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戏剧之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使新时期话剧孕育再生、蓬勃发展。戏剧工作者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迅速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剧作。其中有刻画我国老一代革命家的《丹心谱》、《陈毅出山》、《陈毅市长》和《彭大将军》等;有反思“文革”的《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报春花》和《左邻右舍》等。这些话剧大胆突破,勇于创新,既善于反思“左”倾思潮的历史教训,又敢于揭示新时期社会生活的现实矛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了中国话剧的新高潮。•一、80年代戏剧发展概述•新时期戏剧发展的三个阶段:•恢复期:1977-1979,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探索期:1980-1985,戏剧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深化期:1986年以后,戏剧探索的深化阶段。(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1977—1979)•1、揭批“四人帮”。•苏叔阳《丹心谱》、宗福先《于无声处》。•2、从“神化”走向“人化”。出现了“革命领袖”的创作繁荣。•丁一三《陈毅出山》,沙叶新《陈毅市长》。•3、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崔德志《报春花》、赵梓雄《未来在召唤》•4、反映城市生活的剧作。•李龙云《小井胡同》、苏叔阳《左邻右舍》。(二)戏剧理论和实践的探索(1980—1985)•1.戏剧观念的讨论。•2、戏剧创作和舞台实践的探索。•探索戏剧成为新时期话剧创作的主潮,如马中骏、贾鸿源的《屋外有热流》——现实场景和回忆梦幻交错,舞台时空高度自由,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戏剧模式。•3、探索戏剧的特征(1)哲理思考与艺术抽象。如:刘树纲《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2)从具体的人到符号化的人。如:《WM》(我们)(3)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情节淡化,结构开放,手法多样。(三)戏剧探索的深化阶段(1986年以后)•1、戏剧探索的特点:•第一,立足戏剧本体,进行本土化的追求。•第二,以现实主义为主,吸收西方现代派戏剧美学观念。《狗儿爷涅槃》和《桑树坪纪事》:探索戏剧成熟标志,民族文化的寓言。•第三,小剧场运动的复兴与尝试。以高行健《绝对信号》为标志。•其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狗儿爷涅槃》,采用意识流与倒叙交叉互用的方式来构筑情书,深刻地反映了在新旧观念冲突下中国农民的复杂心理,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优秀剧目。徐晓钟导演的《桑树坪纪事》是当代中国话剧发展的集大成者:它以开放的视野,广泛吸取了当今世界和我国新时期以来各种戏剧艺术探索的成功经验,把舞蹈、歌队等其他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入剧中,将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等艺术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借偏远山村桑树坪所发生的一幕幕扭曲可笑而又惨不忍睹的悲剧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情与理、贫困与生存等根本性矛盾。可以说,《桑树坪纪事》成功地运用新型舞台语言,进行了对人本体命运的历史思索,标志着当代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三、80年代话剧创作的特点•体现在题材的开拓和艺术形式的探索上。•本时期的作家比之“十七年”的作家,由于少了文学之外的干扰,创作的艺术个性更加鲜明,主体意识突出,往往大胆地贴近生活,表现复杂的人性和人生。•敏锐反映现实,广泛开拓题材,塑新的人物,探索新的形式。探索戏剧的革新•(1)形式革新第一,结构散文化,叙事成分增加;第二,戏剧时空自由转换,不同类别的时空相互重叠;象征、隐喻、荒诞变形手法的运用;第三,人物心理活动的舞台呈现;第四,借鉴姊妹艺术,追求戏剧的综合性。•(2)内容革新第一,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第二,追求对人的内心的透视和对灵魂的分析;第三,追求主题的诗化、哲理化和多义性。