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初四教案纸课题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序号课型复习课主备人授课人复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感受作品所蕴含的志趣美。3、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重、难点1、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的方法。导学流程第21课与朱元思书一、基础知识:1.出处:选自《艺文类聚》,作者是吴均,今存其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粱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骨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本文是一片山水名作,作者的题意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2、课文翻译: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3.古今异义:①许(一百许里):古: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②戾(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表罪过,乖张。③经纶(经纶世务者):筹画,治理;今指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4.一词多义:①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猿则白叫无绝)停,断。②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上面,。③直:(直视无碍)一直;(争高直指)笔直,。④百:(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5.词语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②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高处和远处,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③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状语,向东或向西,充当省略主语的谓语。④风烟俱净:净,受副词“俱”修饰,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⑤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充当“若”的宾语,奔马。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我的小船”,译:(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翻译:①急湍甚箭:应为“急湍甚于箭”。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那些追求名利,极力攀爬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二、阅读探究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自然声音奇。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6.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7.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三、拓展延伸1.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2.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第22课五柳先生传一、基础:1.出处: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见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同时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2.重点词语: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其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不求甚解: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在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3.古今异义:①造(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常用于“创造”“制造”等义。②赞(赞曰):古:传记结尾处评论性文字。今:常用于“赞美”、“夸赞”等义。4.一词多义:①以:(因以为号焉)把;(以此自终)凭借。②之:(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无怀氏之民欤?)助词,译为“的”。③言:(闲静少言)说话,说;(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④其:(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2、⑤如:(晏如)„的样子,(安然自若的样子);(亲旧知其如此)像。5.词语活用:①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作动词,详细地知道。②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作名词,亲戚朋友。③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省略句: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应为“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译: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②因以为号焉。(应为“因以之为号焉。”译: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第23课马说1.出处:选自《韩愈文选》,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概念提出始于韩愈,古文运动的实质是散文革新运动,对我国散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2.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译: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译: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译: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译: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3.一词多义:①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译为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②食:(食不饱)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一食或尽粟一石)顿。③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④以:(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⑥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其实,4.词语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能日行千里的马。)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译: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二、阅读探究1.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2.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1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2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2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从第3段看是:其真不知马也。4.第1段具体写千里马终身遭遇(命运)的语句是: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表明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句子是:不以千里称也。5.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6.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8.第3段痛斥食马者愚妄、浅薄(列出了“不知马”表现)的语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9.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12.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统治者不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社会现实;说明封建统治者只有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干。13.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14.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三、延伸拓展1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1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