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雷雨》文学评论范文《雷雨》文学评论范文《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雷雨》虽然作为一部好作品,但其问世却有点曲折,显得寂寞。他写完这作品时才二十岁多点,就给了一个在《文学季刊》任主编之一的朋友靳以,之后靳以也给了另一个主编郑振铎看,但郑振铎一下子不能判断作品的优劣,就说它“写得有点乱”,靳以怕别人说他是朋友徇私,不好意思再拿出来发表。后来不久,靳以拿给了巴金看,顿然觉得不错,推荐给了一个主编,让其发表出来。这样《雷雨》才发表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以后,这个作品也没有社会上的反响。很奇怪,与曹禺的其他剧本发表情况正好相反,而其另外一部作品《日出》却遭到轰轰烈烈的欢迎和讨论,《雷雨》刚刚2问世的时候相对来说是比较寂寞。曹禺(1910—1996)现代著名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广泛阅读“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著,参加了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每一部成功的作品,少不了杰出的表达手法,具有令人欣赏,叹为观止的特色!首先,对话个性化是这个剧本的突出特点。《雷雨》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相应有所变化。总体看来,周朴园说话盛气凌人,侍萍说话抑郁平缓,鲁大海说话直截了当。人物语言还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相适应。比如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周朴园由未认出侍萍打听30年前梅小姐的情况,到认出侍萍始而惊愕,继而威吓,进而以钱封口,“痛痛快快地,你要多少钱吧”“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负担”,不仅表现3出资本家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使自己的罪恶不致败露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用词和语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充分显示出当侍萍已死去不再威胁他的地位、声誉时,他可以不忘掉她,一旦侍萍站在面前,他的资本家的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他对当年侍萍的怀念都服从于作为资本家的他的利益了。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充分表现了她的悲愤和仇恨及发自内心对周朴园的轻蔑和愤恨,也表现了侍萍的刚毅与倔强。然后,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是又一特色。剧本的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如何使复杂的人物关系,激烈的矛盾冲突得到集中呈现呢,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戏里有戏,显隐交织。很多人物之间都有双重关系——周朴园与鲁侍萍既同居又是主仆关系,周朴园与鲁大海既是父子又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周萍与鲁大海既是兄弟又是资本家少爷与工人的关系,周萍与四凤既是兄妹又是恋人、又是少爷与女仆的关系等等。复杂的关系使剧情紧凑,巧妙的安排使得故事在时间、地点高度集中,剧中矛盾冲突集中、紧张。使得剧情显得紧凑丰富又显得扑溯迷离,起伏跌宕,吸引读者,扣人心弦。《雷雨》里有一场戏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周朴园跟梅侍萍(鲁妈)30年以后的见面,这是非常精彩的一个片段。三十年后,梅侍萍偶然来到周家,首先认出周朴园,满以为对方也会一眼认出自己的,心里非常紧张,见他反应漠然,她不由得感叹了!大家发现了吗?这时4候的鲁妈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她说:“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这句话不仅将侍萍内心五味杂陈的万千心事融入其中,而且从侧面告诉读者,当年那个青春貌美的侍萍已一去不复返了。这句话很精妙,很巧妙的反映出二者的不同处地,作为不同的身份,也能体现他们人生经历的很不同!一个妇女过了30年,经历了不少人事沧桑,做了几十年老妈子,现在已是老太婆了,但是在她以前的情人面前,她心疼的是我已经那么苍老了,变得那么难看了,“我已经老得连你也认不出来”,连你是我那么亲的人也认不出了。“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由此可以看出30年前的侍萍一定漂亮极了,吸引了周家大少爷的。这句话很绝,给予了很多想象,这也就是曹禺的过人之处,绝啊!令人感到颇有意味的是,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周朴园究竟有没有爱过梅侍萍?存不存在男女的真挚的爱情?这问题同时包含剧中的其他人,那就得交给读者你自己去探讨。无论是从故事层面、戏剧效果,还是从更深的人生哲理意蕴,不管从那种角度而言,《雷雨》都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彩之作。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它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因此得到了不少名人的重视和评价。俄罗斯一个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当时分析托尔斯泰的作品说,托尔斯泰的作品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心灵的辩证法”,你明明看到他的性格是这一面,可是他慢慢会发展到它的反面,你看《复活》5也好,《安娜·卡列尼娜》也好,这些人物都是这样,他一开始出来是朝正面的,可最后走到反面。曹禺也是这样,曹禺每个人物的心灵历程,其实都是心灵辩证法的一个展示过程。这我觉得是艺术大师所必备的一个条件。所以,我认为像《雷雨》这样的作品,它是一部世界名著,完全是当之无愧的。——陈思和《雷雨》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作者于全剧的构造、剧情的进行、对白的运用,的确是费了莫大的苦心,而都很自然紧凑,没有现出十分苦心的痕迹。作者于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学等,似乎也有相当的造诣。以我们学医学的人看来,即使用心地要去吹毛求疵,也找不出什么破绽。在这些地方,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他的这篇作品受到同时代人的相当地欢迎,是可以令人首肯的。——郭沫若《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多幕长剧,写成于1933年,最初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剧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框架里,集中描写了周、鲁两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复杂纠葛和由此形成的大悲剧,深刻地暴露了老中国上流社会的历史罪恶。《雷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在创作上的迈向成熟。——北大教授唐沅《雷雨》大胆地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地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人物少,时间短,场景集中。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文艺理论家冉忆桥6《雷雨》是一个剧名,但其不止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而且又指出剧中人物如同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希望冲破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在结束第三幕结束之处,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预示着中国将会有一场大的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一个成功的剧本,就必然会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因为戏剧要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所以必须高度集中,突出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雷雨》的表现上充分体现了戏剧冲突的重要性,突出了主题,顺利的表达了需要。《雷雨》无论是对于我们当前的戏剧创作还是戏剧观念都有着深刻的启示。《雷雨》是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这部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是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这就足可证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使用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