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顶精文2019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复习题最新教材含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019年版新教材)一、单项选择题(160题)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哪些派别的标准(A)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哪些派别的标准(C)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自然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无论出现怎样的情形,都不可能改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这里,物质范畴的唯一特性是指(D)A.普遍性B.特殊性C.科学性D.客观实在性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B)A.静止B.运动C.存在D.发展6、在谈到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恩格斯指出“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化起直到思维。”这里的“它”指的是(B)A.实践B.运动C.静止D.时间和空间7、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B)A.发展B.运动C.变化D.时间8、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C)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9、“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1、《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2、科学家利用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213、“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表明(D)A.时间的特征是人的体验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1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5、“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表明的观点属于(A)A.否则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否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意识理解为“人脑分泌物”的庸俗唯物主义16、人能够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A.创造性B.计划性C.目的性D.指导性17、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D)A.意识和物质没有区别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不为物质所决定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直观反映18、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是(D)A.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有计划性D.承认规律的客观性19、人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C)A.创造规律B.消灭规律C.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D.不受规律的制约2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这说明(D)A.实践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B.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22、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这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C)A.客观性B.普遍性C.条件性D.多样性23、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其中蕴含的哲学原理是(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体现了(B)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歧325、发展的实质是(C)A.是一种运动B.是一种变化C.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是一种联系26、新事物是指(B)A.新生的事物B.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C.从未出现过的事物D.受人追捧的事物2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2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A.辩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29、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回答了(B)A.世界究竟是什么存在的问题B.世界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事物发展的道路和趋势30、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是(C)A.矛盾特殊性原理B.矛盾同一性原理C.对立统一规律D.矛盾普遍性原理31、矛盾是(A)A.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C.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32、事物发展的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B)A.由人的意志决定B.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有规律地向自身的局部转化D.由自然规律决定的33、“居安思危”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C.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D.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3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一切从实际出发C.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35、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运动和静止D.物质和意识36、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7、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越长越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D)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38、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C)4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39、“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B)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40、辩证否定的实质是(C)A.全盘否定B.肯定向否定转化C.扬弃,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D.否定向肯定转化4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必然是(C)A.直线式前进B.循环往复C.螺旋式上升D.难以捉摸4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44、客观辩证法是指(B)A.正确的辩证法B.客观存在的辩证法C.思维运动的辩证法D.概念的辩证法45、“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属于(C)A.主观分析法B.个别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一般分析法46、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的积极的思维能力被称为(C)A.创新思维能力B.历史思维能力C.底线思维能力D.保守思维能力47、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根本认识方法是(C)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法48、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A.发展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49、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回几株种在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家贵族观赏。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他不但没有死去,也没有任何不适。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这表明(B)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50、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5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包括(C)A.是认识的来源B.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是认识的先导D.是认识的目的52、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C)A.规律B.客体C.中介D.主体5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D)A.直观反映B.消极反映C.被动反映D.能动反映55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的能动反映的特征中,对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更为重要的是(A)A.创造性B.重构性C.选择性D.摹写性5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56、下列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是(D)A.感觉B.知觉C.表象D.推理57、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理解丰富。这说明(A)A.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性认识更丰富深刻B.理性指导下的感性认识丰富C.理性认识优于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58、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B)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B.认识论上的唯理论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D.认识论上的经验论59、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在于(A)A.理性认识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B.感性认识过于抽象C.理性认识更加真实D.感性认识往往是错误的60、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B)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C.从实践到认识D.从认识的初级阶段到认识的高级阶段6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根本原因是(C)A.事物现象的复杂性B.事物的多样性C.主客观条件的限制D.人的智力因素62、真理就是(D)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63、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上说是看它是否(C)A.被大多数人承认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C.与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