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及政策【学习目标】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历史,对外贸易的政策的含义、构成;理解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各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内容和评价;掌握各种贸易理论政策措施;学会利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简单分析现实中的贸易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第二节西方新自由贸易理论第三节传统保护贸易理论第四节当代保护贸易新理论第五节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内容实例论证产生的背景一、绝对成本理论(1776)理论简评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年“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应该让人的天性本身自然发展,并在其追求自己的目的和实施其本身计划的过程中给予它充分自由。”—AdamSmith1、资本主义由原始积累向自由竞争过渡2、重商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历史背景☺含义: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国由于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获取的,使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该国应集中资源,专业化生产这种商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则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二、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绝对优势“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优势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绝对优势的衡量劳动生产率:LQ生产成本:QLaLQ☺理论假设:▲供给方面:2×2×1模型,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固定的,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需求方面:消费受制于收入,需求不变;▲贸易方面:没有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进出口贸易平衡,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市场结构:自由竞争。☺基本逻辑:自然和获得性优势不同同种商品生产效率不同单位产品绝对劳动成本不同单位产品的价格国际差别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和相对价格结构优化调整生产专业化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种产品产量增加各国消费水平提高☺主要论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举例说明:假设: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生产两种产品:布和酒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即所谓2×2×1模型1、封闭经济下的成本格局英国法国1单位布1单位酒10012012080﹤﹥2、封闭经济下的价格格局英国法国1单位布1单位酒﹤﹥0.83单位酒1.5单位酒1.2单位布0.67单位布(人·年)3、贸易格局的产生由于两个国家封闭经济中的同种产品价格(绝对劳动成本)存在差别,就可能会使某些人从事贸易而套取利润。英国:出口布进口酒法国:出口酒进口布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专业化的分工格局英国:专门生产布(不生产酒)法国:专门生产酒(不生产布)国别产品英国法国布酒分工后2.2单位2.5单位(100+120)÷100(80+120)÷80“每个国家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AdamSmith005、价格变化与结构调整由于贸易的开展会提高英国布的价格,英国人会把越来越多的劳动投入到布的生产中去,因为生产布并且出口可以获得更大利益。法国也是如此。6、贸易条件与收益分配国际贸易条件即国际市场均衡价格只要处于两国封闭经济下的国内市场价格之间,就可以保证贸易双方都可以获得利益,因此贸易使双方互惠互利。0.83单位酒≤布国际价格≤1.5单位酒1.2单位布≥酒国际价格≥0.67单位布交换结果(在两国劳动总投入不变情况下)若交换比例为1:1国别产品英国法国布酒2.2单位1.1单位1.1单位1.4单位1.1单位2.5单位贸易利益:1、投入劳动不变,可供消费的产品增加2、消费的产品不变,节约劳动投入实例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可以说明: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社会劳动;自由贸易完全有可能是双方互惠互利的;互惠的贸易条件必须处于两国封闭经济中的国内相对价格之间。无法说明:具体的国际均衡价格如何决定;专业化分工的起点如何决定;贸易收益的分配是否一定对等。三、绝对成本理论评价☺积极意义(1)第一次用劳动价值论说明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科学地建立双方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2)反对重商主义的锐利武器,加速近代工业的发展(3)最大贡献在于说明国际贸易是互利的☺不足之处(1)没有考虑需求因素(2)产业结构和价格调整一步到位的理论逻辑与现实不符(3)单一因素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4)适用范围有限局限性1单位甲1单位乙10012080110根据斯密理论,两国间不会有贸易产生A国B国(二)主要内容(三)实例论证(四)理论简评(一)产生的历史背景二、比较成本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1817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在此著作中,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只要出口那些它在生产率上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进口那些它最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它就会从贸易中获益。”——《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产生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谷物法的存废之争1815年英国颁布《谷物法》,极大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废除《谷物法》,从而与土地贵族阶级展开激烈斗争,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比较成本说背景图示谷物法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少,羊毛价格上涨小麦价格上涨工人工资提高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少别国报复,工业品出口减少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自由贸易国际分工的原则是比较优势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二)主要内容按照比较成本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在两国耗费的劳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两国的消费水平。