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模试卷讲评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角度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混淆因果以偏概全答非所问肯否失当范围不清指代有误推测有误无中生有四大类型:两句混杂、前牵后连、中途易辙、反客为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考试说明·病句类型文言文翻译•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8题考生答案•①塑造了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形象。•②怀才不遇,知音难遇的悲愤与哀伤。•③黄鹂音虽好,却无人愿听。•④写了一只不知叫什么名的鸟儿和黄鹂的形象。评一评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的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稀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诗歌的形象形象人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复习巩固诗歌中塑造的物象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问题:请分析诗中塑造的意象。巩固练习•①本诗塑造了胸怀大志、不畏艰险的瀑布的形象。•②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聚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③作者通过对瀑布这一形象的塑造,以此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志向高远、不达目标誓不休的精神。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等;表现手法艺术构思表达方式想象、联想、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用典、象征、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比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承上启下、以景结情、以小见大、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比较鉴赏下列两首诗歌•在长安听百舌•隋•韦鼎•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这两首诗虽都写到“鸟”这一意象,但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请加以分析。绝句宋•道潜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拓展延伸•1这首诗表面写高岩之鸟,实则是一首讽刺意味十足的政治抒情诗,试问“高岩之鸟““百舌黄鹂”分别指代哪两类人?举一反三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插叙的作用: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⑵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具体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1.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让小说流淌着更多的温情,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表达效果看,有利于使故事情节更完整,展现主人公更丰富的情感世界,•2.戛然而止结局。•①从主题上看,使小说的主题意蕴更丰富;从刻画人物形象上看使人物形象更突出。②从表达效果看,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给读者想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解答探究题,应注意:•不要凭空乱说,既要拓展得开,又不能完全离开文本;探究的观点必须能从文本中找到依据。现代文阅读•①答案要点化。•②要点序号化。(尤其网上阅卷)•③增强文本意识,语境意识。•④完整表达,卷面整洁,书写工整。注意•进入状态•掌握规律•规范答题•少失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