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十二五”期间,在市政府、省卫生计生委正确领导下,我市卫生计生事业蓬勃发展,护理事业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全市护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根据《徐州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制订本规划。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为总体目标,努力打造“健康徐州”和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坚持以护理队伍建设、提升护理服务和护理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深化护理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加护理资源总量,提高护理队伍能力素质,推进护理科学管理,增强城乡基层护理服务的可及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促进我市护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主要目标总目标:到2020年,护士配置数量符合要求,护士待遇权利得到保证;护理人才梯队初步形成,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初具规模;护士岗位管理落实到位,新入职护士和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制度进一步完善;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基层护理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老年护理服务行为更加规范;护理服务质量较大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使我市护理事业建设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具体目标:1、到2020年,每千人口注册护士达3.14名(预期性),医护比达到1:1.25(预期性)。三级综合医院和部分三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达到1:0.8(约束性),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达到1:0.6(约束性)。二级综合医院和部分二级专科医院(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护士比达到1:0.7(约束性),实际开放床位与全院病区护士比达到1:0.5(约束性)。全市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护士数比“十二五”期末增加55%(预期性)。2、80%三级医院全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50%二级医院实施护士岗位管理。推行护士分配制度改革,护士分层级岗位培训。护士依法执业,注册有效率达到100%。3、二级及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新入职护士、老年护理从业人员以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士参加培训比例均达90%(预期性)。4、到2020年,创成国家级护理重点专科1个、省级护理重点专科1-2个,扶持建立市级护理重点专科增至50个。5、争创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1—2个,建立完善与省级专科护士培训相对应的市级护士专业化培训专科设置,二级及以上医院ICU、血液净化专业护士持证上岗率≥90%;手术室、急诊急救、产科、新生儿危重症护理专业护士持证上岗率≥50%;其他开设专业市级专科护士持证上岗率≥10%。6、完善护士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争创1~2个省级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提高临床护士工作能力。7、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二级以上医院每季度开展1次优质护理服务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乡镇卫生院每半年开展1次优质护理服务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优质护理服务第三方满意度达到85%以上。8、到2020年,争取增加设置护理院(或医养结合康复医疗机构)1所。9、10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护理管理信息化(覆盖队伍、岗位、质量、安全等全环节、全过程)(预期性),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效率。三、主要任务(一)合理配置护理人力,深化护士岗位管理1、增加医院护理人力配备,维护护士合法权益。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根据临床病人需要增加护理人员数量,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医疗机构在保证护理人力配置、稳定护士队伍、改善工作条件、保障护士待遇、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等方面加大落实力度,维护和保障护士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按照江苏省《医院护理岗位设置名录》界定护理岗位,严格限制非护理岗位护士的使用,确保一线护士数量达标。2、深化护士岗位管理,改革护士分配制度。根据《江苏省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完善护士岗位管理工作。各医疗机构建立人事、财务、医务、护理、后勤等多部门联动机制,科学设置护理岗位,建立护士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建立健全符合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以护士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主要指标,结合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层。将护士分层管理与护士的薪酬分配、晋升晋级等有机结合,明确护士职业发展路径,拓宽护士职业发展空间。3、加强护士分层次培训考核,提升护士专业素质能力。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岗位培训制度,分层次实施岗位培训。落实国家、省卫生计生委培训大纲和培训要求,在组织开展市级培训的基础上,指导各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健全分层次岗位培训机制,结合护士分层级岗位培训的特点,明确N1~N4各层级培训阶段护士的培训内容、带教要求、考核形式等。重点加强新入职护士、专科护士、护理管理人员、社区护士、助产士等的培训,切实提高护理队伍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计划”,根据临床护理工作需要,选拔优秀护理骨干担任带教师资,开展床边技能操作培训。落实护士长跟班督导制度,确保培训及考核效果。加强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能力建设,培养年轻护士成长的领头人。常态化开展护士临床工作能力考核工作,逐步改革考核形式和方法,使考核贴近临床、贴近病人,能较真实地反映护士临床工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护理学科发展1、加强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十三五期间,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医疗卫生计生机构要将护理人才培养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对护理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提高护理人员培养、在职培训的层次和质量,重点加强护理骨干出国(境)外培训、国内专科实力排名前沿医院进修、市级以上专科资质培训等较高层次培训的力度。二级以上医院要建立和国内知名三级医院长期进修学习合作意向并定期选派护理骨干进修学习,建立健全专科护理人才储备库、护理管理人员后备库,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晋升等方面要有制度安排,优秀人才要有破格机制,为构建护理人才梯队、优化队伍结构打下制度基础。