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006上海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文章冠世(居于首位)(2)不跻大位(晋升)(3)盈其箱笥(装满)(4)为时所排(排挤)18.下列句子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bA.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B.所以不欲观览C.衣冠之士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我对于这个人,不满意已经有很长时间了。(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没有读过。20.从刘禹锡、李德裕德对话中,可以看出刘的意图是(向李德裕推荐白居易),李的态度是__委婉拒绝___。(2分)21.文中为什么要将白居易与贾谊相比?请联系全文加以说明。(3分)文中将两人相比,是为了强调白居易和贾谊一样,虽然才能出众,却因遭人贬抑,未能充分施展其才能。(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半野园者,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相国既没,距今十有余年,园已废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荟萃,足以娱目;栏槛之回曲,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楼阁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气,如相国在时也。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寓居其中。余数过从杭君,因以识半野园之概。而是时,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顾不能忘情于此园,令工画者为图,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夫天下之山水,攒蹙累积于东南,而京师车马尘嚣,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不能无故土之感。陈君家杭州,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舍之而来京师,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则陈君于为官,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已。虽然,士当贫贱,居陋巷,瓮牑绳枢自足也;间至富贵之家,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心悦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剥削)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然则,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可也!22.本文第一、二段分别叙述了_半野园的概况__和_文章写作缘由__。(2分)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得一项是(3分)cA.半野园自相国逝世后即遭废弃,早已不复昔日胜景。B.陈君久居京师,日久天长,内心烦闷,想返回故乡。C.本文是陈君通过杭君的介绍,邀请作者特意撰写的。D.陈君在粤西做官时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现并不相同。24.作者规劝陈君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希望陈君能够像陈相国那样,努力建功立业,而不要一味贪恋富贵生活。25.这是一篇讽喻文章,它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如:委婉含蓄、借题发挥等。(2分)26.你对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顾,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这句话的思想意义有何评价?(3分)应有辩证认识:不要置民生于不顾,这在当时和现在都有积极意义;“得志”的“志”从历史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局限性。2007上海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统过干过:拜访(2)访以当时之事访:咨询。(3)干雅自多雅:一向(4)不矜小节矜:注重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cA博涉书记B干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亮相是(2分)a、dA作《师说》以贻之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C欲以立身扬名耳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3分)(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异”1分)(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3分)(“以”1分;“卒”1分;“至于”1分)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3分)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酌古论》序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注)①铅椠:指写文章②较然:明显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才智所在,一焉而已(1分)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b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增强了论证的气势(2分)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的事例(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26.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3分)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2分),为后人提供借鉴(1分)。2008上海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则人谁肯固矣(坚守,固守)(2)其必济(成功)(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一起)(4)侃率之以乘城(防守,登)细解:第一个语段选自唐代李翱的《杨烈妇传》,稍有删改,《新唐书•列女•杨烈妇传》。“固”出现于“君子固穷”(《论语七则》),“相与”出现于“飞鸟相与还”(《饮酒》)等。都颇为常见、常用。“济”(成功)、“乘”(防守,登)需要考生结合上下文来推测。实际上,熟悉古文的同学应该知道,这两个字及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其所考查的用法实属常见。“济”的“渡河”义大多同学都应该知道,这里不过是引申一下;而“乘”的“登”义原本就是其本义,“乘城”(登城、守城)也是古代史传文中常见的词语。它提醒我们在指导学生备考时对一些重要的词语(如史传文中常用的词语)其课本出现过的义项之外的解释也要关注。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bA.项城为叛军困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D.为君翻作《琵琶行》细解:问的是用法,即词性。B为动词,其余为介词。选项有两项出自课本(《项脊轩志》、《琵琶行》)。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力不足,死焉,职也。(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细解:虚词考查较多,如:焉(兼词“于此”)、虽、然。占了3分。隐含对古今异义词语“虽然”的辨析。“也”在这里表示判断,这道题目既是对“也”的考查,也是对判断句式的考查,占1分。此外还考查了两个实词“职、去”(各占1分)。本题及之前两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2分)细解: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分析杨氏的陈词:“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这番话的内容是两个,一是指出城池与当地胥吏、百姓的利害关系(“坟墓存焉”),一是指明胥吏、百姓应该怎么做(“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其思维方式是“换位思考”,其言语技巧是“设身处地”。所以答案是: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2分)深明大义(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细解:在故事类短文的阅读中,如果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只要理出她做了几件事就可以了,因为作者通常会通过不同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本文也是如此。在“劝夫”与“劝百姓”的两段对话中分别表现了她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等性格特点。以上两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细解:首先要明白其语句的特点:比喻、比较。然后,就可以分析出这样写的好处是: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答题的模式是:修辞效果+表达的情感。本题考查的能力点是:能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本语段为明代谭元春的《〈秋寻草〉自序》。与上一大题的考查点不同的是本大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没有涉及到鉴赏、评价能力,所以较往年的试卷难度有所降低。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