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民俗文化开发与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民俗文化开发与研究”,是九资河中心小学自2012年3月以来进行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旨在探索总结并发现本土丰富的民俗资源,让一些濒临灭绝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我们将之引入校园,引进课堂,植根于学生的心中。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开发校本教材。在探索、研究、传承中感知家乡厚重的文化魅力,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怀。同时促进学校德育教育,树立优良的情感观和价值观。报告从课题的提出、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保障与预期成果等方面逐一说明。一、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的提出主要立足以下认识:(一)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特别是广大少年儿童对乡土文化知识甚少。近年来不少有文化良知和历史责任感的专家学者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传统文化的考证及旅游发展事业上,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值得人们敬佩和尊重!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及各级政府为如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他们希望看到的是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九资河座落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主峰脚下,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是全省旅游名镇,淀积了厚重的极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一方面由于特殊的地第2页共6页理位置,三省交界呈现出本土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同时远离闹市一些民俗民风保存较完整;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传统的有价值的本土文化逐渐被“现代元素”掩埋,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二)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建立新课程标准,施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本课题的研究对“三级”课程的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提出:各地方都有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三)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人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等等,因此,将生活实践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结合起来,是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关注本土风情,传承民俗文化,汲取老祖宗们“真善美”优秀品质,与当代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结合起来。二、省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的重难点自新课改以来,各地校本课程开发各有特色。在教育面向世界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乡土文化的培植和开发。如湖北省黑泼《黑泼民俗文化开发与民族小学校本课程建设研究》;钟祥市客店镇小学开发《旅游文化在心中》的校本课程;恩施市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设乡土文化教育,不仅能传承一个传统的语言文化感受乡土的亲和感,而且能重演前人的生活方式,重新发现先人的智慧、典范和价值。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第3页共6页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探索和实验。较典型的有湖北省泼里民族小学、恩施市实验小学,这些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内容、程度及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今在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仍要加大力度,其原因是师生的教育资源观念相对落后,重视校内资源,轻视校本资源,重视硬件资源,轻视软件资源,重视条件性资源,轻视素材性资源,重视形式,走过场,不注意挖掘资源的教育价值。2007年以来,我校就启动了《山区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及组织实施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就农村小学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此,我们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民俗文化的开发与研究”的课题研究。三、研究的目标与研究内容:(一)研究目标1、充分发挥天堂文化得天独厚的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2、通过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教师的才华和特长,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3、社会的参与是课程更适应当地的环境,并形成学校课程的多样化,使得乡土资源教育化,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二)研究内容第4页共6页1、民俗文化的发掘和利用的研究,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乡土文化进行适当的改编、补充或拓展,形成校本课程。2、评价与展示的研究。利用天堂文化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评价和展示方式的研究。期望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互动性和多样性。3、探索农村小学立足乡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最佳途径,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交融,实现课时、文本的整合。四、课题研究的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懂并运用知识于实际,学会基本技能,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认识或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是教学必须遵守的。2、互动性与合作性原则建立起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教育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互动合作的培养模式。3、创新与构建性原则以已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构建适合本校、本地实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教育模式。4、系统性原则处理好教学活动顺序与学科知识逻辑顺序、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顺序这几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教学的系统要以学科体系为主导,同时尽可能切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顺序。5、寓教于乐原则第5页共6页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为原则,构建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6、客观与主观统一原则正确分析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在分析问题时,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的观点,要充分估计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对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可把主观认识与客观环境条件割裂开来。五、课题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一)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社会综合实践的需要。2、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整理国内外关于乡土文化与校本课程方面研究的理论和经验。3、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此法推进、优化、活跃研究过程,利用天堂文化开发校本过程,发挥乡土文化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边行动(主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体验活动)、边研究、边总结。4、经验总结法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分三个大阶段,六个小阶段进行总结,既有教师个人经验总结,又有教研组研究总结,还有课题组研究总结;既有三个大阶段总结,又有六个小阶段总结。这些总结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较多的信息,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保障。(二)实施步骤1、启动阶段:2012年4月—2012年8月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确立研究对象,对第6页共6页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5年2月(1)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2)第二阶段:2013年3月—2014年8月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3)第三阶段:2014年9月—2015年3月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学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3、总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全面整理资料,总结相关经验,写好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