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重点考虑的问题。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对有效学习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以下成果:(一)理论层面的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有:1.有效学习产生的条件:有效学习的产生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①内部条件之一:学生原有的经验是影响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②内部条件之二:学生要有主动的学习加工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问题。③外部条件:影响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极多,大至社会、学校、家庭,小至班级、课堂和同伴。家庭的教养方式、学校和班级的管理方式、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特点等都是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但就学校教育而言,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为密切的是教师的“教”,教师的职业道德、知识能力水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以及教师人格特征等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因素。2.促进有效学习的策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促进有效学习的策略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①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产生。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③教会学生学习策略。④促进学习的迁移。⑤优化学校和课堂管理。(二)实践层面的研究从实践层面的研究情况看,一方面是教育实践工作者有意识地进行把有效学习理论应用到教学中的探索;另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从经验出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些对理论的应用或经验的积累又因学习领域的不同和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实践层面的研究涉及到解决学生愿不愿学(学习兴趣、动机)、能不能学(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会不会学(学习方式、方法、策略等)和乐不乐学(学习情感、态度等)的问题,在此不一一列举。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和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年轻一代能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标准》的公布和实施,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学习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有效学习的发展受到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的教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新课程实施中具有关键作用的教师只有具有自觉反思、善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促进教学师的有效性教学,让所有学生有效地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效和低效的学习,已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以教定学”而非“以学定教”的现象,影响了学校教育本体功能的实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有其中的重视的是在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新课程理念理解的浅表化,操作形式化的现象,课堂教学看着气氛热烈,学生似乎积极主动,但实质上并未有引起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因此,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教师的观念,外化为教师的行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当前新课改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从以上背景出发提出的,它以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习为目标,将已有的有效性学习理论与经验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二、课题的目标、价值1.目标;(1)在国外,描述或说明学习的行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学习理论异常丰富,而在我国,研究教师行为的教学理论也相对比较丰富,研究学生行为的学习理论相对薄弱。我们这个课题试图选择这样一个视角:运用已有的丰富的学习理论成果,研究从教师的角度如何去运用这些学习理论组织教学,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习效率。(2)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是一个切口小而内涵丰富的广袤的天地,是基础教育寻求走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样的应用研究如果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能有效地引导师生进行教和学的方式的变革,能够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坚实的抓手,引导教师关注课程改革的内涵,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从而改变目前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领导苦管、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主旋律。(3)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先学后教”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模式操作策略。(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机会,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变化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并通过尝试合作学习,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2.价值(1)“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通过实验,把国家研制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付诸于实践之中,在实践过程中,探索落实自主学习的途径、方法,寻求规律,验证其可行性、适用性和科学性;从总体上把握《课标》的特点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把理念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体现素质教育观念,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教育重心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学习所说的“有效”,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首要指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有效学习有先天的联系。本实验研究能较好地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切实解决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华而不实”问题。(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4)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能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课堂驾驭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5)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三、课程研究内容:1.课题研究内容(1)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如何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如何发挥好有效地主导作用。(3)找寻学生如何高效学习必要的先决条件(如:支持性的环境;适当的挑战/困难水平;富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等)和激励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如:为好成绩(或进步)给予奖励;组织适当的竞赛;表明课堂学习的实用价值等)(4)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学习的基本表现及其发生的条件,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心理等。(5)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6)课前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难点)(7)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重点)(8)课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2.本课题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1)研究假设①通过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效率得到提高。②新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情感得到正面提升;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课改执行力得到提升,专业发展上新台阶。(2)创新之处①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个性高效课堂。要提高课堂效益,主要就是提高后进生的课堂效益。后进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自学能力差,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作业漠不关心,作为教师,要着力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教师可以从加强教育的直观性入手,努力确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自己的课,以此逐步吸引后进生上课的注意力。对后进生尤为关注,每节课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对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让他们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②探寻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及高效课堂的制度保障等。这看似简单,但很重要。因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的传递,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在教学中,教师语言要规范、严谨、简约,对知识要点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或误解,自己对知识要点必须了解透彻,授课过程要简洁、高效,不能做无必要的重复。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通俗易懂,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提高批评效果,开启学生心智。总之,优化教学语言,有许多内容值得教师去深究,教师应善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以达到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有机融合。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课题实验对象:本校七年级(6—10班)作为本次实验的对象,其他班作为对照班,由任教实验班的语文老师作为本次教学实验的骨干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实验活动。2.研究方法本次实验主要渗透“洋思”教学模式,辅之行为观察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对比测试法、个案分析法、家长反馈法等方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践行“洋思”教学模式是主线,具体策略如下:(1)建构课堂——建立一个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会学、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我们可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扩展为: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反馈。这个教学模式的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首先是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或完成检测性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手工、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讲话,不干扰学生自学。“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后教”的环节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践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真正体现“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的先进理念,“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而不是“教师走向学生”,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