封诸侯国叛乱措施:1汉景帝:削封、平叛;收权(军、政)2汉武帝:强干弱枝的措施A颁布;酎金夺爵B监察:为监察郡国而设置。(2)北宋:指导思想是重文轻武、守内虚外。背景: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②五代十国,藩割进发措施:①收精兵:禁军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杯酒释兵权(补充:军队实行更戍法)②削实权:文臣知州,并设通判负责监督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州郡财赋除自留外,其余的运往京师开封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影响:①积极:改变分裂,加强集权②消极:三冗两积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矛盾基本解决是在明太祖废除丞相)(1)秦—宋朝代强化皇权,压制相权的措施秦三公九卿制汉设中朝,制衡外朝(丞相)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2)明①太祖:撤中书,废丞相,掌六部,殿大士②成祖:设内阁权力:无决策权,由皇帝最后裁定;地位:阁臣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中央机构。(3)清朝:设军机处权力: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地位: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不是法定中央机构。评价:①提高决策效率;②专制皇权高度发展,成社会发展桎梏(表明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影响①政治:虽提效率,易导致专制、腐败和暴政,阻碍民主法制进步,成为社会发展桎梏;②经济:束缚生产力,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落后于西方;③思文:思文专制,国民愚昧,阻碍科技进步;④外交:闭关锁国,海禁;总之,专制皇权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二、汉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①高度成熟、完备;②宣扬君权神授,儒学成为统治思想;③官僚制度(体系)取代世卿世禄制,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但仍受宗法制残余影响);④权力高度集中,人治高于法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于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比较记忆:中国古代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①王权与神权结合(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③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独立性较强)。(以上三点最重要)④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深化拓展】朝代强化皇权,压制相权的措施秦三公九卿制汉设中朝,制衡外朝(丞相)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明撤中书,废丞相,亲掌六部,后设内阁作为内侍机构清康熙时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三者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一、更戍法与将兵法1、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军队实行更戍法,兵、将要定期调换,将不得专其兵,但削弱了战斗力。2、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将兵法,取代更戍法,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提高了战斗力。(见选修P38顶端)二、比较中国古代四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点外服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推行时代奴隶社会(商)奴隶社会(西周)封建社会元朝(明清沿用,有修改)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商王控制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权力地位世袭。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影响一定时期积极;但经常处于战争状态,导致商亡的因素之一。一定时期积极;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三、例题1.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B.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2、(2010广东)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3、“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C.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D.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