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灯》第十一章读书报告本章以“浪漫主义批评中的科学与诗歌”为标题,围绕“科学”“实证主义”“诗歌的真实”“科学的真实”“诗歌的作用”等元素,讨论了实证主义与诗歌的关系,科学的发展对于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影响,诗的真实与真诚的划分,浪漫主义诗歌的作用。作者在针对话题讨论时既说明支持的一方的观点,由详细说明反对一方的观点,不偏不倚,然后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我的读书报告的叙述模式主要是紧密结合原著结构,先简述每章主要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论。本章开头有篇简短的引文,主要是提出本章所要讨论的各个主题。比如,通过对传统批评观点和华兹华斯观点的比较,指出浪漫主义讨论诗歌标准。以及通过叙述华兹华斯认为的诗的对立面是科学而不是历史的这个观点来提出“诗歌与科学”“诗歌与实证主义”这个后文要讨论的主题。通过诗歌与科学的矛盾的叙述,作者也发问——科学的时代,诗歌何为?第一节,实证主义与诗。英国素有分析哲学的传统,由此他们习惯于用科学来衡量诗歌。类似于霍布斯,洛克等都是以科学为准绳,对诗歌持大力抨击之态度。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实证主义想让个体更具有理性。本瑟姆对自己提出的关于诗歌的语言的提问做出回答——诗歌是有用的,但是不真实。同时,宾厄姆认为,诗歌通过发挥想象玷污了理性。而皮科克比本瑟姆做的更漂亮,他斥责诗歌在当今毫无用处。最后作者以两个问题作结,一个是“如何说明诗歌背离事实和真实的正当理由?”二是“如何证明诗歌对人类的用处?”问题依然尖锐,实证主义与诗歌的冲突之严重可由此管窥。第二节,作者用“牛顿的彩虹”代表实证主义,代表科学;用“诗人的彩虹”来代表浪漫主义诗歌,以牛顿在光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为切入点展开讨论。济慈认为科学是诗歌的对立面,也是诗人的敌人。牛顿的彩虹给诗歌带来的各种命运做一总结能看出浪漫主义诗歌概念上的转变。但是约翰艾金认为牛顿的发现不仅于诗歌无害,而且有益。并且有很多批评家观点与此类似。哈兹立特既认为知识和实验哲学的进步能划出思想的界限,又说科学的观察和诗的观察并非相互排斥的选择。别林斯基也曾说过:“艺术和科学不是同一种东西,却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根本不在内容,而在处理特定内容时所用的方法。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可见,在科学与诗歌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很多理论家仍然互不相让,科学的进步必然压缩诗歌的领地这种信念仍在那个时代挥之不去。这是本节主要叙述的框架。的确,概念是科学的基本单位和特殊形式,艺术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单位,是艺术把握世界的特殊形式。非要把科学和诗当作敌人对立起来的诗人们,误认为艺术的形象和科学的形象是同一概念。其实不然,在科学研究成果中,形象一般只是作为概念、公式以至一定理论体系的图解,只是对现实进行把握的过渡性或辅助性手段,因而完全不具有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和审美感染性的这些特征。在第三节,作者以理查兹对诗歌的“真实”与“诚实”为讨论切入点,着重讲述了诗歌的真实的五大主要原因,并对各自进行了详细解说。诗歌是真实的,因为它如实反映了超乎感觉之上的现实;诗歌是真实的,因为诗篇是存在的,是实际情感的产物;诗歌是真实的,因为它对应着观察者的情感和想象力,或者被它们改变;诗歌是真实的,因为它符合具体的经验和各种整体的事物,而科学正是从这些经验和事物中抽象出某些特性,以达到分类和概括的目的;诗歌是真实的,因为它与诗人的心境一致。作者又论述了“诚实”这个概念。“诚实”这个词发端时是用作衡量诗歌的优势的基本标准的。基布尔,卡莱尔,阿诺德等人都对此有相关论述。诚实以它贯穿始终的道德和性格学含义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对文学之长处的最喜爱的检验标准。第四节,以“既不真又不假的诗”为标题,讨论了关于诗歌真假问题的三种学说。第一种认为“真实”既适用于科学,又适用于诗歌;第二种就是本瑟姆主义,“真实”只有一种含义;第三种就是诗歌无所谓真假。而后作者对诗歌的真实目的,“信念”等要素作了讨论。第五节主要讨论浪漫主义诗歌的作用。我们知道,浪漫主义是欧美诗歌史上一个规模空前的运动。它在短暂时期内席卷欧洲,推向世界,其来势之猛、范围之广,都是没有先例的。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显得尤为迫切。诗歌对别人有什么影响?为了讨论诗歌的作用,作者首先确认了诗歌的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主流来看,关于此论述,有人认为诗歌应该有道德教育目的,使人愉快;有人认为诗歌本身就是作诗的目的,不考虑它是否会对读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影响。后一种看法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各种表达形式中都能看到。“为艺术而艺术”这一短语形诸文字迄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自诞生之日起它所代表的艺术独立性概念就不断成为文化论争的焦点。在基督教没落之后一度成为某些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化精英的精神寄托与思想避难所。而前一种说法,将道德教化作用寓于诗歌之中,每个诗人都是“圣人”。这一点类似于我国的“文以载道”,“诗言志”等思想。华兹华斯说“每个诗人都是教育者”,就是希望诗人承担起道德教化的责任。在这一点上,昆西,雪莱都有相近的认同与表述。而米尔更是如此,他也认为是人的责任是“培养人的情感”和帮助人们“形成性格”。以上是整章主要内容的简要的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