李嘉图举了个已经成为经典的例子,假定英、葡两国同时生产酒和毛呢,其英、葡两国比较优势和分工的好处如表2.2所示。(三)实例论证表2.2英、葡两国比较优势及分工的好处国家酒产量(单位)劳动人数(人·年)毛呢产量(单位)劳动人数(人·年)分工前英国11201100葡萄牙180190合计22分工后英国2.2220葡萄牙2.125170合计2.1252.2国际交换英国11.2葡萄牙1.1251分工前后的福利比较分工和贸易前总产出:2单位毛呢+2单位酒消费量:英国:1单位毛呢+1单位酒葡萄牙:1单位毛呢+1单位酒分工和贸易后总产出:2.2单位毛呢+2.125单位酒消费量:英国:1.2单位毛呢+1单位酒葡萄牙:1单位毛呢+1.125单位酒继承了绝对成本说的科学成分,如劳动价值论、专业化分工、自由贸易等,更为重要的是用比较成本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的概念,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突出贡献在于:无论参加贸易的双方国家各自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无论经济技术力量强弱,都能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并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分享到各自的经济利益,从而大大扩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适用范围。(四)理论简评积极意义:局限性:没有解决贸易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没有考虑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相对成本差异只是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受许多因素制约,所以,比较成本说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现象。缺乏动态分析,以至于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批评比较成本说是为发达国家设计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实现工业化,因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工业化产品不符合比较成本说是理论逻辑。相互需求论(reciprocaldemandtheory)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比较利益论的补充。代表人物:约翰.穆勒和阿弗里德.马歇尔。贡献:穆勒首先提出了相互需求论,马歇尔以几何方法对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作了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三、相互需求理论(1848-1879)主要的内容(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三)相互需求理论简评(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穆勒(1806-187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处于以自由竞争为特点的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英国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相互需求论的内容1.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决定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朝鲜出口棉布,日本出口化纤布棉布(米)化纤布(米)朝鲜11.5日本12国际交换比必然界于二者之间只能在1∶1.5—1∶2之间(开区间)假设投入等量的劳动和资本,朝鲜和日本分别生产棉布和化纤布的数量如下:3.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国对对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如果本国对外国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外国对于本国的需求强度,则贸易利益的分配对外国越有利。2.贸易条件的决定及贸易利益的分配穆勒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在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上下限的范围内,对对方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它的产品交换对方产品的能力就要降低。因为它为了多取得对方国家的产品,要拿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从而使本国产品的交换能力降低,贸易条件就对它不利。相反,贸易条件就会对它有利。(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代表人物: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奠基者《国际贸易纯理论》(1879年)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虽然能够解释均衡的国际交换比率的确立,但仍然只是一般陈述,不够精确。马歇尔在穆勒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供应条件理论,并用供应条件曲线(亦称提供曲线)对相互需求原理作几何的图解分折。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相互需求论。穆勒已经证明了两国贸易条件互利的范围是在两国商品国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之间。马歇尔则利用图形作了进一步说明(见下图1)。互利贸易区图穆勒国际交换比上下限的几何演绎,更直观朝鲜不进行贸易区互利贸易区日本不进行贸易区朝鲜国内交换比率:10:15日本国内交换比率:10:20棉布化纤布QYQX国内交换比例靠近坐标轴所表示的商品是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OfferCurve,也称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demandcurve),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与所愿意出口的本国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它表明一国进出口的贸易意向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交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提供曲线提供曲线及其性质棉布Yt0t1JJ’EE’KX(化纤布)提供曲线提供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对应着一国在一定的国际交换比率下进出口的均衡数量提供曲线的移动及原因当供给或需求发生变化时,一国的提供曲线的位置就会移动。提供曲线的移动不同于同一提供曲线上贸易数量的变动,它往往会改变一国的贸易条件,进而对一国的总福利水平和贸易利益发生显著影响。从需求方面看,引起提供曲线转移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偏好和需求构成的改变等等。从供给方面看,造成提供曲线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资源总量、技术水平和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等等。提供曲线移动的两种经济效应:一是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二是对贸易数量的影响。进步性:穆勒指出了互惠贸易的范围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充实了比较利益论的内容。马歇尔的提供曲线对贸易条件的分析,开创了把几何方式方法作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