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技术指南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目录1总则........................................................................................................................................32评估低碳生态发展条件........................................................................................................43确定低碳生态建设目标........................................................................................................54构建低碳生态指标体系........................................................................................................56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77建立低碳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88优化空间布局,推动集约紧凑发展....................................................................................99构建绿色交通体系.............................................................................................................1010促进绿色市政设施建设...................................................................................................1211大力发展绿色建筑...........................................................................................................1312建设持续稳定的环境支撑体系.......................................................................................1413促进绿地碳汇网络建设...................................................................................................1514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1615碳核算...............................................................................................................................1731总则1.1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低碳生态建设思路,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的有关要求,有效指导各地研究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订本指南,为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技术参考。1.2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应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部门专项规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为依据,依托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框架结构,科学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精明增长、集约紧凑、功能复合的空间结构和形态。1.3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城乡一体、集约紧凑、产城融合、公交导向、环境保护等原则,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细节当中。42评估低碳生态发展条件2.1分析城市生态基底、资源环境特点及低碳生态建设的现状基础,充分挖掘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潜力,全面评估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的利弊因素。包括:城市现状生态环境品质、特征和重要资源;城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城市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城市现状空间结构,建设用地拓展情况,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地均建设用地产出率,土地利用混合度等;城市对外交通中公路、铁路、水路等比例,机动车交通增长情况,道路交通结构和停车设施布局,低碳交通结构和设施布局,公共交通分担率和慢行交通出行比例等;城市资源利用和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环卫、燃气等市政设施分布及使用情况;城市建筑能耗和绿色建筑建设情况;区域生态保护区、风景区、缓冲绿地、河川绿地、特殊绿地等面积、比例和构成情况,城市公园绿地覆盖率、服务半径、人均绿地面积等情况。2.2充分解读城市低碳生态建设相关的现行政策文件、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等综合性规划,以及生态、产业、空间、交通、市政、绿地等专项规划,分析城市生态、产业、能源、空间、交通、市政、绿色建筑、绿地系统等发展趋势,提炼低碳生态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包括:建设空间管制、绿线、蓝线等规划情况;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规划;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和公交、慢行系统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绿色建筑建设要求和标准;城市生态景观绿地系统结构、公园绿地规5划布局和指标要求等。3确定低碳生态建设目标3.1依据国家、广东省和本市的相关目标,合理制定城市碳减排和水、大气、动植物等生态环境质量的近、远期目标。到2020年,各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水平应在现状基础上有显著提升,单位GDP能耗及下降比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及下降比例、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成一定规模的绿色生态示范项目和城区,有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3.2在确定全市低碳生态建设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区县的碳排放和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特点、发展水平、发展定位等,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区县,便于考核与落实。分解时应确保各区县的分目标总和等于总目标。4构建低碳生态指标体系4.1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子系统目标和指标体系,支撑总目标实现的各系统要素,并对接各部门事权职责,面向实施操作,形成口径一致、便于统计的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指标体系。4.2低碳生态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充分借鉴国内国际上常用或相关的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与相关经验,形成参考指标库。结合城市既有规划或计划中的指标体系梳理,确定指标体系基本框架。64.3根据区位和资源特点、现状问题、事权划分等实际情况,以系统性、先进性和特色性为目标,从生态、空间、交通、市政、碳汇等方面建立全市和各区县的低碳生态建设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赋值,并区分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4.4指标体系初稿完成后,应充分征求规划、国土、环保、发改、交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对接现有的考核目标和部门计划,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5优化生态安全格局5.1基于空间和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合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分级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控制线,推进生态控制线立法工作和管理体制的健全,实施严格的空间管制措施。针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实行差别化的发展政策,重点开发区域要集约高效开发,限制开发区域要做好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禁止开发区域要停止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开发活动。5.2保育以周边山体为骨架的区域生态屏障和基质,保留河道水系、绿道网、海岸线、生态景观林带等区域生态廊道,保护大型水体、郊野公园、基本农田集中区等区域生态斑块,构建并维护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5.3扎实推进森林围城、森林进城,加快城镇景观林带和环城防7护林建设。综合利用城市林地、绿地、公园、湖泊、河道、滩涂湿地等生态元素,构筑多层次生态网络,推动形成显山露水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5.4切实开展城市增绿工作,依托交通干道和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提高社区和街头绿地覆盖率,推广建筑物屋顶和立面的立体绿化,加大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公园的规划建设力度,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确保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切实提高城市碳汇能力。5.5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为基本原则,基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校核相关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策略,提出优化调整的建议。6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6.1以低碳技术为核心支撑低碳产业的升级。推动城市原有产业的低碳化改造,以加强自主创新为动力,制定现有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服务延伸的升级路径。提出传统优势产业低碳技术改造措施,加快淘汰高碳的落后产能。6.2以低碳经济发展为理念,实现产业转型。打造城市低碳产业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现代金融、科技文化、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创意产业、休闲旅游、服务外包、会展及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目录;优化调整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8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录。6.3积极发展集群化、规模化低碳产业园。优化调整城市产业园区布局,以产业园区为核心,优化产业间联系,建立物质、能源链条,打造循环经济、集群规模化发展。有条件的城市应划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现代服务业基地和新兴产业集群。7建立低碳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7.1分析城市的能源供应现状体系、利用效率、能源结构、发展潜力,以节能减排、降低污染为基本原则,制定能源综合系统的发展策略,落实重要设施、管线和通廊,降低能耗,提高能效。7.2基于资源禀赋分析,选择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建筑小区、酒店、公寓等用地推广使用建筑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在部分公共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厂房试点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推广使用光导管技术,利用自然光为室内及地下空间照明;因地制宜开展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研究。7.3基于科学的负荷特性分析,统筹安排园区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中型)、用户型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小型)、区域供冷、冰蓄冷等项目建设,鼓励电厂开展余热利用,探索南方地区的冷热电联供技术实施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推动智能电网同步发展,打造大电源、大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系统互为补充、互相保障的新型能源供9应体系。7.4鼓励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壮大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鼓励能源高负荷单位和公共机构实施节能改造;鼓励新建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强制公共建筑及政府投资建设的学校、医院等建筑物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社会投资新建的项目中,引导建筑面积1万平米以上的商业建筑和5万平米以上的小区实施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以政府机关和大型工建为重点,深化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通过严格的建筑节能设计审查、施工监督和验收专项制度确保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落实。8优化空间布局,推动集约紧凑发展8.1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改变沿交通干线扩张的传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