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既是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要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企业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应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和企业经营。②从政府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形成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市场竞争环境,在宏观上加强对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等。③从公众对企业行为调控的角度,主要有:作为消费者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作为个体或通过社会团体对企业破坏环境行为进行监督;作为政府的公务员或企业的员工,通过自身的工作促进企业环境保护。三、公众(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公众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作用主要是以散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上的公众个体,以及以某个目标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行为来体现。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公众和公众行为涵盖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远不能被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所替代和包涵。(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要解决公众行为可能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公众调控自身行为的角度,公众应提高环境意识,购买和消费绿色产品和服务,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②从政府对公众行为调控的角度,应当增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公众的生活和消费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保护;规范和引导公众和NGO的环境保护工作。③从企业对公众行调控的角度,应当提供绿色的时尚环保产品引导公众的消费潮流,尽可能满足公众对绿色消费的需求;对企业员工不利于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控制;与NGO合作来影响和引导公众行为。4.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P28-29(一)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据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因而环境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综合科学。(二)特点①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②环境管理学是复杂的科学。环境管理所面对的对象是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成分多样,结构复杂,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功能,且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动态性的特点。③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目前,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尚不完善,方法也很不完备,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p35-36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原则:①持续性原则。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②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指世界各国按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不应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给世界各国以公平的发展权和资源使用权,在可持续发展的的进程中消除贫困,消除人类社会存在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状况。代际公平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存量有限的前提下,要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和需求而损害后代人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条件。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发展,必须由全球共同联合行动,这是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地球上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2.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P42(一)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可称之为“环境社会系统”。人类与环境的密切联系体现在: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上。(二)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的内涵及其联系物资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的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在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现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整个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任何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协同程度。物资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社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人口生产环节:其基本参量是人口数量、人口素质、消费方式环境生产环节:基本参量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三)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①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②揭示了环境问题的是指及其产生根源③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④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⑤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3.管理的基本职能P48①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②组织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切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合作起来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因此组织是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职能。③领导是指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职能。④控制是指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及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⑤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赶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创新职能本身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它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4.个体行为理论P57个体行为是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它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5.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P58生理的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如吃饭、穿衣、居住和医疗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安全的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免于灾难和希望未来有保障等。社交的需求也叫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包括社交欲和归属感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6.群体行为理论P60群体是由两个或以上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群体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比如10名成员组成的列车乘务组是正式的,而乘坐火车的10名游客则非正式。这是因为前者是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后者虽有共同的目标,但无明确的组织结构。因此,群体行为并不是个体行为简单加和。个体在群体中行为,尤其是正式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独处时行为是不完全一致的,成熟的个体在其群体中行为是社会化的,即其形式总是力求和群体规范相一致。群体分类理论:是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理论认为群体可分正式、非正式,也可以分为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群体等。群体竞争理论:是关于群体间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该理论认为群体间竞争有助于群体内部团结,促使群体目标实现,但也会加剧群体之间的对立和偏见,有碍整个组织目标的时间。群体竞争能力既取决于群体内部的合作程度,也受到群体间竞争的重要影响。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理论认为,把冲突维持适当水平,有利于提高群体行为效率。因此,当冲突过于严重时,要设法使之减少。反之则要设法使之增加。7.环境承载力原理P68(一)基本内涵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自然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社会承载力是判断一项人类活动是否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或破坏的基本标准。(二)基本内容①环境承载力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人类活动不能够超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自然环境系统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科学地确定一个地区、城市的环境承载力,确定人类活动的环境限制底线,是环境管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②人类积极的环境保护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然承载力。如人类通过优化自己的活动,可以提高某一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使其承载更多的人口和发展活动。8.三生共赢原理P68(一)基本内涵三生共赢原理是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的合理利益。三生共赢原理是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具体来说就是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因此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二)主要内容三生共赢原理提出了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是三种生产各个子系统的发展方向。三生共赢原理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应该以生产能力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基础。生产的发展也必须在以生活为直接目的的同时,减少资源与环境的浪费,而不能以牺牲生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