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说课人:中国教育概论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国家,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废除,代之以西方教育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乃完全参照苏联填鸭式教育。中国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一)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二)中国教育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三)当前蓬勃发展的中国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是指本世纪2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幻灯、播音、电影等媒体进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活动,由此揭开了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序幕。1919年开始幻灯教学的实验;1932年成立了“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7年建立了“播音教育指导委员会”;1940年,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萌芽阶段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1951年和1953年提出,1956年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建国17年1953年~1957年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1958年~1965年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1958年9月,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中国教育技术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49年11月在文化部科技普及局成立了电化教育处,负责领导全国教育技术工作。1.播音教育和电视教育成为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1949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俄语讲座,后又改为俄语广播学校。每年参加学习的学员达5000人,到1960年,累计招生19万多人。2.学校电教促进教育改革在1958年前后,中国掀起了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电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北京、上海、南京、沈阳等地相继成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开展中小学的教育技术活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化教育工作处于停顿,甚至在倒退。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50年代)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50年代)青年共产党员李招娣在一间农具仓库里给乡亲们上识字课(1957年)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劳模、纺织工人郝建秀(中)在山东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习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高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947年的1.1倍67.4万人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949年的14.1倍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000所1949年的4.9倍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十年主要状况工人阶级的领导分散在农村学习反对智育第一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的“三结合”体制在社会运动中学习没有明确的入学标准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建立工农教师队伍。危害文革初期,全国中小学停课闹革命,正规的学校课程被打乱。中小学教科书“政治化”、“形式化”课程实施“政治化”、“实践化”(如“上山下乡”)在“革命教育”中,教师作用、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基础知识被极度贬损。学生的实践经验、实用知识、生产劳动和实地教学被极端地夸大。“文革”时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example“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废止高考制度520C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文革”中的学生“上山下乡”的知青恢复高考以后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1977年,停止了11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新时期的教育总方针高等教育的“扩张”: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6.72%12.21%15.88%23.5%2001年1997年1990年80年代初(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础教育的发展:教育“繁荣”背后(一)教育投入不足1、中国与古巴教育经费占本国GDP的比例┌─────┬─────┬──────────────┐│年份中国古巴├─────┼─────┼──────────────┤│1990年3.3%├─────┼─────┼──────────────┤│1995年2.44%4.9%├─────┼─────┼──────────────┤│1999年2.77%├─────┼─────┼──────────────┤│2003年2%11%(古巴的卫生费占GDP9%)└─────┴─────┴──────────────┘2003年中国委托联合国调查,我国教育经费占GDP2%,人均教育经费连穷国乌干达都比不上,比古巴更差。(二)教育不平等1、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机会的城乡差距。1985年中国城市已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1985年全国农村│升入初中65%││1999年全国农村│升入初中91%││2004年全国农村│10%未普及义务教育│3、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市差距。从初中升入普高人数┌────┬───┬───┬─────┐││城市│农村│城市/农│├────┼───┼───┼─────┤│1985年│40%│22.3%│1.8倍│├────┼───┼───┼─────┤│1999年│55.4%│18.6%│3倍│└────┴───┴───┴─────┘–以几乎神话了的“清华”为例,清华在北京招收名额1980-2004年超过其在苏/皖/鄂/川四省名额总和(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初的几年间为其2-3倍)2001年占其在全国招生总数的18%│(同年北京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结果必然是各地录取比例和分数线的悬殊,“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的,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5、一省之內的差异也同样明显。山东省2000年省城济南录取线最低,低于最高地区63分。结果是,由于处于劣势的地区往往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也就意味着农民子女将被更多地淘汰。1998年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的高校淍查显示1994和1997级的学生约7000人全部高校│5.8倍│全国重奌校│8.8倍│地方高校│3.4倍│城乡学生人数之倍差中城乡学生人数之倍差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机会不平等累积的结果。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办学制度,使农村的少年儿童在通向学业成功的竞争中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在公共教育经费不足、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又无法承受义务教育之重的困境中,农家子女往往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被淘汰出局,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造成农民子女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进而,由最高等教育当局者掌控的高等教育机会的初次分配的失衡,以及强势社会成员以“腐败”参与的再分配,都决定着或拉大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教育不公的原因总的来说,一是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二是社会不公平造成教育不公平。三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四是不同教育观念的碰撞影响着教育公平的推进学生负担过重“负担”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称显性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过多的学习内容,过多的课程作业,过长的学习时间,单一低效的课外活动等隐性的表现形式有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期望,社会对人才的界定,社会对学生、老师的评价等因素参考案例中国教育的缩影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社会极其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招生改革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有专家担心,高考改革如果只是局限于科目调整,却不对招生制度也进行改革,可能令改革效果大打折扣。高考改革教育部网站披露,在改革招生录取制度方面,重点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由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参与此次高考改革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此前表示,从趋势上看,研究性大学优秀人才招生和大面积的普通学校招生之间,也将有所区别。不过,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表示,高校在此轮招生改革中的动力稍显不足,因为按高招机制,高考后留给高校选拔优秀学生的时间太少,很难实现在考察考生高考成绩同时,参考面试、高中综合评价等方面,所以,他认为,央属部属高校招生办法的出台十分必要。政策实施各地最迟2014年底出台实施办法,对于高考等重大教育改革,教育部一般都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将方案提前一段时间公布,确保改革有序进行。2014年上半年,教育部将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改革实施意见,有条件的省份开始综合改革试点或专项改革试点,2017年,总结成效和经验,推广实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方案要求,各省(区、市)最迟要在2014年年底前出台本地区具体实施办法。实际上,一些地方已在先行探索,如浙江,2011年,便已推行“三位一体”招生,将考生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云南、浙江、天津等地也已在高考英语听力测试时,率先尝试外语一年多考。两种模式高考将迎来一次大变革,不同类型的人才将可参加不同类型的高考。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考试内容不一样,我国即将出台方案。湖南师大附中教务处主任张胜利认为,高考这样改革之后,中学教育将更加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鲁昕解释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2013年有140万人通过第一种高考方式,进入技术技能类型的教育。这140万学生还有三年毕业,我相信他