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一、探讨题解读【类型特点】该题题型与14年比有创新,题目立意也重在创新。从题型来说,出题者与做题者更象是坐在一张桌子前平等的探讨问题,“探讨”一词体现出更大的开放性。从题目立意来说,考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旨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立意契合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的大创新时代特征。【考点】三次科技革命。【解析】SOLO评价类试题沉寂两年后再次出现,设问方式与去年第41题有相似之处,相信考生们在审题方面不会遇到很大障碍。对于生产力=科学技术X(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考生可以进行修改,从而给了考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解答该题时考生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便可,当然前提是对该知识点掌握较好。相对13、14年的第41题来说,今年的这道题难度明显下降。【解题方法】第一步,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材料就是要找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揣摩命题意图。如材料中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放大”等,提问中的“世界近现代史”“探讨”,说明里的“一个或多个”“认证”“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论述”,最后就是明确“要求”。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理解,意思就是: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从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几个方面里选取一到两个方面,论证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步,组织答案。组织答案要充分利用已经获取的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即把问题放到课文中去)。我们把世界近现代史、科学技术、生产力、劳动工具串联起来,便会想到三次科技革命,如此,答案就不难组织了。【评分说明】一等(12-9分)论证:1.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2.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观点明确、理由充分。2.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二等(8-5分)论证:1.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2.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认识,逻辑关系较清楚。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2.能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三等(4-0分)论证:1.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2.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或没有认识,逻辑关系不清。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1.有观点,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2.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答案示例】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劳动工具方面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机器生产逐步替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发明了电,电动机、内燃机出现,工业发展获得更强大、方便的动力,涌现出许多新的工业部门,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从生产管理方面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第二次革命产生了垄断,这些新的生产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提高了管理水平,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常见错误】①一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部分考生时空混乱,乱套公式。题目中明确要求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但有部分考生答古代中国科技史的内容,有的乱套公式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有的把洋务运动或者苏联斯大林模式抄一段上去。部分考生观点表达不清,论证方法不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大部分考生没审清题意,将公式中某一点写出,没认识“科技与要素之间”,有的对公式有增减,却不论述。导致观点不清遗憾失分。②二是论点论证脱节,史料欠缺,角度单一。部分考生论证与观点不一致,如观点是“生产力=科技X劳动工具”他用中国一五计划证明。有的考生只列出观点,论证空谈,缺少必要的史料支撑。如科技推动劳动工具进步,用了工业革命却没有具体史料,泛泛而谈。部分考生引用工业革命史料是仅用蒸汽机,缺少电动机等。③三是基本知识落实不到位,考生历史学科素养整体较低。历史知识整合不到位,考生表达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与史实不符,错误表达百出。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二、信息说明题解读信息说明题解读【类型特点】历史研究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从史学方法上讲就是论从史出。该题型设问分两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信息提取是表,信息说明是里。组成该题型的材料有地图、有照片、有表格数据、有纯文字,或是以上各种材料的组合。【解题方法】第一问提取信息,解题分两步走。第一步,读材料。读地图要注意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东西南北、注意图例和文字说明;读照片要注意人物、建筑、场景等的时代特征、文化内涵、读表格数据要注意读时间、读数据单位、读数据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及数据反映的趋势等。第二步,提取信息。提取信息时要比较着提取,也就是要有可比性,要能反映变,且是有规律的变,有趋势的变。另外,提取信息时,不要忘了第二问的说明。如果你提取的信息,无法说明,就应该舍弃,不能顾此失彼,要有大局观。第二问是信息说明。信息说明最重要的是确定说明的角度,首先是说原因,即说明某种历史现象(信息)产生的原因。说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方面入手;其次是说“信息”能够反映什么问题,同样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说;也有说影响的。有说内涵,有说外延,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信息说明题解读201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常见错误】①仅从字面上找差异,所提取的信息表面、肤浅;②信息罗列,无比较,不能反映“变迁”的要求;③所列信息非材料来源,要么是出自课本知识,要么是想当然;④答题不规范,常见错误是,答题分两段式,信息集中陈列,说明也笼统在一起;⑤说明不得要领,缺乏针对性;⑥只要写两项,却超出两项,不会优中选优。信息说明题解读(2011年全国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三、评述题解读评述题解读【类型特点】评述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如评述题、论证题、辩论题等。出题模式一般又分三种,第一种是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多个观点,考生只要选取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或论证;第二种是考生需通过分析材料来提炼观点,然后再进行评述或论证;第三种是题目给出一个观点,考生只需说是或者不是,然后说明理由。【解题方法】评述题解题分为以下步骤(1)提炼观点:首先需要弄清的是: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小技巧:注意材料开头和结尾的语句,找关键语句、中心句)(2)判断表态:基本可以为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3)揭示真相: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即结合史实论证。要注意精选史实。(小技巧:A注意史论结合;B既要依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C力求多角度谁;D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准确、简洁;E紧紧围绕要评论的观点,层次分明,详细得当。)(4)认识升华:上升到理论层次。要求学生要具备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点等基本观点,否则容易造成评价缺乏深度和广度,在具体剖析某一历史观点的局限性时,要结合其观点所受到的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大致归结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另外还需要注意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评述题解读【常见错误】①无观点,或观点表意不详。如有的学生提笔直接进入论证过程,这种情况要失去观点分;②论证过程中大段大段引用材料,没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整合;论证角度单一,空谈理论,没有相应的史实支撑;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④小结仅是简单重复,缺乏理论升华。评述题解读(以赞成第一种观点为例)。认为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肯定西欧文明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理由:①政治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②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③从文化思想上看,古代哲学源于希腊,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④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2011年新课标全国Ⅰ卷41【答案】(以赞成第三种观点为例)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是受惠于其他文明的成果。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理由如下:西方的崛起是建立在西方传统的政治文明和思想文化成功的基础之上。如古希腊、罗马文明,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思想文化奠定了最初的基础。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如:①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民主制度,实现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③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④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实现了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肯定西方文明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非拉丁文明对于西方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流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近代西方的航海事业、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