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问答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声明:本文档是在学习毒理学基础课程中参照相关资料整理而成,只供内部参考学习使用。如有错误请自行整理修改。一、外源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可归纳哪四个方面,请举例说明。答:化学物质因素。机体因素、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四个方面每个1分,举例说明2分)二、什么是Ames试验,试述其原理。答:细菌回复突变实验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常用菌株为鼠伤寒沙门氏菌(3分):人工诱变的突变株在组氨酸操纵子中有一个突变。突变的菌株必需依赖外源性组氨酸才能成长,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3分)。三、毒物兴奋效应及其生物学意义。答:指某些毒物具有高剂量抑制和低剂量刺激作用的这种现象称为毒物兴奋效应。改变了传统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式;改变了对毒物低剂量的认识;改变了对卫生标准制定措施。四、什么是染色体畸变分析。答:染色体畸变分析: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称为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有:缺失,除染色缺失外需作核型分析或用流式细胞仪做电脑图像分析,关于倒位、插入、重复以及易位均需显带技术,对于染色体分离异常,需在染毒后经过一次细胞分裂才能发现,但此时一些不稳定的染色体畸变往往消失。五、彗星试验的原理。答:当DNA损伤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细胞裂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置,在碱性电解质作用下,DNA发生解螺旋,损伤的DNA断链及其片段被释放出来。由于这些DNA的分子量太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过程中带负电荷的DNA会离开核DNA向正极迁移形成‘彗星’状图像,DNA受损越严重,在相同的电泳条件下迁移的DNA量就愈多,迁移的距离就愈长。通过测定DNA迁移部分的光密度或迁移长度就可以测定单个DNA损伤程度,从而确定受试物的作用剂量与DNA损伤效应的关系。六、什么是急性毒性?其观察指标可分为哪四个方面答:急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的某些外源化学物短期内嗦产生的健康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观察指标:①中毒症状:行动、神经系统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等。②体重:隔日测量。③死亡和死亡时间。④病理学检查及其他指标。七、毒物代谢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试举例说明解释答:特异型广泛、持续少量表达、立体选择性、有结构酶和诱导酶之分四个方面阐述。八、16世纪的瑞士医生Paracelsus被认为是毒理学的先驱,他曾经说过:“Allsubstancesarepoisons,thereisnonewhichisnotapoison.Therightdosedifferentiatesapoisonfromaremedy.”请说明这句话的含义,并解释剂量、毒性。(5分)参考答案: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剂量将其分为毒物和药物(1分)。剂量是指毒物引起损害作用的暴露剂量、吸收剂量和靶剂量。因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方式不同,所以在暴露剂量相同情况下,最终进入机体内的吸收剂量和靶剂量有所不同。毒性是指毒物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论述九、化学致癌物筛检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请列举并进行简单介绍参考答案:(1)短期试验:①定量构效关系,用于QSAR理论预测毒物的致癌性;②致突变试验常用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等用于验证其致突变性;③细胞恶性转化试验,指体外培养的细胞所诱发的恶性表型改变、包括增殖速度、生长特征、染色体畸变等变化,揭示细胞染毒后的生物学变化,如自控生长能力、接触抑制和细胞排列紊乱或灶状生长,既可筛查遗传毒性,又可筛查非遗传毒性毒物;④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以癌前病灶为观察终点,所需时间较传统的致癌试验所需时间短。