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辨析题和解答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辨析题第一章1.静者恒静,动者恒动。错。这句话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完全对立起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对。这句话表明意识是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主观形式中有客观内容;主观差别有客观根源;主观特征有客观原型。如果只承认主观作用,否认客观作用,那么将导致唯心主义;如果只承认客观作用,而否认主观作用,那么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反映论,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认识论】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因此,人脑是意识的源泉。错。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即客观存在是意识的源泉。4.“狼孩”没有意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对。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对意识产生和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鬼神是客观实际中并不存在的,因而有关这类意识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错。首先,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其次,关于鬼神的意识有客观原型。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白天所见所闻是客观实在,经过人脑整合、加工后成为主观映象,夜晚呈现于梦中。7.联系构成运动对。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运动是事物或现象变化及变化的过程。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换一个角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而对立统一规律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事物相互联系时,它们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说,联系构成运动。8.脱离了人体的手不再是人的手对。因为人体是一个系统,人的手是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作为整体具有各个要素单独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个功能是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人的手具有的手功能,是因为手与人体系统其他器官相互作用,而非人的手这个单独因素本身具有的功能。因此,当人的手脱离人体时,手不再具有原本手的功能,因此不再是人的手。9.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错。首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立统一的,这句话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其次,这句话一味而盲目地否定资本主义,而辩证否定是“扬弃”,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只有辩证否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社会主义更科学、更健康地发展。最后,这句话与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相违背,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共产主义的观念相违背。10.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对。首先,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要辩证否定资本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社会主义更科学、更健康地发展。其次,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形成社会主义经济学,是符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的,是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念的。11.白马非马错。马是共性,白马是个性。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中,个性中包含共性,共性与个性相联系而存在,所有个别都是一般。“白马非马”同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相矛盾,割裂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第二章1能动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反映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是新唯物主义能动的认识论。否认反映论将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总过程的两个阶段对。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借助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是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资料,并对感性资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3你看到了什么往往取决于你懂得了什么。对。“懂得了什么”是理性认识,“看到了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的,主体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影响着感性认识的方向和深度。4只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就能形成理性认识。错。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条件是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并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两个环节缺一不可。仅拥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没有借助抽象思维去理解这些材料的实质和内在联系,是不能形成理性认识的。5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三个不同的真理。错。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描述的是每一个真理三个不同的方面,而不是三个不同的真理。正确的表述应为任何一个客观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一元性;真理的相对性表明真理的广度和深度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表明真理的内容和认识能力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6有用即真理错。首先,“有用即真理”这句话将检验真理的标准规定为客观事物的价值,有价值就是真理,没有价值就不是真理,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相违背。其次,“是否有用”对于不同的主体,或者是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同一主体,答案是不同的,“有用”一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相违背,破坏了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第三章⒈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斗争贯穿于哲学发展过程始终。错。马克思之前不存在唯物史观。一直是唯心史观贯穿于哲学发展的过程始终。唯心史观只考察了人类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而且一直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但是历史观是唯心主义。⒉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消失了,但,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这说明社会意识并不依赖于社会存在。错。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即有一个时间差,并且,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消失了,但是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⒊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手推磨”和“蒸汽磨”是两种不同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不同导致生产力的不同,生产力的不同导致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不同,而生产方式是广义的经济结构,从而导致了经济基础的不同,又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导致了上层建筑的不同。因此“手推磨”和“蒸汽磨”对应的上层建筑分别是封建主的社会和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错。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力。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生产关系不一定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因此不一定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越高,生产关系就越先进。错。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才是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就越高,此时的生产关系不一定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因此生产关系不一定是越先进。所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越高,生产关系不一定越先进。⒍“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对。“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不一定拥有先进的社会意识,但是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意识未必落后。第四章1、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由此,可以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错。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商品中相互依存。如果生产者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所以会相应地影响到商品的价值,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商品的价值,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目的相违背。因此不可以不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供过于求,物价就下降;供不应求,物价就上涨。所以,商品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错。商品价格是由商品价值量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又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而非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3、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此,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并不重要。错。个别劳动时间直接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生产者盈利,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生产者亏损。因此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应尽量缩短个别劳动时间。4、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创造的。错。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指的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论述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从阶级属性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斗争目的、性质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对科学理论指导的需求强烈。19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的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所有理论和努力必须全部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性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本人的与时俱进和后人的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的极大提升,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⒈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通过感觉所感知,但不依赖于感觉而存在,被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论的意义在于: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哲学范畴中的物质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分开来,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⒉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首先,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将导致形而上学。其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而主张某种精神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⒊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首先,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稳定与守恒。其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