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复习笔记题型:1.单选题(10×2分=20)2.简答题(5×4分=20)3.论述题(2×15分=30)4.案例题(2×15分=30)第一章导论1.道德的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的总和)来把握①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②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③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④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2.道德的本质、一般本质、特殊本质道德是社会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具有社会效用的行为应该而非必须如何的非权利规范。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④道德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道德的这种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其主要表现为:①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一种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具有特殊的规范性。A.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B.道德是一种非权利规范;C.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②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A.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B.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所以,我们可以把道德的基本品质概括为: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③道德本性是一种必要的恶。道德不过是人类为达到利己目的(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创造的害己(限制某些欲望和自由)手段。因而是一种必要的恶,它能够求得更大的善或防止更大的恶。3.职业的道德意义职业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负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2-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职业的道德意义主要表现在①每种职业都意味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即职责;②每种职业都意味着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即职权;③每种职业都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④每种职业都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4.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①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②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③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5、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①要爱岗敬业,勤于职守;②要尽职尽责,奉献社会;③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④要文明竞争,友好写作;⑤要勤奋学习,熟练业务。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1.教育劳动的特点教育劳动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的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级劳动。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教育劳动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A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B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②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A劳动对象的复杂性;B劳动对象的向师性;C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③教育劳动工具和方式的特殊性:A教育劳动工具的特殊性;B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C教育劳动过程的复杂性;D教育劳动效果的特殊性。④教育劳动人际关系具有特殊性:A关系众多,组成复杂;B网络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2.如何理解劳动对象的向师性①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3-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②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模仿。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④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3.如何理解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①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②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要受自己意识的支配。③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④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⑤只有当教师的教育引起学生积极肯定的反应时,教师的要求才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所以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教育劳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师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使得教师劳动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4.如何理解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①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②教育劳动的诸多要素千差万别,教育教学无固定程式可以套用,必须进行创造性劳动;③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④只有创造性劳动才能保持教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使教师享受教育的乐趣;⑤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但不能把规律教条化,必须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5.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①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③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6.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①树立新型的人才观;②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新理念;③教师培养与职业道德建设(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1.建立和弘扬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什么意义(概念、5内涵、4意义或要求):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凝练而成的、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可并共同追求的、相对稳定-4-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大学精神的内涵:①学术自由的精神;②独立自治的精神;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④开拓创新的精神;⑤理性批判的精神。是大学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精髓和内核。大学精神建设要求大学教师要(意义):①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②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③树立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④具有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①教书育人原则②为人师表原则③教育公正原则④依法从教原则⑤教育人道主义原则2.如何理解教书育人原则(资料:教师自身要素质过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光有知识还不够,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导师不能忙于自己的事务而疏于对学生的管理)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②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③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要求:①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②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③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3.如何理解为人师表原则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①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②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③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5-①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②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③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④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4.如何理解教育公正原则(资料:招生中违背教育公正原则的问题)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①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②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③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①坚持真理;②办事公道;③一视同仁。第五章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1.高校师生关系的概念和特点高校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教育为手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材为目的的一种关系。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①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最高层次)②师生之间的管理关系(核心)③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重点,与④并居于第三层次)④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条件)⑤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基础,第四层次)可分为:冷漠型、紧张型、关注型和密切型。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①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②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③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④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2.高校师生关系的矛盾冲突及其原因高校师生关系的矛盾表现在:①教育教学要求上的差异;②教育教学计划实施时双方配合的不协调;③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的直接冲突;④心理、气质、价值观上的反差。高校师生关系的矛盾产生的原因:①师生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差异;-6-②师生在教育教学方法理念认识上有差异;③师生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各自已有的条件上有差异;④社会大环境大气候影响引发师生关系的矛盾。3.如何调节师生关系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如何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资料:献血与学生权益)教师是担任教育责任,具有主导性的一方主体,学生是教师教育活动的承受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的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身的内因。所以教师都应当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育过程中应寻找适当的“切入点”或兴奋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教育目的。②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悉心指导,真正把学生置于教育主体的位置。③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合理要求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做到教书育人。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学生成才地重要前提,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地需要。①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地基本要求。教师应当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学生的专断蛮横发号施令。②对学生个性(心理、性格、气质和专业特长的独特性)的尊重。尊重学生个性,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①关心学生应既关心学生学业,关心其思想道德,既关心其交往和活动,也关心其生活与健康。关心学生是教育和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②多种途径深入了解学生: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应遵循师德规范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公正无私。③应理智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①严格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护学生,这又是教师对自己职业的高度忠诚所产生的对工作对象的一种极端负责的感情。从学生角度,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②原则:严而有理(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严而有度(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应有一个正确估量);严而有方(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有办法促使学生乐意去接受,确实执行);严而有恒(长久坚持)。第六章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1.教师集体中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①由于教育劳动的分工所导致的矛盾;②教师之间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彼此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③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导致的矛盾冲突;-7-④由历史的传统和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导致的教师集体中的矛盾冲突。2.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关心集体A团结和谐集体的意义:①教师集体会使教师产生内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