(5分)(2)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3分)是确认动物致癌物的可靠方法,在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中的地位是其他体外试验所不能替代的(3)人群肿瘤流行病学调查。(3分)是确定人类致癌物的重要手段,许多环境致癌物都是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4)促癌剂的检测;转基因动物的应用(该项可不写介绍)十、为什么检查致突变物需要一组配套试验方案?在选择一组试验方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评分标准:遗传学终点多样,需要的检测对象多,所以综合考虑应配套进行试验。(5分);注意问题声明:本文档是在学习毒理学基础课程中参照相关资料整理而成,只供内部参考学习使用。如有错误请自行整理修改。包括:阴性与阳性的判定;体外活化系统,方案应包含各个遗传终点。(5分)详细答案:没有一种试验能涵盖以上所有遗传学终点(1分),所以需要一组试验配套进行。化学毒物的种类和结构多种多样,其致突变的机制不尽相同,作用的靶细胞也不一样,有的是体细胞,或生殖细胞,或两者兼而有之,故在成套观察项目中既要用体细胞检测又要用生殖细胞(2分);除了从分子水平还要从细胞水平来检测化学毒物的遗传毒性。致突变物中仅少数具有直接致突变作用,大多数为间接致突变作用,即需要在体内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作用(2分)。化学毒物的致突变性有强,也有弱;有的在某一检测系统中是强致突变物,而在另一系统中可能是弱的致突变物。对于弱致突变物在某些系统中比较容易漏检,即出现假阴性(2分)。通常,对于一种受试物应当先用原核细胞或体细胞的体外试验按遗传学终点合理配套进行试验,并对有阳性结果的遗传学终点验证其在体内的真实性,再行选用生殖细胞致突变试验进行遗传危害的评价。(1分)应注意的问题:阴性和阳性对照的设立;体外试验的活化系统(2分);十一、16世纪的瑞士医生Paracelsus被认为是毒理学的先驱,他曾经说过:“Allsubstancesarepoisons,thereisnonewhichisnotapoison.Therightdosedifferentiatesapoisonfromaremedy.”请说明这句话的含义,并运用毒理学知识围绕剂量、毒性、毒作用等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14分)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剂量将其分为毒物和药物(2分)。本问题为开放性论述题,考察学生对毒理学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学生首先应明确提出剂量、毒性、毒物兴奋效应、半数致死剂量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的定义。然后围绕剂量举例说明阐述影响毒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包括暴露的时间、频率、染毒剂量、靶器官等问题综合分析。其中剂量(2)、毒性(2分)毒物兴奋效应(3分),半数致死剂量(2分)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3分),靶器官2分,举例3分,阐述,条理清晰(2)十二、某工厂女工畸形儿发病率增高,工厂需对其生产环境进行毒理学监测,并评价某化合物的发育毒性,该如何操作?(15分)答:第一阶段试验即生育力与生殖功能试验(1分)目的是检验外源化学物对受孕能力和生殖功能的影响(1分)。在性成熟的雄鼠开始接触受试物60天后,雌鼠在接触14天,并进行交配。上述接触或可以包括全部精子发生期和排卵期。一般分为2~3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高剂量组可引起母体轻度中毒,不能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或10%以上的死亡。低剂量组只能出现受试物可能引起对人体的生理预应、药理学治疗效应或能对组织中某些酶的活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不应出现中毒症状。中间剂量与高剂量和低剂量成等比级教,只能出现极为轻微的中毒或无任何症状。每组雌性动物20只,雄性10只,最好选用两种哺乳动物。在妊娠接触有害环境因素,第14天时,将一半受试孕鼠处死,剖开子宫,观察记录黄体数、着床数和吸收胎数,并分别计算着床前死亡率和着床后死亡率。另一半孕鼠继续接触受试物,直到分娩和哺乳结束(4分)。第二阶段试验致畸作用和胚胎毒性的评定(1分)每组雌鼠20只.在妊娠6至15日接触受试物。自然分娩前1天,处死孕鼠,取出胎仔,称重、鉴定性别并检查内脏和骨骼有无畸形(3分)。第三阶段试验围产期及出生后发育情况试验(1分)受孕动物在妊娠期的第15天开始接触受试物,直到幼仔断奶,以评定受试物可能对胎仔发育后期、母体妊娠、分娩和受乳以及幼仔在新生期间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1分)。