2、提升市级专科护士培训质量。根据技术成熟度、师资储备、社会需求等因素综合考量,有序发展和开设新的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加强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扩大市级专科护士培训的专业范围。同时,协助省卫生计生委做好在徐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贯彻落实《江苏省专科护士培训管理办法》,探索开展ICU、血液净化专科护士持证上岗。加强市级专科护士继续教育管理,提升市级专科护士培训质量,为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输送合格人选。3、全面实施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继续实施市级护士长岗位培训,结合新医改要求和护理管理趋势前沿,优化、完善现有培训课程,坚持管理知识学习与临床管理实习相结合,重点提升新任职护士长的管理水平,使其尽快适应角色、胜任岗位要求。到2020年,全市二、三级医院100%的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完成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二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护士长50%完成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着力推进护理管理从经验化向知识化、专业化转型。(三)推进专科护理建设,提升优质护理内涵1、开展病区专科护理标准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发挥市护理学会各专业学组力量,组织编写10个疾病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专项护理技术质量评价标准,各医院结合科室实际推进专科护理标准化、规范化,每个三级医院至少创建2个专科护理标准化示范病区,每个二级医院至少创建1个专科护理标准化示范病区,推进临床护理向真正的专科护理转型,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我市将把专科护理标准化、规范化的落实纳入市卫生计生委年度护理服务专项检查、有关医院综合目标考核等相关评审、评价。2、继续开展市级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评审。在不断加强现有市级临床护理重点专科建设及提高专科护理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评审标准、改进评审方法,扩大市级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评审覆盖面及专科领域,带动二级医院提升临床专科护理水平。十三五期间,争创省级临床护理重点专科1-2个,并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对市级临床护理重点专科每2年组织一次全面考核评估,加强全过程动态考核,将对各专科建设思想不重视、专科建设成效不明显等考核不合格专科,市卫生计生委将根据年度考核结果给予黄牌警告或取消市级临床护理重点专科资格。3、开展特殊患者专科护理服务。二级以上医院可根据自身专科特色开设门诊专科、专病护理服务,如为高危孕产妇、糖尿病患者、直肠癌造瘘和各种慢性伤口患者等特殊群体设立专科门诊,由获得相应资质的临床专科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专项护理技术或技能指导,以适应非住院患者或出院后患者进一步治疗、康复和延续照护的需求。探索专科患者个案管理服务模式,针对肿瘤、人体器官移植、糖尿病等专科患者不同的特点,探索建立医护协同、多学科合作的个案管理服务模式。由专科护士负责患者整体诊疗护理计划的实施、追踪和评估,统筹多学科参与的照护,建立患者出院后随访制度,让患者接受更加连续的服务,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康复机会,减轻患者负担,改善护理品质。4、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质量。不断完善护理工作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服务指南和护理操作技术规范。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大力推进优质护理服务,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院覆盖,提高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比例。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服务,体现人文关怀。建立完善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运用科学方法不断改进临床护理实践。明确护理质量控制关键指标,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定期监测、反馈制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各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结合实际,细化有关内容并具体落实,提高护理服务的专业性、规范性。(四)夯实基层护理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健康需求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护理队伍建设。增加基层医疗机构护士数量,到2020年,基层医疗机构床护比及千人口护士数达到目标要求。依托市护理学会培训、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和精准帮扶、首席专家服务基层等形式,实施对基层护理骨干脱产培训、指导帮扶、选派基层护理骨干到二级以上医院进修等,培训内容以老年护理、康复护理、慢病护理、患者管理、护理管理等相关内容为主。推荐优秀护理骨干参加省级“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务实进修项目”,送三级综合医院进修3-6个月相关业务。2016年优先开设骨科护理、老年康复护理专业市级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为基层、养老康复医疗机构培养和输送护理专业骨干。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探索护士多地点执业,使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实现护士流动,增加基层的护理服务供给。2、大力推进老年护理服务。逐步建立以居家为主、社区为依托、专业机构为支撑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尝试开展将部分一级或二级公立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护理服务机构,为老年患者以及失能、半失能等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康复促进、长期护理等服务。健全完善老年护理相关服务指南和规范。加强老年护理服务队伍建设,开展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发展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3、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出院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逐步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保障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与基层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服务机构等建立合作联系,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建立预约就诊、紧急救治的“绿色通道”,提高医疗效率,满足群众健康需求。4、加快发展城乡基层护理。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家庭病床和居家护理,为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患者等人群提供护理服务。护士加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护士上门为老年人、慢病患者、术后康复、肿瘤患者等提供适宜的护理服务。建立健全护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