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我们将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或隐或显的、没有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能甚至扰乱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称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在新课改广泛实施的今天,这许许多多的课堂问题行为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影响了教学进度,不仅妨碍了问题行为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对其他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了解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揭示小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应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策略。本文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预防、控制、矫正三方面提出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策略。关键词: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应对策略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要素结合而成的复杂体系,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师生完成教与学任务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有的学生随意和周围的同学讲话;故意打断教师的讲话;做怪动作;与周围同学发生争议;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看其它书籍等等。这些行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成绩逐渐退步,还影响周围其他同学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打乱课堂教学秩序,降低课堂教学效率,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能够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对于课堂问题行为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本论文立足于国内外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将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力求找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2(二)研究的意义1、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现实价值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发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小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比较短,据研究表明5~7岁儿童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平均时间是15分钟左右,7~10岁是20分钟左右,10~12岁是25分钟左右;随着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小学生要求独立和摆脱成年人的控制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因此小学生就开始出现了抵制成人控制、抵抗纪律约束的行为;小学生的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比较差,常常需要借助外来压力的作用,而不是自觉的完成某项任务;小学生的情感发展不稳定,自制力、坚持力、耐力比较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导致了课堂的问题行为十分突出,因此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十分有价值。2、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完成教与学任务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为了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作为保证。但是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课堂问题行为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它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干扰着课堂教学秩序,使教学效率降低。小学阶段的学习承担着为整个人生学习打基础的责任重担,因此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深入而全面地研究课堂问题行为。3、分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教师全面认识学生当今时代的教育主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认识学生,有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因人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具有多样性,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教师更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4、研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小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的种种问题行为,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简单的举手投足,其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刻的心理因素,比如得不到认同寻找注意、经常受到挫折而产生不满、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处理不当,无法把握应对方法,那么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管理还有可能会损伤学生的心理。因此,认真分析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二、研究现状(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1、从学生层面界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林伦将课堂问题行为定义为:“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作用)。”[1]我国学者邵瑞珍等人认为:“课堂违规行为是指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2]李志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其他人学习的行为。”[3]李德显认为:“违纪行为是指一个学生的行为妨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或教师的教学。”[4]2、从教师与学生层面施良方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为。”[5]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的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为。”[6]3、作者本人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界定,基于此本文认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或隐或显的、没有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能甚至扰乱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对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教师、课堂环境、学生自身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国外研究综述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Eysenck)教授认为,人格特性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4遗传在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上起了重要作用。英国心理家费雷泽(S.C.Fraser)等则认为,课堂环境也会影响学生的问题行为。库宁(Founin.J)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与教师有关。教师教学策略不当、教学方法陈旧等,以及不注意课堂组织或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差,都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诱因。[7]2、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学者杨璐、叶珊以心理学的角度为出发点,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了探析,认为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受情感、认知、人格和行为等多个维度的影响。[8]吴康宁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分析,指出周围环境是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鲁洁则认为,家庭、社会环境、同辈群体是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9]本研究借助中外学者的研究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出发,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3、现有研究的不足作为课堂管理研究领域的一部分,我国教育界对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还没有专门的著作,只是在课堂管理研究著作中作为某些篇章出现,比如陈时见的《课堂管理轮》、杜萍编著的《课堂管理的策略》、邵瑞珍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等,但这些著作中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还是比较侧重于理论研究,对于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原因的探讨,多是理论层面的分析探讨。通过查阅书籍和相关文献发现,专门针对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这说明我国目前在课堂问题行为的研究领域上还是比较薄弱的。本研究深入到小学生学习和家庭生活中去,采用观察、访谈的方式获得特定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实际情况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努力探寻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地提出解决策略。从这方面来看,本研究可以增加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方面的实证信息,又可以从事实出发,寻找一条预防和纠正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危害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学生,他们大多思维敏捷,因此,当他们发生一些令我们感到意外的行为也不足为奇。比如,在笔者的实习经历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男生不知从何处弄来了一只奄奄一息的蟑螂,并用这只蟑螂去吓唬女生,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使课堂教学秩序失去控制;还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突然问道:“老师,你有男朋友了吗?”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非要知道不可,更多的是想引起课堂的哄笑,引起老师的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这些行为已经直接扰乱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引起教师的重视;同时在课堂上也存在着这样一些学生,他们沉默寡言、心不在焉、上课发呆等,这些行为并没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开展,因此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将之忽视,其实这些学生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习惯,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当今的小学生中有哪些课堂问题行为呢?许多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发生的问题行为通常可以表述为两种:显性课堂问题行为和隐性课堂问题行为。1、显性课堂问题行为显性行为是指能够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行为。而在课堂上学生明显违反课堂教学规则,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称之为显性课堂问题行为。小学生经常出现的显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吵嚷起哄,交头接耳,擅离座位,随意走动,吃东西,与同学口角,恶作剧等。由于显性行为直接影响或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会打乱教师的教学步骤,破坏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降低教学效率以及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很多教师会对这种直接破坏课堂教学环境的问题行为施与更大的关注,并想方设法地遏制这类行为的发生。2、隐性课堂问题行为隐性行为是指不能直接吸引他人注意力的行为。对于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虽未直接影响他人学习和课堂教学秩序,但影响本身的学习的行为称之为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小学生经常出现的隐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走神,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写其他学科作业,看课外书,害怕老师提问,迟到旷课,过度焦虑,极端羞怯,上课睡觉,做白日梦等。由于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并没有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注度较小。6(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论文撰写之前,笔者曾访问过实习学校的一些老师对于在课堂上很安静,但我们又可以确定他不是在听课的学生,会怎么处理他们,大多老师都表示只要他不影响课堂,就不用去管他了,光是管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已经让人一个头两个大了,哪还能兼顾得了那么多。从这些老师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在管理课堂上大多数教师更注重显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对隐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则没那么在意。但事实上在关注显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之时,我们更需要关注隐性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它具有隐蔽性,不易于让人察觉,不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秩序,但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概括起来,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课堂教学的危害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根据“破窗理论”[10],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一个不良行为的苗头一旦在课堂上出现,而没有得到遏止,其他学生就可能受到暗示和纵容,出现大片的违纪行为。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其重要环节是:信息输出——信息接收——信息反馈,经常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对信息的接收时,缺乏主动性,因此教师比较难以把握学习者反馈的信息,从而使教学活动中信息的交流不畅,降低课堂教学效果。这些行为大多都伴随着消极的情感,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些消极的情感会感染到其他同学以及教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受到阻碍,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2、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危害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在很多时候无法独立地辨别是非,只会直观地模仿,简单地看待问题。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会使学生身处于不健康的行为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以隐性课堂问题行为来说,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是小学生社会性心理发展障碍的表现。比如:害怕老师提问就是在人际交往障碍在学习上的表现,害怕老师提问问题又会扩展一切人际交往的害怕回答问题,对于交际缺乏勇气,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