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殷婷(作者单位:新疆吉木乃县广播电视台)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根本,近年来,社会媒体上出现了诸多假新闻,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行业的信誉,假新闻形成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记者自身素质不高,为了个人利益而编造新闻,编者疏忽大意,都会造成假新闻扩散,本文简述了假新闻的成因,并对相关危害提出解决对策。真实性;假新闻;危害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从报纸报刊到网络媒体,处处都有假新闻的影子,假新闻在我们身边已经无孔不入,假新闻是经过媒体报道的,没有可靠消息来源的基本失实或完全失实的新闻。现阶段,新闻竞争空前激烈,要在当代的新闻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更新新闻,编辑独家新闻,但在新闻编辑过程中确保新闻时效性并非易事,编辑新闻的过程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容易出现假新闻。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较快,带给了我们较大便利,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自由性使整个互联网系统缺少信息检测和合适的系统,在微博、论坛、博客等软件中,信息发布往往没有检查和核实系统,网络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相应也弥漫着虚假信息。[1]在信息发布方面,网络具有匿名的特点,但在数量上,网络信息量较多,直接导致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检验,有些人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往往编造各种假新闻,最终混淆视听。首先,新闻的突发性和不稳定性是假新闻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新闻内容一般要求时效性,但新闻事件往往表现出突发性和不稳定性,这给记者和相关编辑带来了较大问题,给新闻播报带来了一定难度,有时一定的推测往往与事实情况相反。另外,媒体从业人员往往急功近利,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在新闻出现时便随意播报,最终导致假新闻产生。例如,近年来,我国接连出现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部分记者往往捕风捉影,因为一些小问题就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给相关报道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法律监管不到位也是产生假新闻的重要原因,现阶段,我国没有一个较明确的、针对假新闻的法律条文,新闻内容没有缺乏法律约束,使有关人员利用法律漏洞将自己置身事外,将责任全部推给临时工等弱势群体,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恶劣影响,如果我国的法律从新闻内容监督到临时工离职都能有较好的约束,相关问题将不会产生,造假违法的现象也会得到较大改善。假新闻严重威胁了新闻的生命力,只有真新闻才能体现出新闻的价值。我们对假新闻的危害进行以下分析。误导舆论假新闻往往误导了舆论的正确方向,新闻首先应是客观公正的,必须正确引导舆论方向,但是现实中,假新闻往往误导了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理解走向了错误道路。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假新闻破坏了媒体公信力,首先,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对外界新闻的把握,往往局限于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同时,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今阶段,很多人已经依赖大众传媒获得一定的消息,无论个人还是社会组织都会依赖大众传媒,但一旦出现假消息,人们对与大众传媒的准确性就会产生相应质疑,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大幅降低,群众们势必对媒体做出新选择。损害群众的知情权假新闻往往损害了群众的知情权,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享有一定的知情权,同样,人民群众对法律同样享有知情权,当信息出现错误后,人民群众势必出现行为错误,严重时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采用可靠的信息来源对于较重要的新闻,必须有效参考多家媒体,必要时,可以查阅人民日报的相关内容,这些较权威机构的新闻时效性往往不如网络,但制作新闻的过程毕竟经过了层层审核,信息的真实性比较可靠,相比来说,网络中的新闻由于鱼龙混杂,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验证信息来源有些假新闻往往会冒充有关媒体进行发布,对于有些传统媒体发布的消息,相关新闻编辑人员必须对来源进行仔细甄别,找到相关信息刊发的时间,并找出相应版面。[2]使用逻辑进行推敲必须使用逻辑进行事件推敲,新闻的编辑人员大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员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因此,相关人员必须使用逻辑思维,对新闻进行全面甄别,防止假新闻散播。现阶段,假新闻防不胜防,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巨大挑战,因而,必须采用可靠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进行技术性和常识性甄别,从根本上防止假新闻的产生。[1]刘昕.浅论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J].今传媒,2013(1):61-62.[2]周思思.假新闻成因及对策探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