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与简答(一)名词解释(数字代表出题的次数)1、社会(2):2、“白领阶层”: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相对,亦称“白领工人”。一般指企业中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中上层被雇佣人员。他们工作条件较好,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工作时穿着整齐、衣领洁白,故称。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日益现代化的情况下,白领阶层的比例有提高的趋势。西方社会中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管理阶层和知识阶层的代称。白领阶层是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中坚和极具实力的群体。公司职员和企业职员、事业单位职员、机关职员以及公务员等均属此列。与“白领阶层”相对的是从事较多体力劳动的工人——“蓝领阶层”,现在这些说法,成了现代社会人人皆知的流行术语。中产阶层是一群相对富有,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生活,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且为全社会收入中等水平的群体。3、社会结构4、模式变项:(帕森斯)包括两层含义,其一,社会行动依其主观取向的一般性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即所谓行动的模式;其二,社会行动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观取向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因环境或条件的不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主观取向是变化的因素——变量。可是,一旦直接面对各种变量因素,立即出现的问题就是难以分理的具体性或复杂性。于是,帕森斯又从具体上升到一般,在他提出的“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概念框架中分析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5、功能替代:(默顿)又称功能抉择,即发现和促进新的社会功能,以顶替或抵消失调了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有利于社会行动、社会群体和社货币组织的功能平衡。6、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7、社会资本:(布迪厄)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8、社会吸引(3):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带来报酬,那么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们都会受到能提供这些报酬的人吸引。9、有机团结(2)10、区隔分化:是当代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提出的一种社会分化类型,卢曼认为,区隔分化将整体社会系统切割为结构相似的次系统。简单的原始社会是区隔分化的典型。11、结构限制12、失范(3):迪尔凯姆引进“失范”概念是描述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互相矛盾时,在个人和社会中都会出现的混乱状态。默顿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认为失范是社会系统不平衡的产物,失范状态的出现是由于在被社会认可的目标与人们通过被社会认可的手段来达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这间存在的不一致性,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失范就是指个体或群体因为自身或群体的原因实质上或被定义为违反了社会规范的行为。13、差序格局(2):这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用以描述中国人群体行为人人际关系模式的概念。在这种独特的格局中,“已”是中心,就像一枚投入水中的石子;而“已”与他人形成的社会关系就像石子泛出的水的波纹一样,依亲疏程度一圈一圈往外推,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差序格局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而不是个体主义。214、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15、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认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是社会事实。(3分)其显著性特征是: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2分)16、突生性质:在心理学方面,指在人际关系中或个人的心理或行为同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结合时显示出来的那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或生理的基础上去的;在社会学的概念中,突生经常是指社会这一复杂系统从微观层面的人与人的互动中衍生出来的,具有独立于个人并反过来加诸影响于个人的独特性质,这一性质使得社会成为一种事实存在。17、敏感化概念:由布鲁默提出,符号互动论的方法就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主张使用不那么明确被规定的、但更富有内容的概念。他把这种概念称之为“启发性概念”(直译为敏感化概念),认为它们都依赖于相关事物的意义。18、参照群体(2):人们对自己本身的价值、目标、理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能够提供规范性指导的比较框架的群体,参照群体既可以是个体所在的群体,也可以是外群体。19、隐性功能:是默顿分析功能的维度之一,与“显性功能”一起用来说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社会后果之间的关系。默顿指出,隐性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没有被预料、没有被认可的。20、索引性表达(2):相对于科学世界中的客观性表达,世俗生活中的表达依赖情境并以未经申明但能够被共同理解的资料或知识作为背景,这种表达称索引性表达。生活世界中任何一项表达或行动都必须依赖其他表达或行动才能被理解,这种无尽的索引追寻使得表达和行动很难得到终极性的说明。21、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这是由于行动者不相信政治子系统的决策权而出现的。当社会政治秩序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公开成为问题,当制度不能保障公民群众维持必要的忠诚和顺从时,这种合法性危机就产生了。动机危机:这是由于行动者不能感到有义务完全参与社会时引起的。当文化制度不能在社会化进程中为个人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制度所要求的活动中提供鼓舞的动力时,这种动机危机就产生了。合理性危机:即政治危机。这是由于政治——行政子系统不能作出足够数量的工具性决策所引起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经济子系统不能产生足够生产率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引起的。经济危机与合理性危机属于体制危机;动机危机与合法化危机属于同一性危机。共同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四种危机。