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在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秩序,整合的纽带:家庭、语言、分工和宗教2、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主要用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4、形式社会学: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社会交往的模式”。5、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的建构,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之中,因此是一种理念,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于之近似,不会同其完全一致。是一种乌托邦。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是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特殊认识工具,也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一种概念工具。6、个人魅力型统治: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出色的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基础上的。7、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在科层制内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则。8、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9、有机团结:它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10、模式变量: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的类型学工具,在对社会系统的分析中,他又独特的充当了描述社会关系,区分社会结构的类型学工具。11、功能分析范式AGIL:行动系统的基本制度化结构是由这一系统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决定的。帕森斯提出四个基本范畴来概括这些功能要求。这就是A(适应)G(达鹄)I(整合)L(维模)。这四项要求是任何行动系统(包括社会系统)都必须满足的。12、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蒸气不断推泄出去,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使猛烈的敌对情绪不断排泄出去,或有敌意的参与者退出来而不至于使群体解体,也不至于破坏整个结构,社会安全阀可以运用潜在的冲突维持社会结构。13、强制性协调组合:一切具有权威结构的社会成员的结合形式。14准团体:在强制协调组合中占有相同地位、因而拥有相同的潜在利益的人群集合,在权威地位上的共同境况使他们具有某种共同特质,由此而区别于人群的随意集合。15、社会吸引:当行动者互相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而有确信对方愿意提供这种资源时,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相互吸引。16、镜中我:是一种镜中自我,以其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即想象自己是如何出现在他人的意识中的。17、标签理论:它认为所谓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行为之所以成为越轨行为就是因为社会给他贴上了这样的标签。18、人格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中,就会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动力。19、依附理论:依附理论同传统的现代化理论针锋相对,在“中心—边陲”概念基础上,重新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简答题:1、孔德的社会改造理论是什么?1、整个社会培养一种崇尚科学与自然的社会心理2、对策、手段——在社会上要扩大博爱的倾向3、强调教育,以道德教育为重点4、特别提到了牧师的作用5、要充分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6、初级社会改造2、齐美尔是如何分析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的?客观性与个性的矛盾。(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矛盾)主体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和倾向,内化在行为者当中。客体文化,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组织,团体等,外在于个体,影响个体生活的每个方面。在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塑造着客体文化,并同时也接受着客体文化的影响。但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有了内在的生命力,不再受主体的控制,并且存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优势却越来越明显,对行为者产生压制作用。(1)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提高了人们生产各种文化因素的能力,主体却越难以把握。(2)客体文化在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领域急剧扩展,“知识分子”越少,专家越多。(3)精细的劳动分工使人们看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工作毫无意义,没有刺激,没有创造,只有机械的重复,工作中人际的交往,也只是与自己差不多的人之间的会面,没有多少新奇事物可分享——“文化的悲剧”3、韦伯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宗教社会学:从宗教社团,教规教义,宗教伦理等方面研究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功能,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系统本身发挥功能和发展的规律性。4、涂尔干反常社会分工理论?涂尔干把当时的社会危机主要归因与社会分工的反常状态。以下是几种反常状态的危害:1、速度过快的分工:没能及时建立新的社会联系,脱离了原来群体,又未与新群体建立联系。“失范”2、强制性分工(不平等分工):造成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财产继承引起的不平等,阶级不平等),加剧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3、不协调的分工:由于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的不协调,劳动积极性缺乏。非人化的分工-纯技术的分工。以上各种反常的社会分工的共同特点,它们不具有能够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牢固的道德基础,因而无法保证通过它们而发生改组的新型社会结构能长期维持下去。5、霍曼斯的交换命题?①成功命题: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相应报酬,越可能重复。涉及行为和奖赏的次数。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预测将来或目前可能发生的事情。③价值命题:后果越有价值,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行动和价值间关系。④剥夺与满足命题: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报酬追加部分的价值越小。行动次数和行动价值。