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基本知识夏津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孔祥元主要内容养生的概念健康疾病与亚健康寿命与长寿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的特点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生命与衰老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养生的概念养生: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是采取措施保养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行为。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养生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系统安排生活方式来保养生命生活方式:指饮食起居、运动作息、情绪调节、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养生的概念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进行保健活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养生的意义:却老全形防治疾病健康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强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心理健康表现为:能够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行为有目的性、不放纵,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等;社会适应良好表现为: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15年版)健康衡量人体健康的具体标志: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体重适当,体形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头发光泽,无头皮屑;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健康体现健康的“五快”“三良好”五快: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餐饭。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三良好: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健康上述健康标志反映了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特征是四个扩大:从治疗→预防;从生理→心理;从医院→社会;从个体→群体。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5%患有疾病的人——20%亚健康状态的人——75%疾病与亚健康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疾病最常应用的定义是“对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偏离”。关于“疾”字“疾”,一个病字框,里面是一个“有的放矢”的“矢”。这个“矢”就是“射箭”的“箭”。它告诉你,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疾还可以引申为疾驰、疾速,我们由此可以知道,“疾”这个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它是从外面来的,最后肯定还得回到外面去,只是个匆匆的过客。疾病与亚健康关于“病”字再看这个“病”字怎么写?“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在五脏器官里,丙又代表心(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感到不适有火,人就得病了,就这么简单。疾病多外源于“六淫”,内伤于“七情”健康——亚健康——疾病——死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连续的过程,从健康到疾病的过渡状态是亚健康状态疾病与亚健康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称谓。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中医称为“未病”主要表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急躁易怒,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或嗜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昏,头重,头痛,心律不齐,心慌心悸胸闷,乏力疲惫,出汗短气,食欲不振,腰腿酸软,性欲减退,手足发凉或麻木,易感冒等社会表现:不能较好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关系不和睦,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寿命与长寿人能够健康长寿吗?“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答案是肯定的对老、寿、天年的认识老:“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三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灵柩•卫气失常》寿:六十岁称为初寿,八十岁称为中寿、百岁则称为高寿。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八十八称为米寿、九十九则称为白寿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现代对老年的认识60-70岁为准老年,75-80岁为老年,90岁以上为长寿寿命与长寿人类对天年的认识天年的概念天年指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寿命有一定的期限,我国古代养生家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在100岁~120岁之间。《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人类潜在的生命期限,有一定的幅度,应有一个上下限。115—120是十分符合其真实上限的。—V﹒VFrolKis美国学者海弗里克的研究人体大约由500亿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分裂50次后停止正规分裂。每分裂一次平均需要2.4年,细胞死亡从这个角度推算人类的寿命是120岁左右寿命与长寿寿命系数:法国博物学家蒲丰提出“寿命系数”学说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相当于其生长期的5~7倍,系数为5~7哺乳动物寿命(年)=生长期X寿命系数马的生长期为5年马的寿命=5年X(5~7)=25~35年犬生长期为2年犬的寿命=2年X(5~7)=10~14年象的生长期为25年象的寿命=25X(5~7)=125~175年猿的生长期为12年猿的寿命=12X(5~7)=60~80年人的生长期为25年人的寿命=25X(5~7)=125~175年科学家也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性成熟期X(8~10)人类的性成熟期为14岁人类的寿命=14X(8~10)=112~140寿命与长寿世界上的高龄寿星英国的弗姆﹒卡因:209岁,经历了英国的12个朝代南美妇人玛卡兰珠:203岁匈牙利的约翰:173岁,其妻子164岁西汉音乐家窦公:180岁东汉养生家封君达“年百岁,视之如三十人”东汉黄甫隆“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唐孙思邈101岁当代原佛教长老吴青云142岁骑自行车中医养生学概念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形成养生系统理论,并指导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防变、防复,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学科。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中医养生的特点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1、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天人相应”、“形神合一”2、以辨证施养为实践特点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1、养生保健体现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标志。2、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无太过,无不及。“不偏不倚”。中医养生的特点三、以预防疾病和延缓衰老为核心1、养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预防疾病。要长寿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病愈防复。(形成“治未病”的思想)。2、中医养生学,创造性地将预防疾病与延缓衰老二者相统一。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1、中医养生强调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食强身到运动保健等等。2、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养生。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开展养生活动。中医养生的特点五、以适应范围广泛为模式养生的目的是防病,其适应对象包括所有未病之人、患病之人、病愈之人;或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甚至每个人一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中医养生优点发动人体自身天然的原动力,取天然动植物之精华来调养机体,增强体质,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以享天年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上古时期)猎食--食养的萌芽,产生“医食同源”(食养、食疗)钻木取火—既促进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又可驱寒暖身,防病养生的方法狩猎--体育保健活动(运动养生)养息--“气功”养生术巢居--躲避野兽的袭击,适应气候的变化(环境养生)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二节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一、《周易》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一)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二)八卦顺逆一为顺式养生法:顺着阴阳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自然规律来养生。二为逆式养生:逆着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如返老还童,延缓衰老等。(三)潜龙勿用处事当静而不动,不可妄为,以伺时机。“精神内守”。《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二节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一、《周易》被视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头(四)艮趾无咎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成为中医未病先防、防微杜渐以预防为主的养生观的基础。“治未病”。《易·系辞下》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五)反身修德通过道德的提升来保养精神,使人处于良好、愉悦的心境之中,这正是养生所求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蹇卦.象辞》指出“君子以反身修德”。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二节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二、道家养生说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要内容:(一)万物之基“精气神”以气为构成万物之要素,决定其生成与毁灭;以精之充盛作为健康长寿的关键;以神为精气相合之体现、生命活动之外象。(二)顺乎自然、清静无为《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天道。《道德经》曰“少私寡欲”,人道。(三)返璞归真、柔弱为贵道家崇尚返璞归真,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四)气功导引、形神兼养养生主张以静养神、以动养形。道家汲取了春秋以前宣导养生术的精华,创立了一套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二节奠基(春秋战国时期)三、儒家养生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宣扬仁义礼乐之教,对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医,鲜明地体现于中医文化的人文内容,最突出的一是医德,将“仁”贯穿于“医”中;二是学风,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其论养生,则与修身、处世等伦理密切相关。(一)倡修身养性,重道德情操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主张“仁者爱人”。注重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养心保神”“仁者不忧”、“仁者寿”。(二)处事不偏不倚,行为中庸中和儒家思想以“中庸”为行为准则。“中”指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和”指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之本根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三)重生活起居,调饮食五味孔子首论起居养生,留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儒家思想还体现于其饮食观上:其一,强调饮食“守礼”;其二,强调饮食无过、无偏,讲究食物配伍;其三,倡导饮食卫生。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三节形成(秦汉时期)《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