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何谓科技写作尽可能简要、甚至大胆地陈述事实。没有人想在科技论文中看到动人的口才或过多的文学修饰。——R.B.McKeMw科技写作的范围科技写作通常指的是,以符合标准格式的科技论文形式在科技期刊上陈述原创性的研究。从广义上来看,科技写作还包括以其他类型的文章(如旨在总结和综合前人已发表的科研工作的评论性论文)形式进行科技交流。从更广义上来看,科技写作包括科研人员为任何科技交流(如基金申请、口头推介、海报等)目的而撰写文章。面向公众的科普写作就属于这个更广义的科技写作范畴。表达清晰科技写作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表达清晰。成功的科学实验,是思维清晰的产物,它解决了一个陈述清楚的问题,并得出了陈述清楚的结论。理想情况下,表达清晰应该是任何交流方式的特征;但是,如果一件事首次被陈述出来,则绝对要做到表达清晰。主要科技期刊上的大多数科技论文之所以能被录用发表,就是因为这些论文贡献了新知识。所以科技写作务必要表达清晰。1.3接收信息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问题:森林里的一棵树倒下了,如果在场没有人听到树倒下,那么树倒在地上时有声音吗?正确的答案是“没有”。声音并非只是“空气的振动”这么简单;事实上,如果没有用耳朵去聆听,就不会出现声音。同样,科技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如果一个信号不能被感知到,那么它就没有意义;如果一篇发表出来的科技论文不能被相关的读者阅读和理解,那么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可以将科学的要义转述为:任何科学实验,只有在实验结果得以发表并得到理解后,才算取得成功。论文发表之后,如果读者看不明白,那么就有如悄然倒落在林中的树木,不会产生预期人们听到的声音。1.4理解信息科技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将信息清楚地传递给读者的过程。代表信息的字词应该尽量简单、意思清楚,并尽量有条理。科技写作不需要什么“装饰”。漂亮的文学修饰——如隐喻、明喻、成语——很有可能引起意思上的混乱,所以在撰写科技论文时要慎用。科学是神圣的,只有用言之有物的字句才能将它表达清楚。这些意思清楚的字句,不仅要让与作者水平相当的读者看懂,也要让刚刚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生看懂,还要让其他领域的科研人员看懂,更要让母语非英语的读者(现在大多数的读者都属于这种情况)看懂。很多写作都是出于娱乐目的,科技写作的目的则不是这样。科技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传播新的科技发现,所以科技写作应该尽量意思清楚、用词简洁。·1.5科技写作的结构和语言为了清楚有效地进行科技传播与交流,应用合理的文章结构是关键所在。好的论文既要遵循科技论文的标准格式,又要利用这个标准格式有条理地组织要表达的思想。除了论文结构之外,科技论文的第二要素是恰当的语言。由于大多数科研人员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因此本书将着重强调如何在科技写作中正确使用英语。所有科研人员都应学会准确地使用英语。Day的一本著作(Day,1四5)就是讨论科研人员如何正确使用英语的问题。毋庸置疑,科学知识至少同其他知识一样重要,所以应该用言之有物的语言清楚地表述出来。科研人员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交流能力。DavidB.Tr帅M任职CoImnbia学院院长时有这样一段妙论:“Inthecomplexitiesofcontemporaryexistencethespecialistwhoistrainedbutuneducated,technicallyskilledbutculturallyincompelent,isamenasce.”(“现存的环境日益复杂,专家们如果只受过训练而未受过教育,或者技术方面熟练而人文素质缺失,那么他们的地位就发发可危。”)科学研究的最终结果是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但奇怪的是,很多科研人员忽略了为使论文发表而应该做的相关工作。一位科研人员花费数月甚至数年辛勤工作,只是为了得到想要的数据;然而,因为他没有花时间将自己的成果表述清楚,这些数据的重要性很难为人所知。同一位科研人员,他愿意克服重重困难实现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的一种测量方法,却任由排版人员漫不经心地把加microgramspermilliliter(微克/毫升)错排成milligramspermilliliter(毫克/毫升)。英语其实并不难。在科技写作中,我们常说,“最好的英语就是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讲清楚。”(这条格言在JournalofBacteriology的《作者须知》上刊登了许多年。)文学手法(如隐喻等)只会把人们对文章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文章形式的关注上来;所以,科技写作应该避免使用文学手法。第2章科技写作的历史真正的科学要去除神秘感,优秀的艺术却要激发神秘感。神秘感,是前者的大忌,却是后者的必需。JohnFowles2.1早期历史s人类的传播与交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科技传播与交流,其历史却短得多。最早的科技期刊出版于350年前,而IMRAD(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式的科技论文结构却是在最近100年才发展起来的。不管是科技知识还是其他知识,只有在出现适当的交流沟通机制后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史前人类能够进行口头交流,但是由于没有书面的记录以供参考,知识产生后很快就会遗失,所以下一代人基本是在与上一代人相同的起点处发展。在石头上雕刻与洞穴字画算得上是人类为后代保存记录所做的最早尝试。一方面我们要庆幸先祖选择了洞穴字画这种载体,使得有些信息得以保存下来,而那些记录在易损耗载体上的信息却很容易丢失(事实上很多信息已经丢失了)。但是另一方面,通过洞穴字画这种方式来交流沟通也极其困难。试想,如果用100磅(1磅=0.454千克)重的大石头来通信,那么美国邮政系统可就有大麻烦了。即使每个字只有0.5盎司(1盎司=28.350克)重,麻烦也会不小。人类所知的最早的书本是关于远古大洪荒的占卜,它刻在约公元前4000年的一块泥板上,比《创世纪》还要早大概2000年(Tuchman,1980)。显然,人们需要一种轻便可携的传播媒介。