观察指标有受孕率、幼仔性别比例或雌雄两性各占幼仔总数的百分率、出生存活率、哺育成活率等。此外观察生长指数,即雌性和雄性幼仔在出生时和出生后4、7、14、及21天的平均作重。第三阶段试验还可能发现第二阶段试验中来被检出的畸形,例如某些心肺畸形可在第二阶段内造成死胎,而未被检出(3分)。十三、慢性毒性试验设计方案的建立应考虑哪些问题答:1.合理实验设计:剂量设计是慢性毒性实验成败的关键。2.动物质量和检疫:按照实验方案的要求严格选择。3.动物的饲养环境:动物饲养室的温湿度和照明,动物喂养饲料和饮用水,垫料及动物饲养室使用的消毒剂等均与动物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密切观察并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记录,以判断对实验是否影响。4.受试物的配制及管理:对受试物的接受、保存、使用、留样、剩余供试品的废弃、返还等进行详细记录和监控,总量、保存条件和使用过程严格控制。5.实验操作:①动物中毒症状观察:准确规范。②动物血样采集:注意样本处理条件的一致性。③给药操作:熟练操作技术。体重和摄食量测定:操作统一,避免误差。6.检测条件的控制:多次检测,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7.重视实验项目管理。十四、化学致癌的多阶段学说答:分为引发、促长、进展三个阶段引发阶段:化学致癌物不可逆地将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的起始步骤。致癌剂诱导细胞的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变异,导致异常增长的单个克隆细胞生成,从而声明:本文档是在学习毒理学基础课程中参照相关资料整理而成,只供内部参考学习使用。如有错误请自行整理修改。引发致癌过程。化学致癌物对靶细胞DNA产生损伤作用经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成为突变细胞。促长阶段:单个克隆的癌细胞在一种或多种致癌物质的不断作用下,表型发生了改变,恶性肿瘤细胞的各种性状得以表达的过程。进展阶段:由两性肿瘤转变为恶性肿瘤,并进一步衍变成更具恶性变形或具有侵袭特征的肿瘤。遗传不稳定性增加和恶性变化,在形态上或功能代谢和行为方面逐渐表现出肿瘤的特征。案例分析题1.近日,复旦大学某研究生因喝了一口宿舍“过期的饮用水”而永远离开了人世,经调查该饮用水被人蓄意投毒,这种毒物就是N-二甲基亚硝胺,浅黄色油状液体,易溶于水、醇、醚。本品遇热分解放出氮氧化物,可致中毒。用于医药及食品分析研究。可经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对眼睛、皮肤的刺激作用。摄入、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能致死,接触可引起肝、肾损害。可在实验动物中人为制造肝损伤模型。较小剂量长期暴露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问题:(1)为何肝脏或肾脏容易成为某些毒物的靶器官?其原因具体有哪些?(5分)(2)一般腌制食品都含有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化成亚硝胺,为什么普通人使用后并未引起损害?(5分)答:(1)因为肝肾分别为毒物吸收和排泄器官;肝肾的血液供应充足;肝脏存在大量的毒物代谢酶,可实现代谢增毒与代谢减毒;肝脏的再生能力强;毒物在肝脏与各类酶及蛋白结合,容易造成蓄积。靶器官存在可能与一下原因有关:器官在体内的解剖位置和功能;该器官的血液供应;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的平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对损伤的修复能力;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2)外源性化合物的一般毒性和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有阈值的,有害效应阈值在NOAEL与LOAEL之间,普通人的服用量在NOAEL以下,所以为观察到有害作用。而该学生的服用剂量应在LOAEL以上,根据剂量效应关系,该学生服用剂量应超过致死剂量,即超过NOAEL与有害效应阈值,故出现致死后果。2.DDT是一种用作农用杀虫剂的有机氯农药,可经皮肤吸收,是暴露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12C°以下,也有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DDT蒸汽亦能引起中毒,还可以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引起中毒.该化学物吸收进入体内后,可随血液分布至全身,其主要受损部位是神经系统,肝脏肾脏及心脏.本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对富含脂肪的组织具有特殊的亲和力,在人体和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