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2、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语体特点,提高科学的表述能力。3、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即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单元说明】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1.文章在点明“物候学”之后,对影响物候现象的几种因素作了条分缕析的说明。在这几段说明文字中,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比如,文中不仅用具体事实作说明,而且运用了对比、比较的方法,还列出时间和数据,使说明更显准确而严密。仅从行文来看,似是表达的功能,而实际上是来自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2.文章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使全文结构非常完整。全文结构大体可分为: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物候学)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了,说明问题逐步深入。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和行文思路都值得我们学习。《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分设四个小标题,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人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教学,要关注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的养成,比如,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点看问题,而非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学会从联系与比较中找到研究问题的焦点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所包含的两篇短文的内容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特别是在说明方法上多有相通之处。《恐龙无处不在》,仅从题目上看,好像在介绍恐龙曾遍布世界,但文章的中心议题却是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人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可见,好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在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好问题。这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无处不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开始并不急于对所要阐明的主旨进行论证,而是先引入“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摆出问题之后,才来探讨“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击”而并非由于“火山”。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但说明的起点和目的都不相同。《恐龙无处不在》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支持“板块构造”学说;而《被压扁的沙子》则从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之因。前一篇“恐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据,后一篇“恐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的。《生物入侵者》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生物入侵者》这篇文章的价值绝不只是让学生体味结构的严谨,语言的形象,说明的生动。这是一篇与时俱进的经典之作。说起环保,人们头脑中立即闪现的是沙化的荒原,乱扔乱排后的浊水横流,乱砍乱伐等,“生物入侵”这一环保新课题,一般成人尚且不知,孩童更无法知晓。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程度的加大,由来已久的生物入侵如不提到议事日程,其后果不堪言喻。文本让孩子们首先植入“生物入侵”的概念,听到生物入侵敲响的警钟,并关注疗治的对策,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环保责任。《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每课教学设计】16、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多媒体显示美丽的图画春花的灿烂,夏空的明朗,秋枫的激情------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他的《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论文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2、生字词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农谚纬度连翘次第周而复始簌簌风雪载途草长莺飞衰草连天销声匿迹:三、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听范读,思考: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明确:“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2、阅读思考(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明确:(1)(1~3)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4~5)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6~10)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11~12)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板书: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阐述研究意义(现象——本质/逻辑顺序)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明确: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五、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1、齐读6、10段,找出6-10自然段的关键句板书:四个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设问—回答/眉目清楚)2、合作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是行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板书: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大—小);空间—时间/不能调换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六、作业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2、课后练习二3拟几则环保小标语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1、赏读文章第1、2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齐读第1、2段(1)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他们不同的表达效果:“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明确: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2、精读第1、2段,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好在哪里明确:(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将大地拟人化,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燕子翩然归来——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写出了秋天的肃杀气氛。(2)这一段运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归纳: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的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3、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明确:《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参考以下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三、拓展延伸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介绍一些农谚——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