(1)、艺术形式的创新•第一,突破舞台界限,强化观演交流。•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说的,“比起电视、电影来,话剧是唯一的可以同观众一起创造的艺术。观众喜欢面对面地看到一个活人表演着一个活生生的性格”,“这种创作者与观众的活的交流,是剧场艺术独特的长处”。•舞台设计的改变,平行,圆形舞台等。•第二,打破传统分幕、分场整一概念,扩大舞台时空领域。••他们不满于为顺应这一制约而产生的所谓“时间整一、地点整一、事件整一”的剧作法,而试图借助于戏剧的假定性与想象力来扩大被制约的时空,努力把观众引导到更为广阔自由的情境中去。••其具体做法为:一是突破传统戏剧四、五幕,二、三场的大段结构,而增加剧作的场次,使演出的时间、地点的变换加快,幅度扩大。打破分幕分场、场景集中、顺序发展的传统法则,象《屋外有热流》用灯光处理、切割演区,使现在与过去,现实与梦幻,人与鬼魂,具象与抽象,做到变化自如、衔接流畅。•二是分割舞台、增加演区,扩大舞台空间,甚至几个演区同时表演,使时空更为经济。•三是学习西方现代派技法,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假定性、虚拟性手段,不注重幻觉性时空的营造,而崇尚非幻觉性时空的运用。•第三,加强戏剧的综合意识,丰富戏剧的表现手段。•特别是《桑树坪纪事》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出戏之所以倍受欢迎与称赞,并被誉为“十年探索的崭新收获”,除了与剧本着力于对中国农民生态与心态的深入开掘,在艺术上“东张西望”、兼收并蓄有关外,也还与广大戏剧工作者强化戏剧综合意识,拓展话剧艺术表现力的追求分不开。剧本演出中,那身着鲜丽服装的现代舞队的“间离效果”以及“东方的巨龙何时才能猛醒”的主题歌的萦绕与渲染,不仅促人深思、启入遐想,而且还给这部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诗意与魅力。(2)、内容革新••80年代以来,由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和大众传媒的勃兴,中国话剧发展从高潮走入低谷。面对危机,话剧工作者们锐意革新,从形式入手,掀起了具有探索性的实验话剧热潮。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揭开了话剧的改革的序幕,高行健的《绝对信号》标志着实验话剧开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绝对信号》的演出成功引发了戏剧界对小剧场戏剧的探索。•90年代上演的《同船共渡》就是一部成熟的小剧场话剧,平淡含蓄,耐人寻味。中国话剧在实验运动中不断前进,逐步从形式革新走向了内容的革新,更加强调对“人”的关注。出现了一大批新剧目,如魏明伦的《潘金莲》、高行健的《野人》、刘树纲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和沙叶新的《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等。•(1)哲理思考与艺术抽象结合如:刘树纲《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揭露社会的腐败和人的异化,情节荒诞。•(2)从具体的人到符号化的人《WM》(我们)•(3)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情节淡化,结构开放,手法多样。荒诞和象征,复调的多声部的戏剧。(1)戏剧冲突:打破统一的中心情节,将不同的情节因素组合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冲突。(2)戏剧结构:打破依赖物理时空组织戏剧冲突的结构模式,采用主观色彩极强的心理结构。蒙太奇的结构形式。(3)艺术手法:古今中外的手法都采用。荒诞变形,歌唱,舞蹈,鬼混,杂技,哑剧。(4)主题:从社会政治主题—主题的哲学文化意蕴。(5)人物塑造:从语言、动作来表现内心世界。二、80年代探索剧较有影响的作品•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黎锦云《狗儿爷涅槃》•沙叶新《寻找男子汉》•宗福先《血,总是热的》•陈于度、杨健、朱晓平《桑树坪纪事》•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屋外有热流》•刘树纲《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沙叶新的戏剧沙叶新(1939—)回族,江苏省南京人。