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沂蒙精神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在20世纪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一直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这里与日寇厮杀,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军血战,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500名开国将军在这里转战。陈毅在临沂身为临沂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你了解临沂吗?自由发言:请谈一谈你对临沂的认识。第一节沂蒙精神形成的背景沂蒙传统文化是沂蒙精神产生的文化基础沂蒙传统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沂蒙自然文化。沂蒙大地的山山水水,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和衣食之源,使沂蒙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文明。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着人们的存在和发展。艰苦的自然环境、长期的生活磨炼,造就了沂蒙人民勤劳淳朴、吃苦耐劳、向往光明、自强不息的坚强性格。临沂市面积17201.7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1748.63平方公里,辖兰山、河东、罗庄三区及费县、平邑、临沭、苍山、郯城、沂水、莒南、蒙阴、沂南九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1022.7万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有汉、回、满、朝鲜、壮、蒙、藏、苗等45个民族,除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0.44%。境内有10公里以上河流300多条,其中,沂河境内长287.5公里,沭河境内长25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已形成海上、空中、公路、铁路相衔接的立体网络。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海运便捷;京沪、日东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济青高铁于2013年初开始兴建),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覆盖全市;临沂机场通航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城市之古老传说相传姜子牙封神榜封神时,在临沂被一只老龟所救。姜子牙请老龟一起上天成仙,但老龟以故土难离为由拒绝了。姜子牙于是称临沂“龟在城在”,老龟点点头,顺沂河进入了临沂地下,从此就有了龟驮城的说法。凤凰城的故事则有“凤凰岭”这样的地名为证:春秋时期此地为祝丘城(遗址在河东区)所辖,城西的一座岭经常有凤凰来栖,这座岭便被称为凤凰岭,祝丘城也被称作凤凰城。诸多故事、传说不断地糅合,形成了现在“由神龟驮着,由凤凰长相守卫”的“龟驮凤凰城”。凤凰岭遗址(河东)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村从临沂老城区实际状况看,确实象一只灵龟。丹凤啼翠临沂城最早始建于公元前492年(春秋鲁哀公三年),(二)沂蒙传统历史文化据考古发现,沂蒙地区史前文化脉络清晰,并无间断,这是全国少有的。沂蒙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沂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据考古发现,这里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至距今50万年前。临沂境内发现的80多处细石器文化遗址,标志着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着古代人类文明。20世纪60年代,在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发现了古猿化石,被称为沂源猿人。据考证,沂源猿人是中国继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猿人、河北猿人、安徽和县猿人以及辽宁本溪猿人之后又一新的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援人地理分布上的空白,从而把山东地区的人类历史推前了四五十万年。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临沂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古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中华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东夷人长期在以临沂、胶东为主的地区活动,他们以鸟为图腾,创造了同期最先进的文化。东夷文化从距今八千三百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距今约七千三百年)、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六千五百年)、龙山文化(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岳石文化(距今约三千九百年)。东夷人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烧造出了薄如纸、黑如漆的蛋壳陶;编织出了布纹细、密度高的纺织品,彰显了东夷人的智慧。而且,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东夷文化对后来的商周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巧夺天工的“火炬石”——临沂市蒙阴县界牌镇塌崖山顶是远古东夷部落遗址,古东夷人有敬火习俗,择此地而居。临沂是龙山文化的中心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黑陶又以蛋壳陶为代表。蛋壳陶其陶质细腻,色泽漆黑发亮,器壁薄而坚硬,厚度在0.2至1毫米之间,单件重量不超过100克,被称作“蛋壳陶”,被世界各国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黑陶和蛋壳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低山丘陵与河流冲击平原的交汇处,以潍坊、临沂、淄博和青岛地区为主。它造型优美,制作精良,体态玲珑轻盈,其工艺水平达到了我国古代制陶技术的顶峰,被誉为古陶之瑰宝。它从早期的实用品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统治阶层拥有特权和身份高贵的象征。临沂河东区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得到数百件黑陶,其中蛋壳陶制品达40多件。目前临沂市博物馆现馆藏的蛋壳陶占全国的60%以上,数量之多,为全国之冠。沂蒙文化深厚,文人众多孔子72贤徒中,曾子、子路、颜渊等13人是临沂人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平邑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著名思想家荀子曾两任兰陵令,在此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位于今临沂市苍山县)算圣刘洪,东汉末年泰山郡蒙阴(今山东省蒙阴县)人。他所创建的“乾象历”是我国第一部传世的引进月球运动不均匀性历法,为后世历法工作者所尊崇、宗法。刘洪自幼“笃信好学,观乎六艺群书”,有着渊博的知识。由于他曾担任过“上计掾”和“检书东观”等技术性、学术性的官职,于是逐渐“专心锐思于天文、数术”,成为“当世无偶”的天文历算学家和杰出的数学家。匡衡,汉代著名经学家和政治家,祖籍东海丞邑(今苍山兰陵镇)。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官拜丞相,历元帝、成帝两朝,封安乐侯,被后人尊称为“刻苦治学的经学大师”。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王羲之故居”贵越群品,古今莫二书法广场多宝塔碑刘中使帖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今山东费县方城诸满六村)。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左宝贵(1837-1894),清末著名民族英雄,字冠廷,回族,山东费城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人。左宝贵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高级将领血战沙场,壮烈殉国的第一人。临沂孝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也是文明大国,一直有“百善孝为先”的宗旨,孝文化,临沂作为红色老区,不仅拥有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孝文化也深入人心。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据说是元代福建省尤溪县的郭居敬所选辑,其中有7个孝子的故事就发生在临沂。鹿乳奉亲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负米养亲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单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如今,闵子骞的故居有争议,一说是平邑人,一说是费县汪沟镇人,还有一说是鱼台县人。但是不管说他是哪里,都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好榜样。啮指心痛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东汉末年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临沂兵文化意义深远1972年4月,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工作中,出土了大批竹简,被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的《孙子兵法》、失传1700余年的《孙膑兵法》以及《晏子》、《六韬》、《尉缭子》等等一批兵书竹简重见天日。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将近40年的研究,已经把这批竹简上承载的文化,称为“银雀山兵学”。因此,临沂市是无可争议的兵学城。银雀山汉墓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兵法、历法、文字学、简册制度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被誉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新中国50年影响最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沂蒙传统历史文化特性(一)是尽忠尽孝。沂蒙人特别忠贞,对国家忠心耿耿,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热爱祖国,维护统一。(二)是崇文尚武,历史名人众多(三)是自强不息。地理环境特殊,造就了沂蒙人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禀性。面对艰难险阻,沂蒙人意志坚强、百折不挠,生活上特别能吃苦,战场上特别能战斗,工作上特别能拼搏,关键时刻能冲得上、打得赢,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能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三)沂蒙民间文化郯城樊岭的旋木玩具苍山小郭和临沂褚庄的泥玩具苍山相传悠久的手工印花布沂蒙鞋垫八宝豆豉糁兰陵美酒沂蒙精神的内涵一沂蒙精神概念的提出1989年12月12日在临沂大众报发表了题为《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的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了“沂蒙精神”这一概念。1990年4月,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姜春云同志将沂蒙精神高度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997年,沂蒙精神定义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2004年,第四次沂蒙精神研讨会重新确立沂蒙精神十六字内涵。2005年8月,作为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三大主题展览之一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办,沂蒙精神以其丰富深邃的内涵和博大崇高的情怀,轰动京城,感动中国。二、沂蒙精神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沂蒙精神的形成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革命战争年代,这是其形成期,其主要体现就是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第二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人民以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实际行动与成就诠释和传承着沂蒙精神。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