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摘要“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一个特殊产物,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它的宗旨在于改造国民的品质,培养和提高国民的音乐素质,用音乐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学堂乐歌”为我国现代国民音乐教育的推动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学堂乐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其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教育影响一、“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所谓“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也常常用于指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它的产生受到了西方基督教音乐的传入以及早期新式军歌的影响,最早开设在一些教会学校。那个时候中国正处在“兵荒马乱,经人欺侮”的境地。以康有为为主导的文人、政客痛彻于中国之现状,致力改革,走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大意义。“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如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东渡日本学习明治维新后的音乐教育,他们受到日本音乐教育的启发而加深了对乐歌活动的民族使命感。后来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音乐教育家,开始把爱国民主思想和乐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唱歌活动成为当时文化运动中的新风尚,同时也成为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授课方式。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诞生而诞生的,在维新变法中起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提出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真正的将“乐歌课”列入课程设置;1907年(光绪33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第一次将音乐课程正式列入学制文件。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学堂乐歌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一次带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虽然学堂乐歌的整个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它代表着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歌曲教育的开始。此外,虽然当时中国的音乐家们并没有提出系统的声乐演唱方法,但对于演唱姿势、发声方法等等,都已经提出了初步要求,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学堂乐歌也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史的开端。在艺术成就方面,学堂乐歌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合唱的起源,开创了集体歌唱的演唱形式,学生们所演唱的歌曲多是依谱填词写成,引入了大量西方及日本学校歌曲的歌调,这些作品大多是单声部的齐唱作品,后来作曲家们开始不满足于这些单旋律的作品,自己创作了一些二部、三部的小型合唱作品,以李叔同的《春游》(三部合唱)为代表,开创了中国合唱创作的先河。二、“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1.“学堂乐歌”的意义从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来看,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学堂乐歌”作为本世纪初很具时代特色的一种产物,它的本质和宗旨无可非议的是本着改造国民之品质,力求培养和提高国民的音乐素质,利用音乐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形成音乐的美学观念,同时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具有爱国主义倾向的学堂乐歌代表作。换言之“陶淑生徒情性,于教育上为至要之端也。”这在当时已极为可贵了,它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指明了方向。2.“学堂乐歌”对国民音乐教育的贡献乐歌活动的开展为国民音乐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从音乐教育的教材方面来看,“学堂乐歌”活动的开展为我国国民音乐教育创立了第一批音乐教育的教材,如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和《重编学校唱歌集》、曾志忞的《教育唱歌集》等。这些教材努力做到从选材用语上切合循序渐进的原则,随着年级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编写程度不同的歌曲,从而提高了作为学校唱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作为唱歌课的必备知识———基础乐理,曾志忞先生又不失其时的编译了中国第一本比较完备和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乐典教科书》,给当时的音乐教育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推动乐歌活动,加强教育力度来说都极为重要。其次,在师资培训方面,“学堂乐歌”期间,曾志忞先生多次开展社会音乐活动,为师资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作用。三、结语学堂乐歌的发展,标志着我国民主主义新文化在音乐领域里已吐露出新的幼芽,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使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歌唱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同时,引进了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道路,提高了国民音乐文化素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了大批的音乐和音乐教育人才引进了西洋音乐文化,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促使某些新的音乐表演形式的诞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因此,学堂乐歌的兴起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称得上是一次具有启蒙作用的音乐教育运动。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是令人瞩目的,它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参考文献:[1]梁启超.饮冰室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3]汪毓和.中国近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