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娲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我的女娲观□刘隼我的老家在山西吉县,小时侯听长辈们讲伏羲和女娲兄妹在这里奉天意滚磨成婚,繁衍人类的故事。后来走出吉县,在全国其它地方也听到类似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故事。在这些神话传说中,女娲成了神人,觉得不可思议。乃至不惑之年,仍觉玄呼其神!真正开始深入了解女娲,是从2012年拍摄纪录片《人祖山》。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人祖山娲皇宫时,清理出来两块人头骨残片,经北京大学碳14测年断代为6280年,媒体报道“山西吉县惊现‘皇帝遗骨’,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各种声音扑面而来。我是影视工作者,职业的本能促使我从“皇帝遗骨”事件出发,本着学习,研究的心态,开始踏上了探寻、了解女娲之路。从2013年开始至今的几年时间里,自费驱车6万多公里,足迹遍及五省十三地,采访了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民间易学研究者。随着采访学习的深入和新的考古线索的不断出现,很多的疑问拨云见日,渐渐明朗起来,。关于女娲,《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曹植《女娲赞》:“古之国君。”晋南地区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女娲遗迹星罗棋布,尤其以洪洞赵城女娲陵规格最高,历史悠久最为引人注目。据洪洞赵城娲皇陵大宋新修女娲庙碑记:东晋著名历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女娲氏,风姓也。当火化之初,以木德而王,像日月以明临照。肇嫁娶以叙人伦;分定九州自我而始;变化万物,非圣而何!天有阙,于是炼石以补之。地有倾,于是断鳌以立之。故得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万世之下,仰之如神明。嘻!得,非天之精、地之英、上古之粹灵,曷能若是哉!在原始蒙昧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娲始祖继承伏羲未竟的事业,以她睿智创新的思维和勤劳的双手管理氏族,进行了许多发明创造。在科学普及的今天,仍有许多人望文生义,简单地把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炉灰以止淫水”,“杀黑龙以济冀州”这些历史功绩作为一种充满神奇的幻想但不能信以为真的饭后茶余。女娲之所以被后人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的断层引起的。要深入了解史前文明,不得不从旧石器时代的结绳纪事、岩画、先天八卦、《易经》、《山海经》等这些基础的文献资料入手。只可惜,研究的人太少了,能读懂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古人是画图记事的,一个绳结、一幅图画代表一事或一物,或是一个大的事件,决不能等同于我们今天的文字,更不能用今天的文字来解释古人的智慧。贺兰山岩画、具茨山岩画,柿子滩岩画等,这些先民们刻画在大地之上的历史记录,成为我们今天唯一能够破译古代文明的密码,然而,这些天书宝贝却沉寂荒野,很少有人问津。人祖山出土的,经测定为6280年前的皇帝遗骨,无声地向人诉说着自己的历史。一个“抟土造人”,一个““炼石补天”,这两则神话传说故事,把女娲推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境地。许多人以至于谈娲色变!只害怕落上宗教迷信的话吧。其实,神话传说,是我国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在民间传承的功臣。神话和传说是两个不同传承体系,正如道法不能等同道教,佛法不能等同佛教一样。神话是在传说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宗教和信仰的因素,看起来神话了而已。《山海经》,一部融地理、历史、宗教等为一体的志书,不也被人视为荒诞不经的奇书吗?所以,要正视女娲的存在,必需从研究先秦典籍入手。破译古岩画,更绕不开《易经》。女娲先祖伟大的历史功绩,是华夏民族历史长河里的任何一个英雄豪杰都无法比拟的。她所处的时代,是“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同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在异常恶劣的环境下,女娲先祖“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以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自然、战胜人类的各种强敌,使华夏人类得以生息繁衍;以超人的智慧,拓荒求索,做出了许多发明创造,开辟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正是由于如此,后世之人才将她的丰功伟绩给以神化,世世代代口耳相传。记载女娲最早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首说女娲造人。《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所谓抟土“作”人,重点在“作”不在“土”。土作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被赋予了多重意义。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也有土地的土,也有元素土;“作”可以理解为“造”或“生”。《说文解字》注:“作”起也,始也,生也。从“人”从“乍”。女娲作为伟大的女性母亲,生儿育女是她的天职,更何况是皇帝,教化子民,举以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之“人”。1277年(至元十四年)《大元圀重修娲皇庙碑》女娲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最早的天部落首领。她的第一个巨大贡献就是“为女媒,置婚姻。”《路史·后纪二》载:“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礼为皋襟之神。”《平阳府志》:“女皇氏……置婚姻,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利是曰神媒。”她要求男女相婚,必须一人一偶。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旨意,男女作合由她作证,谁都不许违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从一而终的婚配形式。女娲亲自为媒约,所以后世之人都把她奉为结合婚姻的郊媒之神。女娲先祖开启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大门,立下了万世之功!后世之人为纪念老祖宗的恩赐,以媒神尊奉之,称其为“高媒”,即婚姻之神,媒婆之祖,到处为她建祠立庙,全国到处都建有女娲娘娘庙或高媒庙,一为祭祀,二为祈求选配佳偶、生儿育女。女娲“补天”,《说文解字》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气也。对于“天”,我认为有二,一作遮盖,弥补,比如屋顶(天花板),二作“气”,也可作为精神支柱等理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能够勇敢担当大任,鼓舞士气,保护、建设美好家园。试想,在史前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娲皇如何凝心聚力,带领族人战胜自然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这不是在补“天”吗?毛泽东主席力挽狂澜,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从此站立起来,这不是在补“天”吗?当下世界战乱从生,国内国外贪腐成性,一切以利益为本,急功近利,不择手段,造成信仰却失,文化没落,将世界推向危险的边缘。习近平总书记高举中国梦.强国梦的大旗,反腐肃贪,还中国一片晴朗的一天空。在国际问题上,给出世界问题中国解决方案,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建新秩序,重塑新形象,构筑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理想信念永固长城,这何尝不是在补“天”!洪洞县赵城娲皇庙内,开宝六年《大宋新修女娲庙碑》之阴,刻有一篇洪武七年(1374年)书写的《碑阴记》。大致意思是:洪武三年(1370年)春,明太祖朱元璋要祭古代帝王,命令各地官员上报材料。女娲陵所在地,奏报的内容,是唐、宋时期编写的女娲“炼石补天”、“断鳌立极”的故事。由于故事荒唐,所以决定暂且不祭女娲。实际上,自有天地以来,人类有夫妇关系,是女娲任部落首领时开始实行的。这一功绩,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洪武三年,我(张孟兼)在审查祭祀奏报的部门作官,因为孤陋寡闻、愚昧无知,弄不明白祭祀典籍中列有女娲的本意,所以做出了不祭女娲的错误决定。读了《大宋新修女娲庙碑铭并序》碑文后,叹息、可惜、悔恨了很久。我们今天不能再学地方官张孟兼,更不应该忘记这个伟大的母亲,女娲文化是根文化和孝文化的综合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学习娲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墨守陈规,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临大事,不屈服的担当精神。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