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变化》教学设计及意图【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教学准备】涂色的球、记录单、月相课件、模拟实验器材、作业本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难点】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哪边是南?今天是什么日期?一个月的前十五天一般叫什么?1、了解学生对月相及其变化的认知设计意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设计作出合理调整提供依据;学生知道所谓月相指的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主要导语:见过月亮吗?见过什么样的月亮?你们见的是一个月亮吗?月相是在怎样变化的?教学流程:复习月球相关知识(说)——回忆月亮样子(画)——出示月相图片(摆)——板书课题(写)2、给月相排序设计意图:学生初步了解月相是变化的(样子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主要导语:一位同学上半月对月相进行的几次观测,有什么发现?把这位同学观测到的月相按顺序排列。学习流程:课件出示——学生摆放——寻找规律——(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边)——板书(时间、位置、形状)3、模拟月相变化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有根据地设计月相变化的模型;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了解月相的变化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主要导语:月亮在绕地球转动的时候会有月相变化的现象发生吗?模拟实验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用到的办法。我们做月相变化的模拟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根据我们做的模拟实验,能说说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习流程:出示涂色球——演示月球公转——介绍模拟实验器材——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回收模拟实验器材——记录、反馈、小结——播放月相成因视频4、课余及课堂作业主要意图:激发学生课余观察月相的兴趣,检验部分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主要导语:模拟实验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怎么办?观察月相应该注意些什么?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或困难?白天能看到月相吗?学习流程:引导课余观察(完成观察记录单)——完成课堂作业——收集观察月相大家想到的一些问题或疑惑。5、提供了解月球相关信息渠道月球科普网、中国探月工程科普片(视频)【板书设计】(月球:不发光、太阳、一半、逆时针、一个月…)时间上半月月相变化位置缺圆形状右亮【教后反思】《月相变化》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月相,了解月相是有变化的,而且存在着规律性和通过模拟实验来修正原有认知,初步建立月相变化的规律。首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模拟实验中,我通过被涂亮一般的皮球就可以模拟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整面黑板就可以模拟直射的太阳平行光线,举着月球沿轨道运行一周就可以让整个教室的学生观测“变幻莫测”的月相。活动简单而充满快乐,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感受到宇宙的天体并不是离我们那么遥远,是可以被身边很多物体所模拟来研究的。其次,要激发学生的矛盾,引领探究兴趣。凭生活经验给月相排序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利用这些矛盾,将学生带入模拟实验,但模拟实验又不是万能的,它仅仅只是“模拟”,并不能代表真实情况,又利用这个矛盾引领学生能够课后长期观察月相变化来寻找答案。对于本课,我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之处以及一些改进方法:1、课前未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以致在让学生先画自己印象中的月相时出现了很多学生无从下笔的情况。我认为这块知识可以在上一课结束的时候先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先找找看有关月亮的形状。2、课堂充分体现出了教学中的探究性。但却缺乏了探究的实质性研究,似乎过于关注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知识点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