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你我共享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分析第一节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在我国,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市场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为指引,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到2007年底,全国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达4512个,艺术表演场所2070个,演出经纪机构1024个,文化娱乐场所82174家,艺术品经营机构1112家,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87137家,网吧13万多家,其他文化经营单位11783家。截至2007年底,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已达27.2万家。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形势是趋好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开拓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新闻出版媒体“整体上市”,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技术进步酝酿突破,广电和电信产业的融合稳步推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成型,所有这些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总体形势都令人鼓舞。但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消费总量还是偏低,公众的文化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而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雷同正在制约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形势相一致,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在整体发展不足的形势下,出现了文化资本的局部过剩。我国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2006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123亿元,文化产业的总量进一步扩大,但是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二、发展文化金融业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真正进入文化产业的10年。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创意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北京等许多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三驾马车是技术资源、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资源、人才和知识产权等)和资本资源,而资本资源是其中最重要的动力资源。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美,可以借鉴我国推动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大力推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可以预见,金融措施对于高科技产业行之有效的办法,正在或将循序渐进地移植到文化产业中。而银监会对小企业贷款增幅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的指示精神,对科技企业和文化企业也是重大利好。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要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对国家文化产业金融进行系统规划,加强文化产业的金融保障,加大财政投入,让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及企业掌握更充裕的资源,拥有更大的财权;发挥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银行的先导作用(包括建立文化产业银行),建立上市绿色通道,扩大债券发行;加大开放,适度减少对国内外投资的限制;实行大型特大型文化项目带动的策略,坚持大企业支撑与小企业繁荣并举的产业布局;加速普及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三、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危机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它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和智力型产业,摆脱了以往传统产业对资金、土地和其他固定资产的依赖,更注重人的头脑精品文档你我共享智慧产生的文化内容创意和科技手段的应用,该产业固有的属性使一些文化创意行业逆势突围。如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制造业影响很大,而文化创意产业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小。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例,2008年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增长了19%、20%、22%,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008年,上海盛大网络发展公司和北京的九城网络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的出口大幅增加,特别是第三季度比第二季度增长了20%以上[2]。发达国家在经济衰退时期文化创意产业成长壮大的经验,也验证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反经济周期”的特点。美国好莱坞电影从20世纪30年代空前的经济大萧条中兴起,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日本动漫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被经济学家称为“失去的十年”的经济低迷中振兴,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复苏;韩国游戏产业从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转型,成为全球游戏行业领袖。(二)金融危机与反金融危机力量的博弈将对文化产业产生积极影响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经济下行期间,基于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社会固定资产支出会被压缩,而文化需求将会急剧增加。因此,金融危机期间,往往是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金融危机来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转型措施。启动文化消费市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等,都将进一步释放文化消费潜力。同时,金融危机导致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也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端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我国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投资者也在寻找投资机会,以保证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文化产业这种反经济周期的特点引一定会起投资者的兴趣和青睐。现在有很多的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都纷纷表达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意向,有些已经开始策划,有些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投资者和大型企业对文化产业的关注,这无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带来了充裕的资金。(三)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缓解人们焦虑的心理金融危机凸显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进一步刺激了大众化、娱乐性文化需求。受金融危机影响,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压力增大,更需要精神寄托、心灵慰藉,更需要宣泄情感、释放压力,今后各种轻松愉快、价格适中的文化消费将更受欢迎,电影电视、娱乐演出、音像制品、网络游戏等,只要内容适应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上精益求精,消费需求都有可能上升。(四)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发生“口红效应”的条件“口红效应”,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是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期间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在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因为,当危机来临时,人们的收入和对未来的预期都会降低,这时候首先削减的是那些大宗商品的消费,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这样一来,反而可能会比正常时期有更多的“闲钱”,正好去购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从而刺激这些廉价商品的消费上升。而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于是,例如看电影、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等等,这些“廉价而让人愉悦”的文化娱乐消费,看似“非生活必需品”,却也能顺势而上。“口红效应”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首先是所售商品本身除了实用价值外,要有附加意义;其次,商品本身的绝对价格要低;再次,商家要充分利用情境来引导消费者、引爆消费欲望。文化创意产业正好符合这三个条件。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期,买一张游戏碟片,就可以打发大部分的空闲时间,免去了出去游玩的大额开销,也符合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五)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强烈,保证了文化创意产业消费的平稳性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精品文档你我共享向世界充分展现了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文明,催生了全球“汉文化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演绎让世界为之深深震撼,“汉文化热”随之在全球加速升温。可以预见,随着上海世博会对中华智慧的全景展示,世界将再次为中华五千年的博大内涵深深折服,“汉文化热”将会上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类需求将随之持续高涨。这股热潮将直接影响人们的文化崇拜心理,引领全球文化消费的新潮流。专家预计,在旅游、休闲、购物等方面,含有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符号的消费市场未来将出现大幅度的增长,这对维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四、在此背景下,我国将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一)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克服“纽扣现象”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领域出现了缺乏自主品牌、只出口“零件”、“为别人作嫁衣”的现象,这被称作文化创意产业的“纽扣现象”。“纽扣现象”的背后是中国文化产品的深层次弊病:中间产品非终端化、低端产品不自主化、加工产品非品牌化。品牌代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我国多数文化创意企业是小型的,没有什么品牌价值,一旦金融危机来临,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美国的电影行业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文化品牌——“好莱坞”。好莱坞拥有充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些因素经过有机组合,便凝聚成了一个品牌,而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缺乏这些资源,更缺少这样的品牌运作能力。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下,改变我国文化产业的“纽扣现象”,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若干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并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包括民营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整合相关资源,打造出具有国家水准、能够与国际同行竞争的文化大鳄,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中国特色的“百老汇”、“好莱坞”和“迪斯尼”等知名文化企业和品牌。(二)扩大国内需求,走文化产品国际化路线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应在危机中寻找机遇,这样不仅可以拉动经济尽快走出谷底,还可打造中国的软实力,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走出去”。当前,要把扩大文化内需的重点放在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上。积极顺应在当前形势下人们休闲时间增多、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需要,加快培育壮大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从而带动文化内需的增长。为了使文化产业拉动内需,中国应制订国民文化消费计划,如:拉动文化产品消费,推动文化企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在产业布局中的地位;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项目,推动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刺激内需,拉动消费,应对危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贸易已成大国竞争的焦点。文化创意产品出口投入低、利润高,并具有极大的利润隐蔽性,同时又不会面临反倾销制裁、别国敌视等问题。因此中国文化贸易应摆脱当前竞争力弱的局面,将发展文化出口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同时,我国应鼓励海外文化资本进入,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加快对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建设,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推动文化产品的出口,促进国际贸易的稳定;鼓励中国资本进入海外文化企业,在国际文化产业中拥有话语权。(三)突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的“瓶颈”①建立文化产业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现在有很多大型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都纷纷表达对文化产业投资的意向,但并不完全了解文化产业的相关态势。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或发布相关信息和动态数据等,为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供必要条件。②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对文化创意小企业贷款的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款利率远高于银行基准利率,文化创意中小企精品文档你我共享业获得小额公司贷款要承担较高利息,对于超过基准利率的实际利息部分,应由财政资金补助或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全额或部分补助,以此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③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贷款。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通过“银企联合”和“银文联合”,解决文化企业可供抵押的实物较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④完善风险投资。政府通过设立创业引导基金,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的风险资本投向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各类风险投资企业的设立和投资,如举办政府牵头的风险项目对接会。积极发展网上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为风险投资提供技术信息、项目评估、投资和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⑤尽快推出创业板。目前,证监会已经成立了主板、创业板、三板多层次发行审核监管体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