22、理想类型(2):为了简化研究程序,增进学科理性,研究者往往从研究对象中抽离出共同特征经过建构加工形成一种概念工具。这种概念工具就是理想类型;它既是理念的,又是理想的。理想类型的概念是由社会学家韦伯最先阐述的。23、社会流动24、情境定义: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情境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25、再社会化326、货币哲学27、符号暴力:又译为象征暴力、象征权力。就是在一个社会行动者合谋的基础上,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权力,它强加并灌输各种分类系统,使人把支配结构看作自然而然的,从而接受它们。社会行动者对那些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暴力,恰恰并不领会那是一咱暴力,反而认可了这种暴力,即这是一种误识的现象。误识:是指行动者在符号权力的支配下,把符合某一社会群体利益的本、质上是任意的某种真理误以为是普遍真理。28、日常生活方法论29、中层理论:“中层理论”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在《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中首先提出的。“中层理论是处于下面两者之间的理论,一方面是在日常研究中大量发展了的微观的而又必要的研究假设,另一方面是发展统一理论的全面系统的努力,这种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被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是介于抽象的综合理论同具体的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是一种功能论,而且是一种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的功能论。本身不是经验研究,但强调经验分析,并为经验研究提供了一套功能分析概念。30、生活方式31、剩余物: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的反复使用的最基本概念,是深层的本能直觉同各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中介,是模糊不定的直觉本能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些非理性层面中的相对稳定因素。指的是人类也是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相对持久的恒量因素,是一种积淀或者说是心理积淀。(衍生物:是人类用来掩饰情感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以理性的外表的辩解性知识体系,通常情况下它们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各种理论。)32、陌生人:(齐美尔)又称作外来人、异乡人或局外人。指的是那些并没有完全融入其所属的那个社会或文化体系当中。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距离”。33、理性化34、生活世界35、范式:(库恩)指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是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甚至行为方式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学家提出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集合,它们建立在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共同或相近的理论假设基础上,因此同一范式中的不同理论对人类行为或社会结构的理解具有相当的一致性。36、感召权威:韦伯在探讨权威的合法性问题时,认为权威可以有三种基本的理想类型:感召权威、传统权威、法理权威。感召权威是建立在某种特殊的人格品质基础上的权威,也称克里斯玛权威,在这里,克里斯玛是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政治领袖或军事统帅)的忠诚或情感。具有这种人格魅力的人,常常被认为具有某种超凡脱俗的力量或品质。在不同历史时期,感召权威具有不同的形态。具有相当的革命性,也具有同样的不稳定性,是一种非常态的统治形式。37、失范性自杀38、启发性概念:同17敏感化概念。39、科层制40、异质性:(布劳)水平分化,是指人口在类别参数所表示的各群体之间的分布。这里的类别参数指将人口中的成员区分为不连续的类别,如性别、种族和宗教等。由此布劳得出,群体数量越多,那么他们的异质性将越高。不平等:垂直分布,是指人口在等级参数所表示的地位等级上的分布。42、机械团结43、虚假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概念,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和个人主义对4无产阶级及其他阶级的误导。历史地看,“意识形态”起源于培根的“假相说”,经历了托拉西的“观念科学”、马克思的“虚假意识”与“观念的上层建筑”、列宁的“科学的意识形态”、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等四个阶段。44、社会学想象力:(米尔斯)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45、普遍与特殊主义:(帕森斯)46、后传统社会:(吉登斯)《生活在后传统社会里》,就是传统已经不再起主导作用或者其传统已经逐渐消亡的社会。47、反思性48、镜中我:(库利)“镜中自我’,就是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也即想象他自己是如何出现在他人的意识中的。这种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象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库利有一句名言:“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这种自我认识有三种主要成分:(1)对别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象;(2)对他人对这形象的判断的想象;(3)某种自我感觉,例如骄傲或耻辱等。49、霍桑实验:1927-1932的工业社会学家梅奥为了能够找出鼓励雇员们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面而在霍桑实验场进行的一场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是意外的发现工人的产量取决于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心照不宣的非正式协议,从而证明了群体工作效率受其成员关系的影响。50、惯习:(布迪厄)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可以转换,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在身体之中。提惯习,就是认为所谓个人、主观性,也是社会的、集体的,惯习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主观性。51、集体良心:(迪尔凯姆)集体意识,是由社会成员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在交往中因共同利益、共同需求的共同价值评价等而形成的共有思想观念,有机团结的集体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模糊性或抽象性。52、结构二重性:(吉登斯)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介,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外在于行动,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53、双重解释学:(吉登斯)“在一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