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比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西哲学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关于理性和情感的比较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与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相似,一个是孕育古希腊时期思想萌芽的人物,另一个是传道于春秋战国时期,故两人均被称为中西方思想的鼻祖。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都不是超世俗的,而是着眼于人的生活和人伦道德,寻求人生的最高准则。下面就谈谈苏格拉底与孔子关于理性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的观点。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又提出孝为仁之本。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虽然是出于孔子的学生,但是也就更能体现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孔子很重视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认为这是最基本的。但孔子的仁爱并不只停留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情上面。孔子还提出“泛爱众”,“泛爱众”的前提是要爱自己的亲人,在此基础上再去爱其他人。这就是“爱有差等”,孔子肯定它,是因为人一生下来遇到的首先是自己的家人,在家人的关爱下,产生了对家人爱的情感,孔子在血缘关系下发现了人的道德情感,又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对他人的爱,对生命的关怀。因此,孔子认为情感才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苏格拉底的想法却恰恰与孔子相反。他强调理性知识才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提出了只有懂得善的知识,才能够行善,理性的知识才是至善。苏格拉底把智慧和知识引进了道德领域,认为知识的真伪与否是判断是非和善恶的标准。苏格拉底认为美德之所以为美德,是因为对于事物的本性和善的认识,要获得美德和要行善就必须关于美德和善的知识。苏格拉底通过“美德即知识”将人的道德本性直接建立在人的人的认知之本性的基础上,明确肯定理性知识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决定作用。在普罗太戈拉篇中,苏格拉底和普罗太戈拉关于美德和知识进行了讨论。苏格拉底提出了两种根本对立的道德观。一种不是知识主导人的行为,而是快乐、害怕、痛苦等主导人的道德观,另一个知识主导人的行为。苏格拉底彻底否认前一种道德观。苏格拉底认为道德行为是要做出选择的,这就意味着要你衡量和考察,只有你拥有了知识才能真正做出正确的决定,而快乐害怕痛苦等道德观只会妨碍你道德行为的选择。孔子虽然否认理性知识是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把它看成是仁的本质特征或者是依据,但是孔子肯定理性知识在伦理思想中的作用。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可以明确看出对于孔子来说知远远没有情来的重要。“仁者安人,知者利仁”,知只是仁之用,是可以促进仁的实现的一个条件,但绝没有情来的重要。因此以孝为基础,把血缘看成是道德行为的理由和基本原则。用富于情感的道德来规范个体,认为情感与道德有一致性的方面。从上述可以总结出苏格拉底把理性知识看作是支配人道德行为的根本原因,并且把理性知识和情感因素完全的割裂开来。特别强调两者是相冲突的,明确将知识置于情感之上,一切的情感和欲望都必须服从人的理性。在孔子的思想里,并没有把情感和理性看成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血缘亲情关系是导致人道德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他并不否认理性知识对于道德行为产生的积极原因。中国有无哲学问题随笔中国有无哲学,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下这个问题困惑中国哲学界很久,中外学者争论不休,直至今日仍未解决。在我看来中国是有哲学的,哲学这一名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只有按照西方的哲学的模式才是哲学,但是中国并无此模式。张岱年针对这个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哲学一词是根据英文翻译过来的,不是中国原本就有的,但作为一般哲学,哲学是指“研讨宇宙人生之究竟原理及认识此种原理的方法之学问”这个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是自古就有的。中国既然有着“研讨宇宙人生之究竟原理及认识此种原理的方法之学问”,那么就可以说中国有着属于一般哲学的学问。所以说中国虽没哲学这概念,但是却有哲学这门学问。张岱年在大量阅读中国古籍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如何撰写中国哲学史。他认为中国哲学有其固有的哲学体系,有其固有哲学范畴。要拽写中国哲学史首先是对所要写的内容进行整理,对所要使用的概念进行界定。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过分套用西方哲学的模式,就会显得太僵硬,失去了中国哲学的特点。也就赞同了只有西方哲学的那种模式才是哲学,而我们中国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就不是哲学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产生的背景不同,所以产生的思想也是不同的。儒道两家都是中国农业的产物,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看天吃饭,对天地和自然充满了敬畏。而西方是商业文化,又靠海,船只往来方便,交通便利,流动性很大。中国古代的居住模式是家族聚居而居,耕读传家,而西方更多的是独立的个人对个人。尽管哲学本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总结与概括,但是不同民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这种总结和概括时往往有所侧重:中国哲学侧重于社会和人生,西方哲学则侧重于科学和思维。中国哲学虽然与西方哲学在心性、逻辑知识上有差别,但这是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中国哲学中也有逻辑思辨的成分在,但是只是昙花一些,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西方哲学也关心人、关心人的心灵的安顿。正是由于中国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而展开的经验、智慧、学问与修行,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它不会也不能采取精确、科学的逻辑语言。隐喻、寓言、诗化的表达成为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的圣人先哲用含蓄朴素的寓言故事,将宇宙人生之理讲得十分深刻而透彻。孔子的一部论语足以让人体悟一生了;作为以生行为的准则。老子的道德经短短五千字便将天地奥妙言尽了;庄子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出天地之大美、万物之至理;从此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确实有区分西方哲学的特质,如果真的要用西方的模式去验证中国有无哲学那很容易得出中国无哲学之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张岱年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概括出6个特点。其一“一天人”。在中国哲学中,天与我是相互融合的,血肉相连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与中国的小农经济分不开,而西方哲学中天人是分离的,把天看作是独立的客观对象,与我无关这。其二“合知行”中国哲学在实质上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而西方哲人则认为知行可以无关,知行可以分裂,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对知识和真理的独立追求。其三“同真善”,所谓同真善,就是中国哲人认为真理就是至善的,求真也就是求善。而西方哲学则认为求真是在对象化的层面上的,这样的话天人分离。其四重人生而不重知论,中国哲学很大程度上是人生哲学,生活哲学。因为中国哲人的思想是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所以特别注重探究人生。不曾把我与外界隔离开来,外界是与我息息相关的,所以觉得知论是不必须要的。而西方学者却不是这样的,他把外物当作一个客观实在去研究它,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去研究它,所以知识论在西方哲学中很重要。其六既非依附科学,也不依附宗教。这一特色实际上是与前五点特色相联系的,因为中国哲学重生活实践和重天人合一,从而中国古代宗教不发达;因为中国哲学不重知论和不重论证,因而中国古代科学也不发达,所以说中国古代哲学既非依附于科学,亦不依附于宗教。但中国哲学中隐藏着类似宗教性质的东西,这种宗教性质的东西与生活世界交融在一起,类似于人们的终极追求还有人们对神性的追求,能够安抚人心。这就是张岱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可以很确定的说明中国是有哲学的。中国是有哲学的,只不过当人们把西方哲学的模式等同于哲学的一般规定时,一切与西方哲学的模式不相吻的非西方的哲学之思,就不可避免地被排斥在哲学之外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世界历史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不是相反。于是乎就出现了中国有没有哲学的问题。在处理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上,我觉得要避免这几种想法,第一种过分夸大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贬低西方一切的哲学思想,把中国哲学看成是唯一的思想模式,或者是否认中国有哲学,认为只有西方哲学那种模式才是哲学。第二种是认为中西方哲学完全无差异,用西方的模式,去套中国哲学,使中国哲学用西方哲学这种模式。各名族、各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地域、环境、思维。这世界是允许不同哲学形式的存在的。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