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的草纸,就是最早的此类传播媒介。人们从纸莎草等植物提炼出薄片,再将这些薄片粘在一起,做成凹。40英尺(1英尺=0.305米)长的一卷,并将其固定在一个木轴上。公元前1如年,人们开始使用由动物毛皮制成的上等纸。因此,希腊人很早就在Ephesus、Pergamum(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和Alexandria建立大型书库。据希腊的历史学家考证,公元前40年Pergamum的书库就有加删卷书(Tuchman,1980)。公元105年,中国人发明了现代传播媒介——纸。然而,由于没有很好的印刷技术,学者们的思想还是无法得到广泛传播。印刷术或许可称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尽管公元1100年中国人就发明了活字印刷(Tuchman,1980),但是西方世界认为是谷登堡(JohannesGutenberg)发明和改进了印刷术,因为他于公元1455年在印刷机上用活动金属字印刷了42行的圣经。谷登堡的发明很快就在整个欧洲使用开来。到l枷年,人们已经为很多著作印刷了成千上万册的副本。最早的科技期刊出现于1历5年,在那一年创建了两份不同的科学期刊:法国的JournaldesSpavans和英国的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从那时起,期刊论文成为科技领域主要的传播方式。据估计(personalcommunication,JoeM.Williams,2005;personalcommunication,CarolTenopir,2005),在读者阅读本书的时候,至少有1—2万篇已被录用的论文正在出版之中。2.2电子时代许多科学家在开始科学生涯的时候,都是用纸和笔来撰写论文的。写好后,他们自己用打字机把论文打出来,或是请秘书帮忙。那个时候,这些科学家或科学插图人员、科学摄影师都采用手工绘制图片和胶片影像。当论文准备好后,科学家们将几份论文原稿打包,通过邮局寄到某期刊编辑部。期刊编辑收到投稿后,给审稿人(referee;或同行评议人,PeerReviewer)寄一份论文原稿;审稿人阅读完原稿后,将论文原稿和评审意见寄回期刊编辑部;编辑再给该论文的投稿人寄一封是否录用论文的决议信件。如果论文被录用,投稿的科学家就要按评审意见对论文做必要的修改,并给期刊编辑部邮寄回一份修改稿。收到修改稿后,文字加工编辑(copyeditor)还要再次手工修改论文,排版人员(compositor)将编辑修改后的论文再录入排版。论文排版完成后,期刊编辑部会邮寄一份给投稿人,让投稿人检查是否有排版错误并给编辑部反馈意见。在论文最终出版前,为了方便无法去图书馆查阅这本期刊或无法复印到这份论文的同行,投稿人可向该期刊定购这篇论文的重印本。如今的出版过程已经大不一样了。文字处理器、图形绘制软件、数字影像等给发表科技论文的各环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许多期刊都有在线系统以供作者投稿和审稿人审稿。编辑和作者都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沟通。编辑通常在线修改论文,作者也是在线接收排版后的论文并对论文再做检查。很多期刊既有印刷版又有电子版,但有的期刊只有电子版。有些期刊提供一些电子材料——如补充材料或数字影像等——以辅助在线发表的论文。读者也可以通过作者的个人主页或作者所在研究机构的网站来获取论文。出版过程的变化对作者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总体来讲,这些变化加速和方便了出版过程,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尽管出版过程出现了很大变化,但是出版过程中的很多要素仍保持不变,例如科技论文的基本结构、科技论文从投稿到录用的程序、科技出版中的职业操守、优秀科技论文的主要特点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科技领域一直采用IMRAD的科技论文结构。2.3MRAD的故事早期期刊发表的论文是描述性的文章。一个科技人员在论文中通常这样写道:“First,Isawthis,andthenIsawthat.”(“首先我看到这个,然后我看见那个。”)或者“First,Ididthis,andthenldidthat.”(“首先我做这个,然后我做那个。”)这些观察通常是依照时间顺序展开的。这种描述性的报告式写作风格适用于早期的科研工作。事实上,在当今的“1etters”期刊、医学案例报告和地质调查报告中,人们有时还会采用这种开门见山的写作风格。到了19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并日趋复杂。以微生物学领域为例,自从LouisPasteur确立了疾病的细菌理论并提出以纯培养物的方法来研究微生物之后,科技和科技写作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方法论变得越来越重要。Pasteur工作的批评者中很多人都狂热支持自然发生理论;为了说服他们,Pastur发现很有必要详尽描述他的实验过程。由于具备一定能力的同行可以按照Pgteur描述的实验过程来重复PMtetv的实验,实验的可重复性(reproducibilityofexperiment)就成为科技哲学的首要原则;同时,Pasteur采用的论文写作方法催生了高度结构化的IMRAD论文格式。20世纪早期PaulEhrlich的工作和20世纪30年代GerhandDomagk的工作进一步延续了Pasteur的科研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盘尼西林(penicillin,最早是由AlexanderFleming于1929年提出)的出现。科研人员于1944年发现链霉素(tetracylines);二战后不久,科研人员热衷于寻找“神奇药方”,最终制造出四环素(streptomycin)和其他很有用的抗生素。随着二战后医学研究上的不断进步,研究领域获得的赞助基金也越来越多。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这进一步促使美国加大对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在随后几年里,美国政府和各组织为科学研究注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大量资金的注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则催生了大量的论文,这给现有期刊带来了很大压力。期刊的编辑们出于“自我保护”目的(即不想让冗言赘语占据期刊的宝贵版面),开始要求所有投稿必须结构合理、语言简洁。自19世纪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HK凡lD格式日渐成为所有期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