⑤攻击与赞同命题:没有得到预期报酬或遭到没有预料攻击,愤怒,攻击性行为。超过期待值,没得到预期的惩罚,高兴,行为结果价值增大。报酬期待须与实际报酬一致。⑥理性命题:社会行为,理性行为。中心内容,价值选择。6、戈夫曼的喜剧理论?①印象管理:制造情境定义的过程。②为实现印象管理,需要运用手段、工具来装点门面。③表演有前台后台之分。④成功的印象管理需要整个剧组配合。⑤根据表演者目的不同,误解的表演和神秘的表演。⑥自我概念分为:表现出来的自我和强加的自我。⑦自我如不能让人信服,互动过程可能被破坏。⑧互动双方对维持相互身份共同承担责任。论述题1、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他强调冲突在社会系统中的正面功能,也即建设性、有益的功能。冲突的含义:(1)不涉及双方关系的基础、不冲击核心价值的对抗(2)指社会系统内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指社会系统本身的基本矛盾,不是革命的变革(3)指制度化了的对抗,也即社会系统可容忍,可加以利用的对抗。冲突的正面后果:1、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1)冲突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线(2)群体间发生冲突时,可以促进群体内部的团结(3)虚构的“冲突”对群体也具有“聚合”功能(4)不断与外部群体发生冲突的群体往往不容忍内部冲突2、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的功能冲突增加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社会如果没有冲突就会僵化与停滞。对社会结构平衡的威胁不是来自这种冲突,而是来自僵化本身,它使敌对情绪日积月累,一旦这种敌对意识在冲突中爆发,就可能使社会结构解体或崩溃;而使冲突制度化的社会比僵化的社会更稳定,整合程度更高,允许对立的要求迅速而直接地表达出来,能够通过消除不满的根源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系统通过容忍冲突,把冲突制度化,使自身具备了一种重要的稳定机制。冲突对社会关系具有重新统一的功能。3、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冲突唤起联盟,当不同群体对付共同的敌人的时候,这些群体间的对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得到克服。与共同敌人的对抗可以在两方面成为联合的因素,一是导致带有不同边界线、意识形态、忠诚和公共价值观的新团体的形成,二是为了终止这种对抗,导致对付共同威胁的暂时暂缺工具性联合,即通过暂时的联合保护它们共同的利益。暂时的联盟不同向更持久的团体转变,它们是从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最简单的联合形式,包含一个不能再缩小的最低限度的联合基础,长久的契约需要立约者放弃一定的行为自由以实现团体的利益。4、冲突对新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冲突可能导致法律的修改和新条款的制定;新规则的应用会导致围绕这种新规则和法的实施而产生的新的制度结构的增长;冲突还可能导致竞争对手们和整个社区对本已潜伏着的规范和规则的自觉意识。冲突创造新的规范和价值观念,矫正权力与权威中具有破坏性的因素,引起一定的变革,变革常常作为冲突的结果而出现。如劳资冲突,导致集体商谈的程序,以解决劳资矛盾。5、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最有效的抑制冲突的力量,是展示相对力量,即冲突较量。冲突的平衡机制:(1)冲突创立与修改了那些对于双方都非常必要的公共规范(2)冲突导致一定的力量均等的环境条件,每一方都宁愿对方具有同样的组织结构与状况(3)冲突使相对权力的再估计成为可能,这样冲突作为一个平衡机制而服务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的维持和巩固。2、霍曼斯和布劳的理论比较?(交换理论)①理论目标。研究重点存在差别。霍曼斯,所有社会现象的解释都植根于心理学原理,过于极端。忽视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生性质,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球普通出,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布劳,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发生着同样的交换过程,只是宏观中这些交换过程更加复杂。A.从基本的交换现象中获得对社会结构形成过程的深入了解。B.不断扩大研究领域,随时补充新的概念和原理,用以认识宏观社会交换网络。从而考察宏观交换过程。②社会交换:霍曼斯,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交换行为。布劳,交换,特定类型的交往。A.社会交换,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他人的回报,一旦停止回报,交往关系中止。不期待他人回报的交往不是交换,交换概念比霍曼斯窄。B.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自愿性活动,暴力胁迫下的行为不是交换行为。③基本交换过程:霍曼斯,集中分析抽象的交换原理。布劳,主义分析基本的交换过程,即社会交往发生、发展及其基本形态。A.吸引与竞争。B.分化。C.整合和冲突。④宏观交换观点:霍曼斯,心理学原理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布劳,分析宏观过程,除了基本交换理论,增添新的概念。A.共享价值观。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使各方以同样的情境定义进入交换关系,人们从而预先掌握各种交换关系中社会公认的报酬期待、互惠标准、回报价值以及公平准则。B.制度化,其核心是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套涉及各个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3、布鲁诺是如何总结发展符号互动论的?(一)提出从符号互动论角度看社会1.乙主观定义(与文化知识经历有关)甲的行动互动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对客体的界定:能够对之进行处理的事物;(2)对客体分类:物质客体、社会客体、抽象客体;(3)主客体关系:客体的意义有赖于主体去赋予,而这种赋予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二)符号互动论与结构功能主义的区别——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的看法不同(三)互动论思想的基本归纳1.理论前提:(1)个人对事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是根据他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2)这个意义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得到的;(3)这个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通过解释过程不断修正的2.基本原则:(1)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2)思想的能力是由社会互动所塑造而成的;(3)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习得了意义和象征符号,从而得以运用人类独特的思想能力;(4)意义与象征符号的运用使人类得以行动与互动;(5)在行动与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景的诠释为基础,而修正和改变意义与象征符号;(6)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上述的修正与更改,部分是因为具有与自我互动的能力,能检验他们可能的行动过程,评估其相对利弊得失,然后加以选择(人具有反思能力);(7)交织的行动与互动模式构成类团体与社会3.基本观点:(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不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