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各章复习要点第一部分考前提示1、考试时间:2018年4月21日14:30~17:00,共计150分钟。2、考试题型:单项选择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简答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论述3小题任选2小题回答,每小题10分共20分。3、考试准备(1)请于2018年4月1日起登录上海招考热线,在首页下方找到“考试报名”,选择“上海市2018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输入本人证件号码和密码下载考试准考证座位号;(2)考试时需携带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座位号,缺一不可;(3)考试时不可携带手机、可编程计算器等设备,否则将被视为违纪。4、答题提示(1)考试试卷分为两部分,均在答题卡(纸)上作答,不能在试卷上答题,否则将不计入成绩。第一部分为选择题,要求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要求用蓝色或黑色水笔在答题纸上答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框内。切记不可用铅笔答题,不可使用修正液,否则将没有成绩。(2)论述题为三选二试题,请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两道题目解答,不熟悉的那道题切记不可有任何答题痕迹(比如写了“答”但却没有答题内容),否则阅卷老师将按照题目先后给分,第三题将不计入成绩。也可以将答错或不答的题目整体打“×”给划掉,这样阅卷老师会视为本题不答。(3)必答题目不要留空,即使你对本题一无所知也不要空着,只要回答出大概或者能靠上相关知识点,都会给分的。5、复习建议(1)复习原则:重点复习,全面掌握。(2)本资料给出了各章的高频率考题预测,在答题的时候,应学会使用关键词作答,关键词要准确。答题时千万不要写与考试内容无关的内容(“老师高抬贵手”、“我很忙,时间来不及”等等)。第二部分各章要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选择题1.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以及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教材P39)2.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教材P44)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教材P47)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教材P49)二、问答题1.与时俱进的含义。(教材P49)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就是说,不是任何的提法、新的论断、新的举措、新的形式,都可以成称为与时俱进,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选择题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教材P62)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教材P63)3.恩格斯指出:运动被理解为物质存在的方式,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材P64)。4.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教材P65)5.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材P68)6.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教材P73)7.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材P75)8.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研究某一矛盾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坚持重点论。(教材P80)9.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教材P84)10.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教材P86)1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联系。(教材P89)12.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教材P94)1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教材P94)二、问答题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教材P7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辩证否定观及意义。(教材P8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事物正是通过这种自我否定而实现自身运动、自我发展的。(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3.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教材P88)本质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就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选择题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教材P99)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承认的。(教材P104)3.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以及哲学上的一切其他怪论。(教材P105)4.一个正确的认识通常经过实践——认识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教材P109)5.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容客观,二是世界可知。(教材P112)6.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教材P115)二、问答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材P10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是不深刻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的反映,是深刻的。(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为: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2.认识的反复性。(教材P109)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1)从认识客体方面来考察:1事物本身是复杂的;2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本质逐渐暴露;3事物都是具体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决定了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2)从认识的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教材P111)正确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1)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真理和谬误是相互排斥的,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2)它们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1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它们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2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一旦离开特定的对象,超出特定的时间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选择题1.生产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教材P126)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教材P126)3.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教材P127)4.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和决定因素。(教材P128)5.经济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教材P135)6.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教材P142)7.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教材P143)二、问答题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教材P128~130)(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及其意义。(教材P153-154)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3.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教材P155)(1)他们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2)他们能够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3)他们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选择题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P161)2.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教材P161)3.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教材P162)4.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教材P166)5.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教材P169)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P170)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P173)8.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教材P175)9.生产资本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教材P179)10.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教材P180)11.三权分立的三权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教材P189)12.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一般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教材P189)13.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教材P194)二、问答题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教材P18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2)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3)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2.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教材P193-194)道德观是指有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原则。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一、选择题1.二战以后形成的新的垄断组织形式是跨国公司。(教材P199)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教材P200)3.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教材P207)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和基础。(教材P211)5.二战后,资本国际化中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教材P214)6.资本国际化的顺序是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教材P214)二、问答题1.垄断阶段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教材P202)(1)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