曾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一、人物简介二、戏剧创作情况(一)、初试锋芒时期:(1965—1978年)《一分钱》、《边疆新苗》、《约会》(二)、蜚声剧坛时期:(1979—1988年)《假如我是真的》、《陈毅市长》、《大幕已经拉开》、《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三)、衰退时期:(1989—)《江青与她的丈夫们》、《精神家园》、《都是因为那个屁》三、沙叶新戏剧总的特色:内容上的政治化,形式上的喜剧化。在写实中糅合了西方的现代主义、荒诞手法。结构上灵活多变。语言机智幽默,寓教于乐。人物塑造深入人心四、具体作品分析(一)、《陈毅市长》(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文革期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诬陷为“二月逆流”。1968年,下放石家庄。1972年去世。剧情概要:《陈毅市长》,十场话剧。剧本取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时期的斗争生活。全剧共10场。分别描写陈毅率领部队解放上海的前夕以及就任上海新市长,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度和胆识改造上海、建设上海的几个故事。剧本从不同的生活侧面,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感受和思索。齐仰之:固执、急躁、清高、朴直、政治观念淡薄、治学态度严肃科学家。陈毅:豪爽直率、幽默睿智、胸怀开阔、无产阶级革命家。(齐仰之请陈毅进屋。)陈毅(打量房间)齐先生就住这里?齐仰之对,好多年了陈毅我倒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齐仰之(高兴地)不不,过奖了,过奖了!陈毅不过刘禹锡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齐先生的这间陋室嘛,则是“苔痕上墙绿,草色室中青”。齐仰之(笑)陈市长真是善于笑谈。陈毅(看到墙上贴的条幅,念)“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齐仰之(看表)有何见教,请说吧。陈毅(也看表)真的只许三分钟?齐仰之从不例外。陈毅可我做报告,一讲就是几个钟头。齐仰之(看表)还有两分半钟了。(齐仰之请陈毅坐下。)陈毅好好好。这次我趋访贵宅,一是向齐先生问候,二是为了谈谈本市长对齐先生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齐仰之哦?敬听高论。陈毅我以为,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齐仰之什么?我齐仰之研究化学四十余年,虽然生性驽钝,建树不多,但举凡化学,不才总还略有所知。陈毅不,齐先生对有门化学确实无知。齐仰之(不悦)那我倒要请教,敢问是哪门化学?是否无机化学?陈毅不是。齐仰之有机化学?陈毅非也。齐仰之医药化学?陈毅亦不是。齐仰之生物化学?陈毅更不是。齐仰之这就怪了,那我的无知究竟何在?陈毅齐先生想知道?齐仰之极盼赐教!陈毅(看表)哎呀呀,三分钟已到,改日再来奉告。齐仰之话没说完,怎好就走?陈毅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嘛。齐仰之这……可以延长片刻。陈毅说来话长,片刻之间,难以尽意,还是改日再来,改日再来。(陈毅站起,假意要走,齐仰之连忙拦住。)齐仰之不不不,那就请陈市长尽情尽意言之,不受三分钟之限。陈毅要不得,要不得,齐先生是从不破例的。齐仰之今日可以破此一例。《陈毅市长》艺术特色:形式上:冰糖葫芦式的创新,打破了古典戏剧中的“三一律”。语言上:陈毅幽默诙谐的四川方言。内容上:“寄深情于现实”。人物塑造上:领袖由“神坛”走向“普通的人”话剧的剧场性:噱头式的开场报告评价:这部话剧从多方面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直接开启八十年代的戏剧探索,功不可没。作者在谈到这部话剧的创作时说:“陈毅同志解放初期在上海担任了八、九年的市长,任期很长,事迹甚多,几乎他的每一年甚至他的每一件事都可写一出有声有色的大戏,……尽管我写的是上海解放初期的历史,但我尽量要将这段历史写成鉴诫今天生活的镜子;尽管我写的是二三十年以前的往事,但我非常希望今天的观众能从中得到现实的启示。”(沙叶新《〈陈毅市长〉随想》)二、《寻找男子汉》正剧、喜剧、闹剧、荒诞剧?舒欢司徒娃“胎化病儿童”周强“缺钙患者”大龄青年A“西德利”大龄青年B“追星族”江毅“德智健全的企业家”思想内容: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大龄女青年找对象的故事,但戏剧的内涵远不在于此,因为女主人公要寻找的是“男子汉”,“找对象”只是戏外的壳,是作者寻找理想的托体,真正寻找的是民族素质中的阳刚之气。将戏剧探索和人生探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寻找男子汉》艺术特色:荒诞的人物设置:前四位的“不同病”、第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