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病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从而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医学生可以掌握疾病的原因、发生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和机能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从而为以后学习各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病理学也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病理诊断以其客观性与准确性,被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不仅在临床诊断工作中不可缺少,而且它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及今后的科研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形式为闭卷。评分标准: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包括实验报告、平时测验、实习课考试等);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三、学时分配表章次教学内容理论课学时数实习课学时数1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532损伤的修复21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544炎症645肿瘤1046心血管系统疾病637呼吸系统疾病618消化系统疾病639淋巴造血系统疾病2110免疫性疾病1111泌尿系统疾病6212生殖系统疾病4213内分泌系统疾病2114神经系统疾病2215传染病8316寄生虫病11总学时7236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绪论2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病理学的发展。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的有关概念。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类型。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形态特点。坏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凋亡的概念及形态改变。2.理解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3.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教学内容】1.细胞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种类和形态特点,病理学意义。2.细胞损伤和死亡的原因和机制。细胞、组织损伤在光学显微镜下和电镜下的形态表现。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细胞水肿和脂肪变的概念、形态变化和发生机理及病理学意义。细胞间质及纤维成分的病变,玻璃样变和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和病变特点,病理学意义。3.细胞及组织的死亡: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坏死的病理变化及坏死的结局。凋亡的概念及特点。【授课学时】5学时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修复与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机化的概念。2.理解再生的方式。3.了解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教学内容】1.修复与再生的概念,再生的方式及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血管、结缔组织、上皮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再生的机理。影响再生的因素。2.肉芽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病理意义。瘢痕组织形态及作用。机化的概念。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授课学时】2学时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1.掌握瘀血的概念、原因、所致病变和后果。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形成条件、机理、形态、结局和血栓对机体的影响。3.掌握栓塞的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理解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的概念、3形成机制及后果。4.掌握梗死的概念、形态、类型和后果。5.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形态特点、类型和意义。【教学内容】1.局部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2.瘀血基本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3.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形成过程和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4.栓塞的概念和栓子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5.梗死的概念、原因和病变。【授课学时】5学时第四章炎症【目的要求】1.掌握炎症的概念。掌握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2.掌握渗出的概念。理解急性炎症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白细胞渗出的过程和发生机制。掌握各类炎症的病变特点,特别是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肉芽肿性炎。掌握炎症的经过和结局。3.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常见炎症介质及意义、炎症的生物学意义。4.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及其机理。【教学内容】1.炎症的概念及意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2.炎症的原因和分类。3.急性炎症、渗出、炎症介质4.急性炎症的常见类型: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5.炎症的经过和结局。6.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炎性肉芽肿的概念、类型及病变特征,炎性息肉。【授课学时】6学时第五章肿瘤【目的要求】1.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一般形态、异型性、生长和扩散方式、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掌握原位癌及癌前病变的概念。2.理解上皮组织、间叶组织和其他人类肿瘤的常见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生物学特点。3.了解肿瘤的分级与分期、恶性肿瘤浸润及转移机制、神经外胚叶肿瘤。了解肿瘤发4生的分子基础。【教学内容】1.肿瘤的概念。2.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3.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4.肿瘤的命名与分类。5.常见肿瘤举例: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尿路上皮癌,腺癌,脂肪瘤,纤维瘤,脉管瘤,平滑肌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黑色素瘤及畸胎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常见的癌前病变及原位癌。癌与肉瘤的区别。6.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授课学时】10学时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病、风湿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的病变特点、合并症、临床病理联系。2.理解以上各种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3.了解主动脉、脑动脉、四肢动脉、肾动脉硬化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后果。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及病变,心绞痛的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后果。3.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缓进型高血压病各期的病理变化及后果,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4.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各器官病变。5.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6.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授课学时】6学时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硅肺、肺源性心脏病、肺炎等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2.理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硅肺、肺源性心脏病、肺炎等的病因、发病机理。【教学内容】1.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合并症。2.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53.矽肺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合并症。4.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授课学时】6学时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2.理解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毒性肝炎、肝硬变的病因、发病机理。理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制。【教学内容】1.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和病变变化。2.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3.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4.肝硬变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类型和病理变化、结局【授课学时】6学时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变化、组织类型与预后。掌握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共同特点。2.理解白血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3.了解非霍奇金淋巴瘤分类原则及各种类型的病理特点。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概念及病理改变。【教学内容】1.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变化、组织类型。2.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及其病理改变。【授课学时】2学时第十章免疫性疾病【目的要求】掌握AIDS的病理变化。【教学内容】AIDS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授课学时】1学时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肾小球肾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6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2.了解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的病变特点、转归及主要临床表现。【教学内容】1.肾小球肾炎的分类、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3.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并发症、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授课学时】6学时第十二章生殖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子宫颈炎的病理变化。掌握子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常见病理类型及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并区分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理解慢性子宫颈炎、葡萄胎的病因、发病机理。【教学内容】1.慢性子宫颈炎的病理特点。2.子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扩散及临床病理联系。3.滋养层细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授课学时】4学时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糖尿病时胰岛、血管、肾脏、视网膜的病变特点。2.掌握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教学内容】1.甲状腺疾病: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胰岛疾病:糖尿病分类、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授课学时】2学时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目的要求】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7后遗症。【教学内容】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和并发症。【授课学时】2学时第十五章传染病【目的要求】1.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转化规律,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各型的病变特点。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掌握阿米巴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理解结核病、细菌性痢疾、伤寒、阿米巴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3.掌握淋病、梅毒的病因及基本病理变化。【教学内容】1.传染病概述。2.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3.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和发展,常见类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腹膜、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及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4.伤寒、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理、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5.阿米巴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6.性传播性疾病:淋病、梅毒的病因、基本病理变化。【授课学时】8学时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在学习《病理学》之前,应先学习《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及《免疫学》等课程,后续课程为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李玉林.《病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2.李甘地.《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3.KumarV,CotranRS,RobbinsSL.RobbinsBasicPathology7thedition.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8月.4.EssentialPathology3rded.EmanuelRubin.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2001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